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说文笺识四种

说文笺识四种

《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内容介绍

《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司马德宗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迭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之解字》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

本书为国学大师黄侃遗著,内容饱满,功力深厚。

作者介绍

黄侃(1886.4.3-1935.10.8),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札,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市。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姓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精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殁于南京市,年仅49岁。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文学的承前启后人”。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之解字》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黄侃的古文字学主要见于《音略》(《国学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册)、《黄季刚先生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册)等论著中。他对上古声韵系统的贡献主要有:提出古声十九纽说;提出古韵二十八部说;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他在古音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结束了自顾炎武以来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为清代古音学的殿后大师。作为其语文学著作的一部分,他还有几十种表谱对古代汉语进行分析。他的《世纪文库:文心雕龙札记》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过很大的影响。他的《汉唐玄学论》《礼学略说》《讲尚书通例》等著作对哲学、经学的研究也有许多创见。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

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64年)、《集韵声类表》(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日知录校记》(中央大学出版组1933)等。在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青石中学,有一所黄侃图书馆

黄焯(1902~1984)语言文字学家。小字耀先,一字迪之。湖北省蕲春县人。国学大师黄侃之侄。1927年毕业于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中文系。曾在南京市任教,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湖北省语言学会顾问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及古文研究方面,其中尤以对《诗经》的训诂为成就最突出。作为黄侃学术的继承者,他积累了黄侃论学及批校古籍的丰富资料,陆续整理出版,于1983年先后出版了《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音训》《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等。在整理黄侃遗著的同时,他自己还著有《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1981年)、《诗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古今声类通转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83年)、《说文新附考源》(收入《说文笺识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毛诗郑笺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诗疏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古今声类通转表》作为考求声音通转的系统检寻资料,对于推求声音的转变,考求语音的历史都有参考价值。《毛诗郑笺平议》《诗疏平议》《经典释文汇校》3书为作者生平精力所注,用力颇多,其中多有新见和发现。他对黄侃遗著的整理,对于研究黄侃的学术,发展语言文字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他为我国语言学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目录

说文同文

字通

说文新附考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