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辉
李莹辉,女,1962年12月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宁波人,航天医学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飞行中骨丢失和心肌功能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与防护研究。
人物经历
1962年12月,李莹辉出生于宁夏。
1980年—1984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1984年,任教于宁夏大学农学院。
1991年—1996年,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6年起,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8年,任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任职于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莹辉主持完成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健康保障、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火星500国际合作等任务;负责制定了中国航天医学应用规划和空间医学实验创新平台总体设计,领衔构建了中国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体系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技术体系;提出创建了协同高效的在轨失重综合防护解决方案,确保了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行任务航天员健康在轨驻留、健康返回;解决了模块化微流路伺服,复杂液路多分子自组装、高惰性材料表面涂覆改性等十余项制约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的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失重生理学、细胞学等多项创新性空间医学实验,实现了中国航天医学研究从地基模拟向天基实践的跨越。李莹辉设计组织的中方火星500实验获得了人类首次模拟登陆火星试验的参试权,使中国成为国际上首批掌握载人火星探索核心数据资源的成员国,获取了世界上第一套长达520天的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时序监测、心理行为表型等重要数据。策划并圆满组织完成了中国首次60天21人头低位卧床大型国际合作实验。李莹辉围绕微重力响应与调控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突破。完成了国际上首次心肌细胞空间实验,发现了细胞骨架系统在微重力环境下调节心肌收缩和ceRNA在心肌重塑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发展了重力环境条件下机体适应与再适应机制理论。李莹辉主持建成了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空间站任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和航天医学国家开放平台,在中国航天医学学科建设发挥了作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4月,李莹辉已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SCI收录70余篇。截至2019年7月,李莹辉已出版专著4部。
科研奖励
截至2019年7月,李莹辉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3),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1、9)、二等奖4项(排名1、2、5、6)等奖项。
承担项目
截至2021年3月,李莹辉已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973”课题、“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部委级重点项目等30余项,作为中方首席专家和技术总师主持多项中法、中俄、中德等国际合作研究。
学术交流
发明专利
截至2022年4月,李莹辉已获得或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人才培养
2021年3月,李莹辉在接受宁夏大学校友会访谈时对宁夏大学学子提出建议:“第一,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夯实基础,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第二,要学会学习,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
讲述课程
在宁夏大学农学院任教期间,讲授“组织学和人体解剖”“生理课”等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莹辉有着清晰而具有逻辑性的思维,有着文雅而富有亲和力的表达,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宁夏大学评)
“李莹辉学术造诣深,科研作风严谨,学术道德良好,创新攻关能力强,为保障航天员在轨健康,开展创新性航天医学空间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评)
“李莹辉是中国航天医学工程学的领军者。”(天津工业大学评)
参考资料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