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成立于1986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四川省都江堰市政府联合创建,占地46公顷。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30公里的龙池地区,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生境,包括山地、溪流、湖泊、沼泽、湿地和流石滩等,景观多样,植被丰富。
简介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位于川西平原
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30公里的龙池地区,北纬30°44´,东经103°27´,海拔1400-3200米,年均气温8.5-10.9°C,极端最高温28°C,极端最低温度零下12°C,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湿度87%。这里有几千公顷的自然生境,有山地、溪流、湖泊、沼泽、湿地、流石滩等,景观多样,植被丰富,自然分布地微管植物即达2000余种,包括了横断山区地各种植被类型,在一些局部区域,自然分布地植物类群如杜鹃花属、苔藓植物、蕨类等已具备了专类园地基础。
基本资料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市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四川都江堰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简称华西园)筹建于1986年,成立于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都江堰市(原灌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以杜鹃资源引种、驯化以及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资源保育与科普展示为主要特色。
华西园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主园区龙池基地年均温8.5-10.9℃,极端最高温28℃,极端最低温-12℃,年降水量1800毫米,年均湿度87%;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处于横断山脉植物区系向华中植物区系的过渡带。
华西园以收集、保存、研究横断山与东喜马拉雅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珍稀濒危植物以及药用与观赏植物为主要目标,兼顾其它具有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重要资源类群。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西园引种栽培野生杜鹃种类与数量位居亚洲第一,收集保存活植物2000种以上,初步建成了亚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野生杜鹃原始种类最多的杜鹃专类园。
华西园已建成露地定植区15公顷,露地苗圃5公顷,保护地1200平方米。保存野生杜鹃300余种,包括蓝果杜鹃、大王杜鹃、棕背杜鹃、树形杜鹃、凸尖杜鹃、巴郎杜鹃、黄杯杜鹃等珍稀种类,现有苗木超过20万株;引种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7种,繁殖8000余株;批量化保存白桫椤、云南红豆杉、西藏云杉、喜马拉雅长叶松、峨眉冷杉、四川红杉、水青树、珙桐、连香树、圆叶玉兰、五小叶槭、夏腊梅、天师粟、滇牡丹、桃儿七属等100余种珍稀植物。
园区特色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四川省都江堰市于1986年共同创建地。目前占地100余公顷,正式职工8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人,初级人员3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成功的建园方针,该园引起了国内外植物学家和同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自然资源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收集保存珍稀濒危植物,如杜鹃花属、报春等各类植物600余种,并繁殖出大量珙桐、西藏长叶松、夏腊梅、水青树等珍稀濒危植物,已经建立的杜鹃花专类园占地40公顷,收集保存杜鹃花200余种40000余株;另外有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杜鹃花自然群落,总面积在60公顷以上。杜鹃花专类园和自然群落总面积约100余公顷,使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成为中国杜鹃花面积最大的研究基地。此外,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专类园还有珍稀濒危植物和桐专类园、报春花专类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专类园、裸子植物园等,并拟在海拔2000-3200的地段,规划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区或生态定位观测研究区。
旅游特色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是一个融自然保护、科研、旅游为一体,既具有自然保护区性质,又具有植物园性质的新型植物园。这里建有海拔700-3200米的新官山和龙池两大基地,可以引种、栽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至温带以及高山各类植物,是我国引种幅度最大的植物园。
具体信息
华西园广泛开展特色植物资源引种和保护,不断强化植物多样性研究及新品种研发工作。已经完成或在研的科研项目包括:“中国蛇足石杉资源分布与蓄积量调查”(国际合作);“都江堰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IUCN资助中国的第一个县级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岷江流域中山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恢复试验示范”、“中国杜鹃花属植物标本数字化专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子课题);研发峨眉桃叶珊瑚、大百合、虎舌红等近30个野生观赏植物种类,其中2个获国家林业总局新品种保护。近年来,华西园在生态恢复、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以及参与提升地方旅游产业品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08年提出了以华西园为依托,建设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和研究平台的设想。
华西园围绕杜鹃与西南部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每年接待约5万人次参观;1998年被四川省科协授予“四川省植物学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国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示范基地”;参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拍摄介绍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专题片;多次参加“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科普展”、“三峡花博会”和“全国中国花卉博览会”;自2001年起举办“中国龙池杜鹃节”。
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地震(里氏8.0级)震惊世界!距震中三十多公里的华西园本部新官山基地(北纬31°00'45",东经103°37'02")和距震中仅数公里的华西园龙池基地(北纬30°44',东经103°27')遭受重创,两名职工不幸遇难,建筑物全部损毁,水电、通讯、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龙池基地1号苗圃被地震引发的山体垮塌彻底覆盖和破坏,损失约50种、4万余株珍贵杜鹃苗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0万元。在中国科学院、四川省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都江堰市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华西园已全面展开艰巨的灾后重建工作。
华西园的灾后重建工作以“设施重建与功能重建并重”、“以功能重建引导设施重建”为指导思想,在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中将顶层设计、功能设计和专业设计有机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力争实现以下目标:建设以野生杜鹃品种搜集保存和繁育为特色的“中国杜鹃园”,建成全国种类最为系统和齐全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杜鹃专类园;建设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背景的“四川都江堰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园、站一体)”;建设以面向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园林美化需求为主的重要院地合作工作平台;建成符合上述目标功能需求的配套基础设施。
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都江堰市协商,决定华西园本部易址重建,华西园龙池基地(42公顷)原址重建。华西园本部从都江堰市灌口镇迁至玉堂镇(北纬30°57'35",东经103°35'22"),华西园本部暨低海拔基地的占地面积从2.6公顷(39亩)扩展到13.3公顷(200亩),具体选址位置和土地划界红线图已通过都江堰市规划部门审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主管部门,预计在2009年内开工建设。华西园现有320平方米过渡性工作和生活用房(板房),重建后的基础设施可满足同时接待80-100名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灾后重建工作既是华西园克服地震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重要任务,也是华西园恢复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理性重建,进一步提升华西园在学科发展、地域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杜鹃研发与科普基地,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杜鹃研发、生产和物流中心。华西园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