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剧
唱剧,朝鲜族戏曲剧种,原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说唱形式。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说唱艺人将一人多角、长篇独演的形式逐渐改变为多人多角演唱。但各个角色分唱不多,仍以旁唱者导唱为主,并未完全摆脱说唱形式的局限。由于唱是它的主要部分,故被称为“唱剧”。
简介
唱剧,朝鲜族戏曲剧种。是朝鲜族仅有的戏曲艺术。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原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说唱形式,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说唱艺人将一人多角、长篇独演的形式逐 渐改变为多人多角演唱。起源
产生于20世纪初汉城的唱剧,由盘索里脱胎而出,却高于盘索里。它以 唱为主,唱白结合,并融合舞蹈,用于多种艺术综合手段,分场、幕演出。其音乐有固定调式和丰富多彩的“长短”。主要剧目有《春香传》、《沈清传》、《兴甫传》,以《春香传》为传统唱剧之首,歌颂了人民的勤劳及纯洁的爱情,谴责了贪欲、暴恶与荒淫,反映了人民对幸福和自由的强烈向往。?
历史渊源
1940年后,民间传说《春香传》、《沈清传》、《兴甫传》陆续改编搬上舞台,加入民族管弦乐伴奏,改进了舞台美术,才逐渐形成歌唱、舞蹈、音乐、舞美密切配合,有人物有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由于唱是它的主要部分,故被称为“唱剧”。
1956年起,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唱剧团曾先后排演了《春香传》、《兴甫传》,并创作演出了《红姐妹》。老艺人朴贞烈、申玉花对唱剧的继承和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形成过程
唱剧脱胎于朝鲜曲艺“潘索里”。“潘索里”产生于18世纪,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潘索里”是朝鲜语的直译音,意为在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歌,古名“广大潘索里”或“山台潘索里”,均为其在舞台艺术化之前在场院表演时的称呼。“潘索里”只有两个登场人物,一个歌手,一个鼓手。歌手根据有故事情节的说唱本,和着鼓的节奏,以瑞安鼓词、说白和动作进行表演。鼓手则一手拍鼓,一手持棒击鼓。忽重忽轻,有急有缓,和着歌词内容与曲子节奏,不失时机地发出“咿呀”、“哼哈”之声,与歌者默契配合相得益彰。对它的表演特征,古人曾有诗文记载。朝鲜诗人尹达善(1802-1832)在《广寒楼乐谱》(李朝哲宗三年出版)中写道“唱优之戏,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审之,凡杂歌十二腔,香娘歌(指春香歌)即一也。”这说明当时像《春香传》那样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塑造多种人物的长篇作品,也用“潘索里”这种形式表演。“潘索里”具有一人多角色,以唱为主,说中有唱,唱中夹说的叙事特色,因其演出形式简洁而便于传播。它随部分朝鲜族人北迁而传人中国,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朝鲜族聚居的地方,通过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教和便于在各种娱乐场所表演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中国朝鲜族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
