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色鳞毛蕨
两色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setosa)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种植物,在中国较为常见和熟知。其药材基源为根状茎,常用于治疗时邪感、偏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等症状。
药品介绍
药 名:两色鳞毛蕨
来 源: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的根茎。
功 效:清热解毒。
主 治:用于时邪感、偏热者、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红、咽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者。
性味归经:辛,苦,寒。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10克,或研粉冲开水服。
别 名:贯众(四川安岳)
拉丁名:Dryopteris bissetiaha (Bak) C. Chr-Nephrodi-um bisseianum Bak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图鉴》。
中药化学成分:根状茎含绿三叉蕨素Bp.PP(margaspidinBP.PP)、绵马酸、白三叉蕨素、黄三叉蕨酸。
原形态
植株高30-50cm。根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深棕色、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25cm,深禾秆色,向上到叶轴和羽轴下面疏生较小的鳞片,鳞片两色,其基部棕色,上部黑色或黑褐色,钻状披针形,基部阔圆形;叶片厚纸质,卵状披形,长15-25cm,宽10-15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三回羽裂;羽片8-12对,互生,有短柄,三角状披针形,基部的长7-8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二回羽裂;基部羽片的小羽片披针形,基部下侧1片最大,长达3cm,羽裂,其余向上逐渐缩短;裂片狭长圆形,先端钝尖,全缘或波状;侧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背生于小脉近先端;囊群盖圆肾形,褐色,边缘较薄,常向上反折。
药理作用
驱虫作用:两色鳞毛蕨,即东北贯众,根称绵马,含粗绵马精(Filicin)49.17%,可作欧洲鳞毛蕨Dryopterisfilixmas(L.)Schott的代用品,驱除绦虫。欧绵马能麻痹虫,应用历史已很长。中国内报告,贯众(品种未经鉴定)在体外对猪蛔有效。粗茎鳞毛蕨还能驱除牛肝蛭。其复方煎剂对牛片形吸虫病及阔吸盘吸虫病有治疗功效。
抗病毒作用:上海市报道,两色鳞毛蕨对流感病毒科(流感原甲型PR8株、亚洲甲型病毒)在鸡胚试验上有强烈抑制作用,在小鼠(滴鼻法)试验上也有效,但作用较弱。此抗病毒作用与其所含酸有关(含14.5%)。陕西省亦报道,贯众对流感病毒的甲型(PR8)、亚洲甲型(57-4)、乙型(Lee)、丙型(1233)、丁型(仙台)均有抑制作用。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细胞的组织培养上,也证明贯众对479号腺病毒科3型、72号脊髓灰质炎Ⅱ型、44号爱可9型、柯萨奇A9型、柯萨奇B5型、流行性乙型脑炎(京卫研1株)、140号单纯疱疹等七种有代表性病毒株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欧绵马的水煎剂也有抗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抗菌作用: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报道,当地两色鳞毛蕨有某些抑菌作用,但效力不强,农村中作饮水消毒或预防流行性脑膜炎。据称,对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
对子宫的作用:煎剂及精制后的有效成分对家兔的离体及在位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收缩增强,张力提高。粗茎鳞毛蕨注射液对豚鼠类(0.1-0.7ml,每毫升相当生药50mg)、家兔(0.8-1.3ml)的离体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运动频率及紧张度均增加,振幅减小,大剂量呈现强直性收缩;但换洗后,仍可恢复正常。蛾眉蕨贯众对子宫作用不甚明显。
性味:苦;涩;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杀虫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热感冒;温热疹;吐血;咳血;血;便血;崩漏;血痢;带下病及钩、蛔、绦虫等肠寄生虫病
名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别录》:去寸白,破癥,除头风,止金疮。
《本草图经》:止鼻衄。
《滇南本草》:祛毒,止血,解水毒。
《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鲠。
《会约医镜》: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
《本经续疏》:治喉痹,消顽肿。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驱虫,止血,清热解毒。治蛔虫病,绦虫,虫积腹痛;子宫功能性出血,白带。贯众放在水缸中,饮用其水,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流行性脑膜炎、麻疹。
《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血杀虫。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治便血、尿血、鼻衄、月经过多、蛔虫症、蛲虫症。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祛风活血,补肝肾。治风寒着痹,腰膝酸痛,尿失禁。
考证
