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弘

李弘

李弘(652-675年),字宣慈,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为陇西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唐朝宗室,李世民李世民之孙,李治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唐朝死后追封为帝的第一位太子。

李弘自幼仁爱孝顺、体弱多病。初封为代王,后于显庆元年(656年)被册封为皇太子。曾向郭瑜求学《春秋左氏传》,后因不忍听闻楚世子芈商臣弑君之事,改读《礼记》。龙朔元年(661年),组织许敬宗、许师、上官仪和杨思俭等人从古今文集中摘选佳句,编撰成《瑶山玉彩》,受到高宗李治的赏赐;后请奏追赠孔子弟子颜回曾子咸亨二年(671年),因高宗李治巡幸洛阳市,太子李弘留守京师长安监国,能够体恤民情,关心士卒;曾请奏出嫁义阳和宣城公主,后迎娶右卫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妃。

上元二年(675年),跟随李治李治和武则天巡幸洛阳,不久后猝死于合璧宫,终年二十四岁,追谥为“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葬于恭陵。高宗李治极为悲痛,亲制《睿德纪》并书写于石碑之上。因其无子,武则天以楚王李隆基为其嗣子,“神龙政变”后,李显李显为其上“义宗”庙号,开元六年(718年),玄宗李隆基撤销义宗庙号,以孝敬皇帝进行祭祀。

人物生平

出身皇室

永徽三年(652年),李弘出生于长安,为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次年,年仅2岁的李弘爵封为代王。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李治李治废王皇后为庶人,改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李弘成为高宗李治的嫡长子。显庆元年(656年),皇太子李忠被废为梁王,同时册立代王李弘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

治学专注

李弘身为太子,深受高宗李治的宠爱。高宗李治曾对近臣评价李弘,认为他仁爱孝顺,以礼对待大臣,从未有过失之处。太子李弘早年向太子率更令郭瑜学习《春秋左氏传》,当其读到楚王世子楚穆王弑君之事时,李弘叹息,认为这是臣子不忍心听闻的事情,圣贤经典应该为后人做榜样。郭瑜认为褒扬良善能够劝谏民众,贬斥恶行能够警示后世。于是太子李弘请求改学其他书籍,郭瑜认为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改授李弘学习《礼记》。

龙朔元年(661年),太子李弘命令中书令太子宾客许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和太子中舍人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挑选其中华丽优美的篇章,分类编撰成五百卷的《瑶山玉彩》。后上表奏报李治,太子李弘获赐锦帛三万段,主持编撰工作的许宗敬等人也各有赏赐。总章元年(668年)二月,李弘请奏追赠孔子弟子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子为太子少保。

仁孝太子

太子李弘以仁孝著称。当时朝廷下令,戍守边疆的逃亡士兵及限期内没能自守伏罪的士兵,依法会被处斩,家属也会被收归官府。太子李弘上表劝谏,认为唐朝军法严格,士卒没有战死沙场,同队之人都会获罪;无故失踪之人,多会被标注为逃亡,并会牵连家属,这确实值得同情,而军法应该与实际相结合,请求免除牵连逃亡士卒家属的罪责。李治李治同意了李弘的谏言。

咸亨二年(671年),高宗李治巡幸洛阳市,太子李弘留守京师长安监国理政,太子左庶子戴至德张文瓘(guàn)、太子右庶子萧德昭共同辅政,因太子李弘体弱多病,政务都有萧德昭等人代理。当时天下大旱,渭河平原闹饥荒,太子李弘外出巡视,发现有食用榆树皮充饥的士兵,于是命令家仆发放米粮保持供给。某次,太子李弘发现两位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年龄很大仍未婚配,因其母萧淑妃得罪武则天而一直幽禁于宫中,李弘知道后十分震惊,于是奏请李治李治允许两位姐姐出嫁,同时又奏请将沙苑之地分发给穷苦人,高宗李治一并同意下来。后李弘又被召往洛阳市,迎娶右卫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妻,因裴氏贤德,高宗李治非常高兴,认为东宫的内政,不需要他担忧了。

久病而逝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太子李弘跟随高宗李治和武后巡幸洛阳,后李弘于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终年二十四岁。高宗李治非常伤心,后于五月亲自下诏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于八月十九日以天子之礼厚葬于洛阳郊外氏县的景山,陵墓命名为“恭陵”,并命名百官全部服丧三十六日。李治为李弘修筑陵墓花费庞大,后亲自制作并手书《睿德纪》石碑,树立于李弘的恭陵旁边。

因李弘没有子嗣,武则天于长寿年间(692-694年)下令以楚王李隆基为其嗣子,继承香火。“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为其兄长李弘上庙号为“义宗”,享受太庙祭祀的权利,同时追赠李弘之妻裴氏为“哀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李旦李旦继位后,中书令姚崇与吏部尚书宋璟认为,李弘未登临帝位而享受太庙祭祀不符合礼仪,奏请迁出义宗李弘的神位,另建庙进行祭祀。开元六年(718年),玄宗李隆基因李弘有别庙祭祀,下令停用义宗庙号,以孝敬皇帝的谥号进行祭祀。