“潘索里”在经过百余年的丰富发展之后,经过朝鲜著名剧作家申在孝(1812--1884)的整理改编。形成了定性定型的剧本,出现了由众多名演员分别装扮成多个剧中人的代言体形式,于是“唱剧”应运而生。唱剧虽脱胎于“潘索里”,艺术表现形式却高出于“潘索里”。它以唱为主,唱白结合在注重叙事的基础上,融合了舞蹈。演出时依据剧本,分场分幕演出。其音乐有固定的调式,表演无程式化和脸谱化倾向。唱剧类似中国的评剧,而区别于西方的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唱剧古名“打令”或称“打咏”,是古代朝鲜说唱台本的一种表现技法。传统剧本之一的《豪杰春香》在成型前即与“打咏”有关据载。李朝来年纯租时期文人赵在二(1801-1834)在《松南杂识沙托已载的“春阳传说”与《春香传》的内容有源流关系“南原府史于李道令眄童妓春阳,后为李道令守节。新史卓荔;立杀之好事者哀之,演其义为打咏,以雪春阳之冤,彰春阳之书。”掘见有关香的“打令”先于《春香传》唱剧而存在。
其实,“打令”一词原是中原地区古代的一种音乐游艺术语。早在唐朝.文人雅士中流行诸种行酒令,以佐酒宴。其中最为歌舞化的即为“抛打令”。“抛打令”通常也简称为“抛令”或“打令”。至宋代“打令”一词已不再局限于行酒令,而具有了为泛和艺术化的意义,即说某曲可用作“打令曲”,或说“优伶家犹用手打令”等。至此,“打令”一词已含有打拍、合曲的音乐意味了。由此派生出的宋代的歌令讲唱,主要以鼓板伴奏,或枷.两件弦乐类,说唱爱情故事和历史战争故事。增加了叙事成分,这弓朝鲜的“打令”性质已很相似。高丽朝时曾从宋朝廷输人过“抛球乐”等教坊司乐歌舞演出,正是唐朝酒令“抛打令”中最常用的曲于,而后和宋代的歌令讲唱一样,具有了以佐酒宴的表演性质。这对后世集大成者的朝鲜唱剧不能说没有影响。
发展演变
唱剧产生于19世纪末,由18世纪“弹词”演变而来。唱剧继承和发展了假面剧和木偶戏的传统,舍弃了假面和木偶,完全由演员演出,演唱的要素增加,台词也更为精练和富于表现力。
19世纪末曾涌现出权三得等著名唱剧演员,是韩国民族传统戏剧。
20世纪初,著名的民俗音乐表演者姜龙焕从汉城唐人街演出的京剧中得到启示,以唱剧形式编写出《春香传》,一举取得成功。这个节目经过加工、改进以后,直到50年代和60年代仍然盛行。
韩国于1962年成立国家唱剧团后,除了改进唱剧表演技巧外,还完善舞台道具,创作新的剧本,使这一古老艺术流派吸引了更多的韩国群众和国际观众
表现手段
唱剧的表现手段有唱、唱白、说白、科泛 4种。
唱 有一定的节奏,仍保持说唱形式明快流畅的特点,所以唱剧演员必须具备娴熟的说唱技巧;
说白 无一定节奏,可随词意自由变化;
唱白 介乎说与唱之间,它的旋律与唱相似,但不受任何节奏的约束;
科泛 动作与表情的统称,随着唱剧的不断完善,科泛又陆续吸收朝鲜族其他曲艺中的精华,逐步丰富起来。
曲调
唱剧曲调有“羽调”、“界面调”等。“羽调”是五声音阶的“徵”调式,雄壮、豪放;“界面调”是五声音阶的“羽”调式,凄惨、悲壮。
唱剧曲调的主要节奏有18/8、12/8、4/4等,它不仅表明曲子的速度,还含有不同的情感和风格特点。如18/8的〔进阳调〕,速度很缓慢,具有宽阔、庄严的特点;12/8的〔中莫里〕,速度较缓,长于叙述和抒情;12/8的〔中中莫里〕,普通速度,轻快而喜悦;12/8的〔扎进莫里〕和 4/4的〔挥莫里〕,快速或最快速,激昂而强烈。此外尚有许多变型节奏,是从以上几种基本节奏中派生出来的。
演出交流
1、2001年5月底,为纪念建党80周年,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里,交响清唱剧《江姐》再次演出
2、唱剧《青年时代》由尹奉吉纪念事业会(会长金德龙)主持创演,2003年由国立唱剧团作为定期演出在国立剧场大剧场首次与观众见面。
2006年6月中国人争相观看唱剧《青年时代》,并被剧中人尹奉吉义举而感动,当演到尹奉吉和母亲告别背井离乡的时候和他见到金九先生决心义举的时候,中国人也和韩国观众一起留下了热泪。
3、2006年11月04日10时47分唱剧调《赤壁歌》中的一个选段在赤壁之战发生地的舞台上唱响。韩国国家音乐大庆典推进委(委员长韩明熙)从10月29日到11月5日,在中国武汉一带举行了“赤壁市大战的幻梦——韩国音乐中的赤壁史话”演出。3日,在诸葛孔明曾建造七星台,借东南风的赤壁公园的南屏山上,明唱宋顺(音译)配合鼓手朴根英(音译)的鼓声畅快地唱出了《赤壁歌》中的“吹东南风选段”。
