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变异鳞毛蕨

变异鳞毛蕨

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 (L.) Kuntze)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的陆生中型蕨类植物。

形态特征

陆生中型蕨类植物。植株高约50-7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顶端密被褐褐色披针形鳞片,鳞片长约1.5-2厘米,顶端毛状卷曲。叶簇生;叶柄长约20-30厘米,最长可达50厘米,禾秆色,基部可粗达5毫米,最基部密被与根状茎顶端相同的鳞片,向上密被棕色小鳞片或鳞片脱落后近光滑;叶片五角状卵形,长约30-40厘米,基部宽约20-25厘米,三回羽状或二回羽状基部小羽片羽状深裂,基部下侧小羽片向后伸长呈燕尾状;羽片约10-12对,披针形,基部一对最大,长约15-20厘米,基部宽可达10-15厘米,顶端羽裂渐尖,基部有短柄,柄长约0.5-1厘米;小羽片约6-10对,披针形,基部羽片的小羽片上先出,下侧羽片较大,下侧第一片小羽片最大,可长达15厘米,基部宽达3厘米,羽状全裂,较小植株的基部下侧小羽片为羽状深裂,叶片中上部的小羽片为羽状半裂或边缘具锯齿;基部小羽片的末回裂片或末回小羽片披针形,顶端短渐尖,边缘羽状浅裂或有齿。叶脉下面明显,裂片的叶脉羽状,小脉分叉或单一。叶近革质,干后绿色,叶轴和羽轴疏被黑色毛状小鳞片,小羽轴和裂片中脉背面疏被褐色泡状鳞片。孢子囊群较大,靠近小羽片或裂片边缘着生;囊群盖圆肾形,棕色,全缘。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台湾、河南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陕西省佛坪县)、湖南省、湖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等国也有分布。生于林下湿地或岩缝中。

近种区别

变异鳞毛蕨与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相近,不同在于两色鳞毛蕨的根状茎顶端及叶柄基部的鳞片两色,通常基部和边缘褐色,中央或上部黑色。

繁殖方法

⑴收集变异鳞毛蕨的孢子:先在乙醇中浸泡25-30秒,然后再在氯化汞溶液中浸泡7-8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水漂洗。

⑵将上述消毒过的变异鳞毛蕨孢子用无菌水配成悬浮液,加入孢子萌发培养基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勒克斯,光照时间11-13小时/天条件下培养,先萌发出绿色丝状体,再发育成片状原叶体,所述的孢子萌发培养基是每升含6-8克琼脂,18-22克蔗糖,其余为MS或1/2MS,pH5.7-5.8的培养基。

⑶将上述片状原叶体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勒克斯,光照时间11-13小时/天条件下,培养25-35天后,转入孢子体诱导培养基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勒克斯,光照时间11-13小时/天条件下,培养至原叶体出芽后转入孢子体继代培养基,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勒克斯,光照时间11-13小时/天条件下,培养至形成幼孢子体,长出2-3片幼孢子叶;所述的增殖培养基每升中含有6-苄基嘌呤0.15-0.25毫克,1-萘乙酸0.15-0.25毫克,琼脂6-8克,蔗糖28-32克,其余为MS,pH5.7-5.8;所述的孢子体诱导培养基每升中含有激动素6-糠基维生素b4或6-呋喃甲基腺嘌呤0.44-0.6毫克,乙酸0.15-0.25毫克,琼脂6-8克,蔗糖28-32克,其余为MS,pH5.7-5.8;所述的孢子体继代培养基每升中含有萘乙酸0.05-0.15毫克,琼脂6-8克,蔗糖28-32克,其余为MS,pH5.7-5.8。

⑷将上述幼孢子体分株转接到孢子体生根培养基上,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勒克斯,光照时间1-13小时/天条件下,培养至幼孢子体基部长出褐色带鳞片的细根时,可出瓶移栽,炼苗后移栽至pH值为6.33-6.4的土壤基质培养,所述的孢子体生根培养基每升中含有1-萘乙酸0.25-0.35毫克,活性碳4-6克,琼脂6-8克,蔗糖28-32克,其余为1/2MS培养基,pH5.7-5.8。

主要价值

变异鳞毛蕨株形美观,叶色暗绿,四季常青,可开发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观叶植物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