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引磬

引磬

引(又称击子、云磬),是流行于全国的敲击体鸣乐器,源于藏、蒙古、纳西等族,后成为汉等族乐器。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中广泛使用,尤以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盛行。

基本解释

引磬是寺院道观的僧道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又称手磬。形似酒盅,直径约七厘米,形状与仰钵形坐磬相同。置于一根木柄上端,木柄长约三十五厘米,用细长铜棍敲击。

引磬之名,见于《敕修清规》卷二达摩忌条(大正48·1117c)︰‘行者鸣手磬,维那出班。’同书卷八〈法器章〉云(大正48·1156a)︰‘小手磬,堂司行者常随身,遇众讽诵鸣之,为起止之节。

引证解释

指僧道的一种法器。多用铜制,形如小碗,底贯以纽,下附木柄。诵经念佛时用以调整音节

水浒传》第九十回:“引磬响处,两碗红纱灯笼,引长老上升法座。”

巴金 《秋》二四:“坐在他对面的右边那个敲小引磬的年轻和尚接着用响亮的声音唱道:‘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结构

磬体用铜铸成,呈仰钵体,与铁磬或碰铃相似,磬口外径5.6厘米~7厘米、磬高3 .5厘米~4厘米、磬壁厚0.4厘米~0.8厘米,磬体下端钻有小孔,仰口钉于磬柄上端。磬柄木制,柄长25厘米~30厘米、柄径1.6厘米~2厘米,柄体外表旋有各种宽、窄、圆、尖环状条纹为饰。磬又称磬,用细铜棍或铁棍制成,上圆下扁,直径0.6厘米,长度与磬柄相同。

演奏

演奏时,左手持握磬柄下端,磬口朝上,举过胸部与口相齐,右手执金属磬钎敲击磬体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广泛用于佛教各种斋醮科仪中。纳西族用于洞经音乐合奏。是佛教寺院中使用的宗教乐器,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

参考资料

引磬.汉典.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