宗教史
宗教史(英语:history of religion)是指对人类宗教经验和思想的文字记录。宗教的历史时期约在5,200年前(公元前3,200年)与文字的发明一同开始。史前的宗教涉及文字记载出现之前的宗教信仰研究。今天西方意义下的“宗教”一词,在西方之外的非欧洲语言中没有明显的前殖民词汇可以对应,这表明宗教史的研究也涉及到不同文化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和互动。
起源
宗教思想的最早证据可追溯到数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考古学家提到早在三十万年前,早期智人的埋葬行为就是宗教观念的证据。其他证据包括来自非洲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象征性文物。然而,对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文物与宗教观念之间的解释,仍然存在争议。年代较近的考古学证据争议较少,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文物(公元前50,000-13,000年)通常被科学家认为可以代表宗教观念。旧石器时代晚期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例子包括史前狮子人雕像、维伦多夫的维纳斯、肖维岩洞的洞穴壁画以及索米尔地区精心设计的仪式埋葬。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金字塔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经典之一,约在公元前2400-2300年。文字在维护有组织的宗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时间还是地点都规范了宗教概念。
发展
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将人类历史的公元前900年至前200年这段时期称为为“轴心时代”。对于这个历史时代,雅斯佩斯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且独立地奠定...并且这些仍然是今天人类存在的基础。”知识史学家彼得·沃森(Peter Watson)将这个时期概括为许多人类最具影响力的哲学传统的基础,包括波斯和迦南的一神论、希腊的柏拉图主义、印度的耆那教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儒家和道教。印度耆那教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随着巴湿伐那陀和他的非暴力哲学的兴起。
中世纪
当代世界主要宗教开始在欧亚大陆建立起来,包括:西方世界的基督教化;佛教向东亚的宣教与在印度次大陆的衰落;以及伊斯兰教在整个中东、中亚、印度、北非和部分欧洲的传播。整个中世纪发生多次不同宗教间的冲突。伊斯兰征服波斯期间,穆斯林与琐罗亚斯德教信徒有冲突。阿拉伯-拜占庭战争、十字军国家、收复失地运动、拜占庭-奥斯曼战争期间,基督徒与穆斯林冲突; 萨满在蒙古征战期间,和佛教徒、道教徒、穆斯林和基督徒有冲突; 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期间与印度教和锡克族冲突。许多中世纪宗教运动强调神秘主义,如基督教的卡特里派和相关运动、西班牙的犹太教神秘主义(卡巴拉),印度教的虔敬派运动和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一神论在基督教基督论和伊斯兰教认主学中形成明确的形式。印度教的不二论也在商羯罗的教导下同样达到古典形式。
现代
15世纪印刷术的发明,在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宗教改革思想的快速传播上发挥重要作用。之后新教与旧教的冲突演变为1618至1648年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5至19世纪,由于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以及新、旧教冲突的白热化,使得基督教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远东和澳大利亚扩散。18世纪,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逐渐走向世俗化。一直到20世纪末,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宗教信仰都在下降。20世纪,共产主义在东欧和中原地区的政权是反宗教的。20世纪也有一波新兴宗教运动,融合许多不同的既有宗教元素。然而在公元2000年,全球信奉新兴宗教的人口还是有限(\u003c2%)。古典世界宗教的信徒占世界人口的75%以上,而土著部落宗教则下降到4%。截至2005年,世界人口估计有14%属于无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