4、2007年9月17日晚,韩国国立唱剧团演员在如皋市大剧院表演唱剧《清》。前来江苏省参加第九届亚洲艺术节演出活动的韩国国立唱剧团演员9月17日、18日在江苏如皋大剧院连演两场唱剧《清》,受到观众的欢迎。
保护
唱剧是韩国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唱剧是韩国民族传统 文化在戏剧层面上的天之骄子,是韩国唯 一的戏曲品种,源自古老的曲艺“搬苏利”PanSori。就是在不同场地上用民族歌剧、民间小调的形式歌唱故事。唱剧形成年代与中原地区的越剧相近,仅有百年历史。唱剧的声腔为板腔体,有五六个声调,分快板、中板、慢板等板式。如晋阳调慢板JinYang-Jo,还有原板Chung-mo-ri、快板Chung-Chung-mo-ri、Hyu-mo-ri等。唱腔的发声方法粗放得近乎于嘶哑,如同演唱现代激情劲歌,十分有个性,演员是要接受特殊训练的。
朝鲜唱剧和中国京剧
此外,朝鲜唱剧和中国京剧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晚清年间,朝鲜汉城有一条中国人聚居的“清人街”。设在这条街的“清龙馆”戏楼经常卜演京戏。当时朝鲜王朝末代统治者李玜发旨要创作朝鲜戏曲。并组建“圆觉社”(王宝剧场)邀集270余名戏曲艺术家,从事创作演出活动。他们有意到清龙馆观中国京剧《三国戏》,以求从中获得某种灵感与教益。他们借鉴京剧的演出模式、表演:技艺、伴奏方法等。终于在“潘索里”的基础上创造出“唱剧”,在圆觉社创作的四个唱剧剧目中,有由京剧译制再创造的《赤壁之战》。百余年来唱剧剧目不断增加,仅译制的京剧剧目就有《霸王与虞美人》、《万里长城》等,其他著名剧作《春香传》、《沈清传》、《兴夫传》等剧的内容里均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各种印迹。《春香传》运用了大量中原地区典籍、典故和名人诗词,人所共知,《沈清传》则不仅宣扬了中国的“孝”道伦理,而且引用了不少中国《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和乐府、陶渊明、苏轼等的诗句;《兴夫传》故事原型源于新罗,经唐朝段成式杂录于《酉阳杂俎》中,宋代李防《太平广记》也收录,并将杨贵妃、张飞视为善恶有报的象征等等。正如韩国学者赵润济所总结的:“对韩国来说,在其他文化领域受中国影响极为敏感和巨大,惟独在戏曲方面,受动反应却显得十分迟钝。直到历史进入这一时期,韩国方开始接受其影响,但其结果也不是产生真正的戏曲,而是出现了一种叫做唱剧的戏剧形式。”
无论分析朝鲜戏剧的发生、雏形,还是分析其戏剧的成熟形式,以及探讨其叙事的特点与内容,都会不容置疑地发现中国文化的滋养,及其与中国戏曲存在的多种血缘关系。它们是植根于同一中国文化土壤却绽出不同异彩的艺术奇葩。这种现象不仅说明中国文化对朝鲜戏剧影响的大量存在,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朝鲜民族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民族个朝鲜唱剧雏形期的也是打拍歌曲,讲唱故事的一种表演,而失去了唐朝单纯子酒令的意思。但是,无论中原地区宋代的歌令讲唱,还是朝鲜的“打令”,茂娱人功能上,仍多用于酒宴演出。以助酒兴。无沦是在宋元宫廷,还是豪门旺族的酒宴上,都要有助兴的歌令讲唱,歌舞表演,瞩剧的出现也是适应朝鲜上层社会的这种需要。当然,中圈的市井勾栏瓦舍演出,与朝鲜民间的“潘索曜”演唱,观众都是边饮食边观赏的,只有审美层次之分,而无演出本质的不同。早在高丽朝初年的王徽年问,宋朝输入过“抛球乐”等教坊司乐歌舞戏,而“抛球乐”正是唐朝酒令“抛打令”中最常用的曲子。在《朝鲜艺能史》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抛球乐”表演是为了“在宴会上助酒兴”的。只不过朝鲜唱剧的“打令”有了较强的叙事功能,即用歌舞表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