人物评价

李治李治在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的制文中,认为李弘仁爱孝顺闻名于天下,天资仁厚、孝心纯粹真实,能够心系苍生。而在其亲自撰写的《孝敬皇帝睿德纪》中认为李弘性情纯良,侍奉生病的双亲,亲自尝药;监国理政,体恤民情,是至性、至仁、至孝、至明、至俭、至直、至睦、至通之人。高宗李治也曾对身边近臣评价李弘,认为他仁爱孝顺、能够礼遇大臣,没有任何过失。

李弘的老师,唐朝的太子率更令郭瑜认为李弘真诚孝心、天资聪颖、对于凶残的事情,能够摒弃不听从。

唐朝宰相刘祎之曾作《孝敬皇帝挽歌》赞美李弘,“戒奢虚蜃辂,锡号纪鸿名。地叶苍梧野,途经紫聚城。重照掩寒色,晨飙断曙声。一随仙骥远,霜雪愁阴生。”作者对李弘的去世十分痛惜,对其死因有所猜疑,认为李弘病逝后尊从他的意愿丧事从俭,但李治破格赐予他皇帝的谥号,而他死得其所,去往没有烦恼的神仙世界。

典故轶事

高宗李治前往洛阳市巡视,同时也为太子李弘选择太子妃。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姿容出众,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将她选为太子妃,并且确定了婚期。但武后的外甥贺兰敏之听说杨家女子长得十分漂亮,竟然暗中将此女据为己有。后高宗李治选中裴居道之女裴氏,礼部官员奏请用白雁作为婚礼的礼物,这时恰好在皇宫会苑中捕获白雁,高宗李治非常高兴,因为裴氏明礼有德,认为他不用担心东宫的内政了。

人物争议

出生日期争议

李弘的出生,史书记载不同。《旧唐书·李弘传》记载李弘去世于上元二年(675年),终年二十四岁,因此应该出生于永徽三年(652年);《资治通鉴·卷二百》记载,显庆元年(656年),册立李弘为太子,生年四岁;《全唐文·孝敬皇帝睿德纪》记载,李弘1岁被封为代王,厦门大学教授雷艳红认为,唐高宗李治的“睿德纪”应将“三岁”,错误记载为“一岁”,李弘应当出生于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这与《资治通鉴》记载吻合。

去世争议

关于李弘的死因,后代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争议,一为李弘死于疾病,北宋史学家吴缜在其著作《新唐书纠谬》中认为《新唐书》相关记载不可信,清代学者王昶在《金石萃编》中也否认武则天杀子说,史学家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认为武则天虽为暴主,但杀子说不足为信;唐朝研究专家、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志新认为,李弘生前已经疾病缠身,应为久治无效最终病逝;历史学家赵文润在《武则天与太子李弘、李贤的关系考释》中认为,李弘非武则天杀害,而是体弱多病,操劳过度最终病逝。这种“疾病说”观点是以李弘死后李治李治的制册和碑文所说的身体多病为例。

另一种争议为李弘死于“非命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倾向于李弘死于非命,此外唐代史学家柳芳在《唐历》中认为李弘“不以寿终”,唐朝宰相李泌李亨进言认为武则天毒杀李弘。史学家臧振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阎庄墓志》中时,认为阎庄身为太子李弘属官,他的去世可能与哀悼太子李弘之死有关,其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无阎庄此人,可能与他死于非命,而阎家惧怕武后将阎庄除名的缘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牛致功认为,阎庄身为太子属官,负责太子饮食起居,肯定明白太子李弘死亡的真相,因此也会受到牵连。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禄伊文倾向于李弘为非正常死亡,武则天先后废掉太子李贤,废黜李显皇帝之位,几个儿子都对其母畏惧,李弘应为死于武则天之手,即便不是武则天亲手毒杀,也应与武则天脱不了关系。

人物关系

陵墓

恭陵

李弘的恭陵俗称为“太子冢”,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区东南十公里的滹沱村南景山。陵墓外形为方形,坐北朝南,其中陵墓高为50米,长为163米,宽为147米,陵墓前有《唐孝敬皇帝睿德纪》石碑一通,陵丘东北部有哀皇后陵,四周现在12个小土丘,整体布局呈方形,其中墓冢东、北、西门阙外各有1对坐狮,陵园南门前立有1对石狮,向南有神道存在,两侧自南向北排列着1对望柱、1对石马、3对翁仲,这些石刻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对研究唐朝石刻有重要意义。

睿德纪石碑

孝敬皇帝睿德纪石碑为唐代刻石,为李治李治亲自撰写并飞白题额。上元二年(675年)八月十九日立于恭陵前,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记载,石碑高约一丈六尺四寸余,广七尺六寸。即碑高6.1米,宽2.1米,厚为0.4米,石碑碑文为草书,一共33行,满行为89字。碑文内容为赞美李弘及景山建陵墓的原因。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武则天 (1995).豆瓣电影.2023-05-11

大明宫词 (2000).豆瓣电影.2023-05-11

日月凌空 (2007).豆瓣电影.2023-05-11

唐宫美人天下 (2011).豆瓣电影.2023-05-11

武则天秘史 (2011).豆瓣电影.2023-05-11

武媚娘传奇 (2014).豆瓣电影.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