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原道路材料教研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2007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设道路材料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系及长安大学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学院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外加剂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年轻化的师资队伍。2008年有专任教师40余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历占70%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5%。教师中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1人为校级教学名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科体系

学院现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道路工程材料方向)、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工程、工业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方向,目前在校学生826名,其中研究生158名,本科生668名。

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道路材料结构与性能、道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材料表面化学热处理、热喷涂技术、耐磨喷焊工艺和涂层研究、轻合金微弧氧化表面技术、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环境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矿物复合材料等。特别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材料、土质加固及半刚性路面基层材料研究及道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在表面工程和耐磨材料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隔热保温材料、复合密封材料、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领域具有明显特色。近3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委重点课题近4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2项,获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9项,教师在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EI检索收录近200篇,被SCI检索收录50余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团结图发展,充满朝气谋未来。在发展建设中,紧紧依托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优势学科群,进一步挖掘学科资源,凝练研究方向,争取把学院建设成为在材料学科,特别是在交通工程材料、生态环境与矿物材料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College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

院系概况

道路材料工程系

道路材料工程系现有教师10人,工程技术人员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2人,副教授2名,讲师5人,高级工程师3人。10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4人有博士后经历。该系与公路学院共建省级精品课程《道路建筑材料》,重视学科建设,拥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体系。

该系科研实力雄厚,研究特色明显。主要研究方向是路面材料、路基材料、道路材料结构与性能、道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在道路材料结构与性能、道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新型环保路面材料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路面结构与材料、路面新材料开发与改进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有国家、省、部委重点课题和广泛的横向合作项目,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5项,省部委纵向重点课题1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目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有: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化学腐蚀荷载疲劳耦合作用的道路混凝土力学响应与寿命评价、干旱寒冷地区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等。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检索14篇,EI检索近60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材料加工工程系

材料加工工程系现有教师12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3人。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已招收学生30届,毕业生800余人。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获得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工程系承担了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任务,建有校级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材料》,同时还承担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硕士及摩擦学材料专业博士培养的教学、科研工作。

材料加工工程系设有金相实验室、热喷涂实验室、铸造实验室、腐蚀实验室、热喷涂实验室、表面处理实验室等,拥有一类固定资产200多套,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手段。通过“211工程”建设,目前已拥有国内较完整的“磨损实验”、“腐蚀实验”、“表面涂层制备”等实验设备和手段,并使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并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1)材料表面改性及长效防腐蚀研究;2)耐磨材料的研究及应用;3)材料表面的功能涂层研究;4)材料表面冲蚀磨损机理研究。

材料加工工程系在表面工程和耐磨材料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专利2项,省级及以上技术成果鉴定5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专著5部,教材7部。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学科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一个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在材料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实力较强,交通材料方向研究和开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层次高。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5%,高级职称教师占56%。部分教师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校级教学名师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拥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名。

学院目前设置的本科专业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能源及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建有道路材料工程、热加工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及功能材料四个专业实验室。部分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或校级精品课程。学院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应届生研究生录取率超过20%。

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2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过千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4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9部,申报国家专利24项。与美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不少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不少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成型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材料加工工业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材料加工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现代材料加工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类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了解材料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生主要在机械制造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材料成型与控制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到科研部门、大专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

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中专业从事焊接过程控制、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及结构设计、焊接质量检测与评定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机械原理与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焊接理论、焊接工艺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焊接检验,焊接工程管理等课程,受到现代材料焊接工程技术的基本训练。毕业后主要在汽车制造、桥梁工程、机械加工、电子制造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材料焊接技术与控制方面的生产、科研、设计、开发、工程监理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工程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专业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复合材料原理、热工过程及设备、混凝土工艺学、无机材料工艺学等。毕业生主要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也可到科研部门、大专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

本方向培养学生掌握道路与机场工程领域相关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性能测试与评价、材料制备与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成为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方向高级创新型复合人才。要求学生学习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材料科学发展前沿,掌握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相关知识,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良好的科技信息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从事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管理的基本素质。毕业后可在公路、铁路、民航、市政建设、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材料检测、新材料研究开发、生产与经营、质量控制与管理、科研与教学等工作。

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技术、材料力学、物理化学、公路工程、沥青材料学、水泥混凝土学、道路养护材料、新型路面结构与材料等。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工程(能源及电子材料)

本专业方向是材料科学与绿色能源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培养能源与电子材料及器件方向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电子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发展绿色能源材料及电池、电子材料及器件工艺、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研发和工程化能力。毕业后可在绿色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界的的企业单位、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教学、生产经营、技术经济管理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晶体生长、近代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电化学原理、固体电化学、化学电源、太阳能电池、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材料化学原理及工艺、电子材料工艺原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等。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论、聚合物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以及高分子材料工业生产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主要在塑料、橡胶、涂料、胶粘剂、轻纺、建筑装饰材料等单位从事新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外贸公司、质检部门从事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检验和质量监督工作;还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领导团队

王耀文

王耀文,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1987年7月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汽车系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现任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先后参加交通部和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共3项,其中“大学生教育中系统方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课题,1999年获学校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参加编写高校统编教材3本,撰写《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性与原则》、《对加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思考》、《大学生政治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等论文近20篇。

1990年荣获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1992年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陈华鑫

陈华鑫,男,教授。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获工学学士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03-2006在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王秉纲教授,博士论文为“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机理研究”,获工学博士学位。普渡大学博士后经历。现任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迄今已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篇。对待学生负责关心、讲述课程生动有趣、待人诚恳,受到学生及所带研究生的一致喜爱与追捧。

高雁北

高雁北,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1991年毕业于原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工程机械专业,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生的“奖、贷、勤、免、补”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党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技巧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相关论文十六篇。

曾多次参与和主持企业委托的工程机械整机开发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刘开平

刘开平,195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安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武汉理工大学非金属采矿本科、复合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协会理事,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材料研究会会员。

曾在国家建材局咸阳非金属矿研究设计院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在校工作期间历任材料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材料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

刘开平教授长期从事矿物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矿物复合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主持纵向科研项目9项,其中省部级项目5项。主持横向项目30多项,其中无机化合物复合绝热材料及矿物复合功能材料研究成果成功技术转让三十多个厂家生产。

刘开平教授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高校科技二等奖一次,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三等奖指导教师一次。多次获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近五年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5篇。

耿刚强

耿刚强,1954年6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长安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1982年6月西北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1987年6月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材料部做访问学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损失效分折及预防专业委员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参考资料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