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规模内医学与工程相连系的综合型研究机构,是世界第三大航天员中心,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国航天员中心主要目标是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

1968年4月1日,507所,即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组建成立,后更名为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这便是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身。2005年,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1998年1月5日,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首飞成功。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于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人机与环境工程"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两个,以及其它各专业研究实验室十四个。

发展历史

1968年4月1日,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计划,在毛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下,在钱学森同志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航天迎来发展机遇,507所,即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组建成立,后更名为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这便是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身。

创业维艰

开辟通天之路

中心的历史,是一部见证和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创业史,是一部自主创新、追求卓越、攻坚克难的奋斗史,是一部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顽强拼搏的奉献史。

在组建初期,第一批创业者们白手起家,借址办公,从1968年到1970年,先后经历三次搬迁。

在最艰难的时期,他们曾在操场上搭起33顶帐篷进行办公。除了完成科研任务,还要参加计件劳动,搬砖瓦、盖房子,肩背绳拉上千吨的设备器材,坚持一边抓科研,一边搞建设,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

物质的匮乏没有难倒创业者们,他们紧紧跟踪国外航天动向,瞄准“为中国人早日上天作贡献”的目标,在起步晚、差距大、条件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承担了“曙光一号”飞船的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系统研制,开展并完成了53项主课题任务,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选拔出20名待训航天员,时刻准备着让我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

尽管“曙光一号”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被按下暂停键而未能发射,但在钱学森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整合了当时国内各个部门从事航天医学和工程的骨干力量,他们初衷不改、矢志不渝,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载人航天关键技术预研,为后续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梦想启航

再担飞天重任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魂牵梦绕的太空,中心科研人员久久凝盼的载人航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曙光。然而此时距离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已过去31年,距离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登月“迈出人类的一大步”已过去23年。

逐梦征途漫长,追赶脚步不歇。面对与国外的差距,中国航天员中心肩负起了航天员选拔训练和相关产品研制的艰巨任务,不断创新、谋求跨越,走出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后劲足的航天医学工程发展道路,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9类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01、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员选拔训练体系,建造了航天飞行模拟器、模拟失重水槽、舱外航天服试验舱等十余个大型地面训练试验设施,选拔培养了数名优秀航天员。

02、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健康保障机制,走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航天员健康保障之路。

03、突破和掌握了航天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关键技术,实现了航天员从短期飞行到中长期飞行的生命安全保障。

04、自主研制了以“飞天”舱外航天服为代表的航天员系列化功能服装,全面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05、研制生产了6大类上百种航天食品,把“舌尖上的中国”带进茫茫宇宙。

06、设计并完成了近百项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后续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积累了宝贵数据。

07、提出了航天器设计和飞行试验各个阶段的医学要求,全面建立了有害环境因素医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体系。

08、设计了企鹅服、太空跑台等多项失重防护措施,有效减少太空特殊因素环境对航天员的不良影响。

09、创建了航天工效学评价体系,确保了航天员安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飞天圆梦

书写岁月荣光

1998年1月5日,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14名优秀飞行员齐聚北京航天城,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庄严宣誓:“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成为航天员是我至上的光荣……”

2010年5月,又有7名飞行员光荣地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20年10月,完成了对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目前,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正在备战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的有关任务,第三批航天员主要将服务于空间站运营的飞行任务,他们中既有空军飞行员,也有来自科研院所的航天飞行工程师,还有来自科研单位的载荷专家。

太空与天空虽仅一字之差,但从优秀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转变,却需要历经千锤百炼。全体航天员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砺剑,以惊人的毅力挑战极限,不断磨砺飞向太空的坚硬翅膀,二十年间,这支队伍中先后有11人,14人次踏上飞天征途,实现了从一人飞天到多人飞天,从在轨一天到中期驻留,从首问苍穹到太空行走,从手控交会对接到太空授课及一系列科学试验等多项重大突破,在浩瀚太空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踏着飞雪出征,驾乘神舟六号飞船,开创了多人多天飞行的历史。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飞船,首次太空出舱,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以太空穿针的中国精度,完成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进驻天宫一号

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向太空,开展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和梦想的种子。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行33天,实现首次中长期驻留,为后续载人空间站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21年10月14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担任指令长。

步履不停

争创世界一流

伴随着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中国航天员中心向着世界一流的标准大步迈进。

建成了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航天食品与营养工程实验室、航天员健康中心,参与了“火星500”国际试验,组织了“绿航星际”4人180天密闭舱驻留、“地星二号”90天头低位卧床实验任务等一系列大型科学试验。

锻造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涌现出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阵。

广泛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组织了“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太空探索者年会、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中欧航天员培训等合作项目,在世界舞台响亮发声。

在“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下,在载人航天精神的积淀下,一代代中心科研人员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各自的时代、各自的岗位上干着同一份事业:载人航天;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矢志航天、团结攻坚、科学求实、创业奉献。他们是披着彩虹出征、踏着烈焰升腾,一次次将祖国荣耀写上太空的航天员,他们是披荆斩棘、奋勇攻关,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科研团队,他们是默默奉献、精心保障的幕后英雄。

2022年9月,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全面启动,计划选拔12名至14名预备航天员,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历程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于一九八五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人机与环境工程”和“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两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招生专业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医疗、卫生、药物、营养食品、生物工程、物理、化学、数学、飞行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仿真技术、热力学、机械制造、精密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几十个专业领域。设有十五个研究室、一个实验工厂,拥有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一个藏有各科类、多种语言的图书资料、各类刊物共计十二万册的图书馆。此外设有计算机培训实验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近百名,其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分为两个系统,其一、以航天员为中心的航天员系统,其二、以航天员环境与生命保障为中心的生保系统。

2021年4月1日,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53周年。

技术突破

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员选拔训练体系,建造了航天飞行模拟器、模拟失重水槽、舱外航天服试验舱等十余个大型地面训练试验设施,选拔培养了21名优秀航天员;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健康保障机制,走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航天员健康保障之路;

突破和掌握了航天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关键技术,实现了航天员从短期飞行到中长期飞行的生命安全保障;

自主研制了以“飞天”舱外航天服为代表的航天员系列化功能服装,展现了航天员良好形象;

研制生产了6大类上百种航天食品,把“舌尖上的中国”带进茫茫宇宙;

设计并完成了近百项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后续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积累了宝贵数据;

提出了飞行器设计和飞行试验各个阶段的医学要求,全面建立了有害环境因素医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体系;

设计了企鹅服、太空跑台等多项失重防护措施,有效减少太空特因环境对航天员的不良影响;

创建了航天工效学评价体系,确保了航天员安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主要成就

中心成立五十多年来,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以载人航天中人、机、环境三要素的相互影响及合理组合为着眼点,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为主要目标,开展了诸多科学研究和研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逐步生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作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主要参加单位之一,承担了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航天服与航天食品研制、大型地面模拟试验和训练设备研制等多项重要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资料

杨利伟出席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12-29

一起走进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探寻飞天幕后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3-12-29

航天员系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12-29

2005年9月30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立.天极网.2023-12-29

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53周年,生日快乐!.中国军网.2023-12-29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发展轶事.新浪网.2023-12-29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2023-12-29

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53周年,生日快乐!-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1-11-17

第三批航天员何时飞天?官方:部分已开始后续任务针对性训练.百家号.2024-01-29

热点|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53周年,生日快乐!_.腾讯新闻.2021-06-16

中国航天员中心实现载人航天飞行9类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新华网.2018-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