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知制诰

知制诰

知制为文华殿大学士。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唐初始有知制诰一职,汉朝时起草诏命是由尚书执笔。明代由翰林学士兼知制诰。

汉朝时期

汉朝起草诏命的职责在尚书,刘勰在《文心雕龙·诏策》中提到:“两汉诏诰,职在尚书。”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朝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唐初草拟诏敕本由中书舍人专任,但也或以他官为学士撰作诏敕。如李世民时期的温大雅魏徵李治时期的许敬宗上官仪武则天时期的刘祎之元万顷等。至李隆基开元时期,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知制诰遂成为差遣职名,凡加此号者,即有撰作诏敕之责。于是中书舍人的诏令起草权逐渐为他官知制诰者所夺。

玄宗时以翰林学士专掌内制,即由皇帝直接授意,下达如任免宰相、号令征伐以及其他重要诏令,因用白麻纸书写,亦称“白麻”,或称“内命”“内旨”。此外,还经常委派其他官员去知制诰,代替中书舍人草拟一般官员的任免及其他制诏,是为外制,因制诏用黄麻纸书写,亦称“黄麻”。这种情况在唐朝后期尤为盛行。

宋代时期

宋沿唐制,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称为“两制”。北宋前期的中书舍人,往往是寄禄官,不实任其职,而在中书的制敕院内设舍人院,另以他官任知制诰草拟外制。知制诰除宋初及特许外,需经召试制词后始能任职。以他官临时任职者,称为权知制诰。知制诰有时亦领他官或地方官,类同贴职,则不任草拟外制之职。

赵光义时曾以资浅者于舍人院草拟外制,称为直舍人院。熙宁间,复设直舍人院,是由于舍人院缺知制诰,任职者则因文词欠佳,而非资浅,明令候有知制诰即罢,带有临时代职之意。以他官兼任者,称为兼直舍人院。知制诰、直舍人院都是代行中书舍人草拟外制之职,故通常又以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并称为两制。

元丰改制,废草拟外制的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舍人院不久亦废。中书舍人实任其职,草拟外制,除特许外,亦例经召试制词后任职。改制之初,中书舍人为中书外省长官,不久中书外省改为中书后省,仍为长官。中书舍人缺官时,初以中书省官兼权,称为兼权中书舍人、权中书舍人。南宋时无舍人院,但若以资浅者任职草拟外制,也称为直舍人院。

明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仍兼此称,清废。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及第、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玉牒、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

明代时期

明代继续沿用知制诰一职,由翰林学士兼任。袁枚在《随园随笔·官职上》中提到唐朝中书舍人和宋代的知制诰都是在省中起草诏令,举例韦承庆郑畋都是以才华著称的知制诰。宋代赵祯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以司马光为知制诰,显示了这一职位在宋代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