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
上官仪(公元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上官仪自幼随父迁至扬州市(今江苏省扬州市)生活,后因父亲被害,上官仪遁入佛门,潜心研究典籍,学习为文之法。贞观初年,上官仪中举进士,入朝为官。他先后任职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太子中舍人、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在龙朔时期官至宰相。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得罪武则天,被武则天亲信构陷入狱,其子上官庭芝也被下狱,父子二人被抄家杀害。直至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在李显年间成为昭容后,才为二人平反,追封上官仪为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
上官仪除了在为官任职方面有所成就外,他在文学领域同样有所成就。《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他著有《上官仪集》三十卷,但至今日已经不存,仅在《全唐诗》《全唐文》中有少量存文。此外,上官仪开创了“上官体”,为后世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上官仪(公元608年-665年),字游韶,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其父上官弘在隋朝任扬州市宫副监,于是,上官仪随父亲搬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生活。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江都兵变”,上官弘被将军陈稜杀害,当时上官仪尚且年幼,通过躲藏躲过一劫。此后为避祸,上官仪遁入佛门,剃发为僧,研读佛教典籍,尤其精通《三论》,同时对经学、历史学均有涉猎,学习作文词之法。
政治生涯
贞观初期,时任都督的杨仁恭非常赏识他。上官仪很快考中进士,李世民听闻了他的名声,上官仪遂被授官弘文馆直学士,后累迁为秘书郎。当时,唐太宗喜好作文,经常命上官仪起草文章诏书等,宫中有宴时,更允许上官仪参与其中。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晋史,上官仪参与《晋书》重修工作。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晋书》修成,上官仪作为修撰工作的参与者,升任起居郎。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上官仪又迁秘书少监。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第五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上官仪出任太子中舍人,同时任担任弘文馆学士。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并仍然兼任弘文馆学士,此时上官仪已经官至宰相。
含冤而终
麟德元年(664年),皇后武则天已经对唐高宗形成牵制,她召见道士在宫中行厌胜之术,王伏胜向唐高宗告发此事。唐高宗大怒,召上官仪商议办法,上官仪主张将武则天废为庶人,唐高宗便命上官仪起草诏书。但此事很快被武则天得知,李治反悔,并将罪责全部推脱到上官仪身上。由是,武则天对上官仪产生很大不满。
同年,武则天令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与废太子梁王李忠勾结谋逆。在李忠任陈王之时,上官仪是他的咨议。十二月,上官仪和王伏胜被下狱,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也因此入狱,父子二人后被处死抄家。
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后成为李显的昭容,上官仪在此时终于得以平反,唐中宗追赠其为中书令、天水市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被追赠为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父子二人以礼改葬。
家庭成员
主要作品
据《新唐书·艺文志》,上官仪著有《投壶经》一卷,《上官仪集》三十卷。《全唐诗》和《全唐文》中对上官仪的诗、文、表等作品有部分辑录。
诗
文、表
修书
除个人创作的诗、表、文外,上官仪参与了《晋书》的编修及《芳林要览》的集录。
创作特点
上官仪现存诗多为挽歌、应诏、应和之诗,五言居多,内容上较为贫乏,注重对仗工整与辞藻华丽,有当时流行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因上官仪的文学功底深厚,作诗技巧高明,其作品依旧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如《入朝洛堤步月》诗:“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古今诗话》有言:“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音韵清亮,公望之,犹神仙焉。”表明这首诗的神情意境,使人神往。
主要成就
首创“上官体”
《旧唐书》载上官仪:“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新唐书》亦有言:“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是说当时人追捧上官仪其人其诗,争相模仿他所创的“上官体”。
“上官体”作为当时全新的诗歌体制,虽风靡一时,但因上官仪入狱被杀,时人不再追捧其地位等因素,最终未能产生有力继承者。但从诗歌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上官姓体”推动了新体诗的发展与壮大,是齐、梁诗歌向唐诗转变的重要桥梁,是唐诗最终走向格律化的先驱。
对于“上官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从唐朝至今,各家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一方批判其于格式,缺少内涵;另一方则认为,“上官体”在诗歌声律及对偶问题上作出了贡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很多当代研究者对上官体进行了研究,如赵昌平指出:“绮错成文而能缘情婉密而得天真媚美之致。”指出“上官体”的美感,肯定其价值。
提出“六对”“八对”之说
宋魏庆之引《诗苑类格》有言:“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决明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此外还有“八对”,分别为“的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
上官仪的“六对”和“八对”分别对诗的词语和句子的对偶进行总结概括,是对六朝至他生活的唐时诗歌对仗的经验总结。上官仪的“六对”“八对”之说,作为作诗声律、对仗等方面的理论范式,对当时的科举考试等起到了重要影响,同时,对后期律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人物评价
唐朝文学家元兢在上官仪被诛七年后依旧将其作品选入著作《诗人秀句》中,并在序言中写道:“余于是以情绪为先,直置为本,以物色留后,绮错为末”,将绮错婉媚的上官诗风作为最末流的秀句评判标准,同时表明了自己对上官诗服的态度和对上官诗风纠偏的意图,又称“时历十代,人将四百,自古诗为始,至上官仪为终”,认为上官仪的死代表着一个诗歌史时代的终结。
主张诗文变革的唐代文人卢藏用道:“宋齐以来,盖憔悴逶迤,陵颓流靡,……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认为上官仪诗作继承了南北朝浮艳颓靡的诗风,背弃了正统的风雅之道。
唐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李德裕:今日宰相上官仪,诗多浮艳,时人称为上官体,实为正人所病。
已故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唐诗研究者赵昌平:上官仪上承虞世南、李百药、杨师道而卓然名家,又下开四友、沈宋一脉,即使反对上官仪的四杰,究其创作实际,实也受到上官体的深刻影响。至盛唐,上官姓体虽已过时,但其艺术因素依然对唐诗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可以说盛唐诗既是上官体的反拨,又有着对它不可或缺的继承,没有上官体的成就及其后继者的开拓,盛唐诗恐怕至多只是对汉魏诗的简单回归而已。
人物争议
对“上官体”的批判
初唐,人们认为“上官体”是对南朝靡靡之风的继承,杨炯批判上官仪所在龙朔年间的诗风道:“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对“上官体”类似的批判,直到二十世纪仍然存在,如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中仍沿用“上官体”继承南梁诗风的说法,对其有所否定。
后世纪念
墓地所在
上官仪的墓地在何方,其后人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河南省开封市大野县析里乡大边村。是根据资料推测出的地址,但如今该村不存,也未能找到墓地。
其三,渑池县北仁村。2011年,当地的上官氏后裔在此重建上官仪墓地,并修筑祠堂。
祠堂祭祖
河南省的上官氏后裔会在每年清明节前后,前往上官仪祠堂祭祖。上官氏后裔在元宵节时,有向祖先送灯笼的祭祖习俗。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4-17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五.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4-17
上官氏与河南有何鲜为人知的渊源?.郑州晚报数字报.2023-04-17
上官镇里 为啥没人姓上官.大河网.2023-05-28
武则天 武则天 (1963).豆瓣电影.2023-04-17
武则天 (1984).豆瓣电影.2023-04-17
一代女皇 (1985).豆瓣电影.2023-04-17
至尊红颜 (2003).豆瓣电影.2023-04-17
无字碑歌:武则天传 (2006).豆瓣电影.2023-04-17
武则天秘史 (2011).豆瓣电影.2023-04-17
太平公主秘史 (2011).豆瓣电影.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