《纲目》:两色鳞毛蕨,大治妇人血气。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快斑散用之,云两色鳞毛蕨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热之毒。病因内感而发之于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经也。
《本草经疏》:两色鳞毛蕨,以其苦寒,故主腹中邪热气诸毒。苦以泄之,亦兼有散之之义,故破癥瘕。苦寒能除风热,故止头风病。金疮出血后必发热,泄热散结,则金疮自止。
《本草汇言》:两色鳞毛蕨,杀虫化癥药也。前古主腹中邪热结气,故时人用为杀虫脒化癥瘸,皆属腹中邪热湿郁结气也。苏氏方,又治下血崩淋,衄血不止,亦取其气味苦寒散结热耳。但性寒气燥有毒,如病人营虚血槁,肝肾有火,并阴虚咳嗽人,不可加用。
《本草正义》:两色鳞毛蕨,苦寒沉降之质,故主邪热而能上血,并治血痢下血,甚有捷效,皆苦以燥湿、寒以泄热之功也。然气亦浓厚,故能解时邪热结之毒。《别录》除头风病,专指风热言之,凡大头疫肿连耳目,用泄散而不应者,但加入两色鳞毛蕨一味,即邪势透泄,而热解神清,不独苦寒泄降,亦气之足以散邪也。故时疫盛行,宜侵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中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尤其独著,不得以轻贱而忽之。
栽培要点
两色鳞毛蕨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分布于北纬22o-52o之间,对日照长短不敏感,但对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因此,多分布林下、山溪两侧和湿润的沟谷中,干旱地区无两色鳞毛蕨分布。光照强度和土壤对两色鳞毛蕨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通过调查发现,盖度与营养叶和孢子叶的生长发育高度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盖度增加,营养叶和孢子叶的数目减少,营养叶和孢子叶的比值增加。基质为暗棕壤的条件,长势较好,生物量积累较大。总之,喜湿润、耐阴、耐寒、喜温暖、喜腐殖质及含水量较高的中性土壤。
繁殖方法:孢子繁殖
1.孢子采集:9月中下旬当两色鳞毛蕨的孢子叶由暗绿色转变为黄棕色时,选取长势健壮的植株,采取孢子叶,阴干后碾碎,筛出孢子囊,贮存在温度0-5℃的冰箱内,播种前用无菌水充分冲洗,展于无菌纸上,等孢子囊干后,自行开裂,弹出成熟的孢子。
2.培养基配制:用草炭土、暗棕壤、河沙,按5份:3份:2份比例混合,拌匀,过筛制成混合土。将洗净的粗河沙,石头,播种容器和混合土分别蒸汽灭菌半个小时。
3.播种:先用瓦片盖上播种容器的底孔,放进小石子,粗河沙约占容器的1/3,再加混合土,用木板刮平,压实盖上玻璃板待用。播种前把装满混合土的容器,浸在水里使培养土充分湿润,取出,将孢子均匀撒在培养土上,播种后再浸放在浅水里,第二天取出,将播种容器移到温暖、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的温室,每天光照4个小时以上,温度控制在20℃左右,孢子3天就开始萌发,播后10天形成原叶体,71天形成孢子体。孢子体达到3片-4片真叶进行第一次移盆。孢子苗具有叶4片以上,植株高达4厘米-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移栽。将根系带土的孢子苗移栽到圃地里,移栽后覆盖塑料棚并定期浇水。
营养体繁殖:主要是靠产生的无性芽孢,利用顶端分生组织来进行,把无性的芽胞栽到装有培养土的容器里及时浇水即可。
栽培管理:大田栽培,选择平整土地、水肥条件好、土质肥沃、渗透性好的地块进行栽植。两色鳞毛蕨喜阴,骤然或持续高温,都要使蕨类失水,造成热害,夏季搭遮荫棚保持湿润的环境。水对蕨类的栽培很重要,满足蕨类的土壤用水和空气湿度的要求,原则是少浇水,看苗情,看气温浇水,土壤不干不浇水,经常对叶面喷水,清洗叶面的尘埃,保持叶面的清洁和湿度。经常锄草、铲趟,进行正常的生产管理。两色鳞毛蕨的繁殖栽培是林区人民的一种副业产业,结合次生林改造,天保工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栽植,是提高广大林区生活水平很好的一个方向。
鉴别
性状鉴别
全体略呈圆锥形,似凤梨,长10-20cm,直径4.5-8cm,表面密生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黄棕色膜质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质硬,折断面棕色,近边缘处有细小分体中柱5-10(-13)个,环状排列。剥去叶柄残基,可见根状茎,质坚硬,横断面有黄白色分体中柱5-13个,作环状排列。气特异,味微涩、苦。以个大,质坚实,叶柄断面棕绿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常脱落。下皮纤维10数列,纤维多角形,壁非木化。基本薄壁组织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有大形细胞间隙,内生单细胞间隙腺毛,头部类球形,含分泌物,柄极短。分体中柱5-13个,环列。每1分体中柱最外层为内皮层,凯氏点明显,木质部居中,由多角形管胞组成,周围为韧皮部。根状茎的薄壁组织间隙中,也有间隙腺毛。
应用鉴别
生用清热解毒,炭用止痛敛疮。贯众与板兰根皆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用于咽喉肿疼,温热斑疹,时毒流行性腮腺炎等症,然贯众杀虫脒止血,预防时疫之效,为菘蓝望尘莫及。
化学鉴定
1.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3g,加水30ml,加热提取30min,滤过,滤液加盐酸酸化,用乙醚提取3次,合并滤液,浓缩至干,加三氯甲烷2ml溶解,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乙酸(80:20:2.5)展开,先喷以新配的0.5%牢固蓝B盐(fastblueBsalt)溶液,再喷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绵马酸类显橙红色斑点。
2.取本品横切面片,滴加1%香草醛乙醇溶液及浓盐酸,镜检,可见细胞间隙的内生腺毛显红色
参考资料
两色鳞毛蕨.www.pharmnet.com.cn.201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