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古文镇

古文镇

四川省荣县古文镇,幅员面积132.2平方公里,2001年乡镇建制调整后,以幅员广、人口多挤身全省丘陵大镇之一,古文镇以促农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培育一村一特色经济,壮大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截止2020年11月1日,古文镇常住人口7537人。

乡镇概况

古文镇一村一特色经济初步形成,海椒、芥菜疙瘩,西瓜、芦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海椒栽植面积近2500亩,大头菜1000亩,西瓜2300多亩;以柑、丰水梨等为主的优质水果5000多亩,水果产量达2500多吨;全镇退耕还林3700亩,用于麻竹种植1500余亩,竹笋年产量1000余吨,产值80余万元。狠抓畜牧业和劳务输出,生猪出栏2.3万头,山羊出栏3000只,小家禽畜35万只,年均增长8%以上,劳务输出5000多人,劳务收入达2600余万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人口数据

2021年6月28日,荣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古文镇常住人口为7537人。

基础设施

“雷主任,我看到袁大娘把村道上的石头颗扫回家去整院坝了,大家都这样整,村道管不了好久哟,你快去制止一下嘛。”古文镇五庙村主任雷泽荣在镇政府办事时,接到了村民的“求助”电话。当即,雷泽荣赶回村处理此事。古文镇为管、养护好村道,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村道用好、用久。

2008年,古文镇11条村道48公里已全面建设完工,为确保村道用好、用久,古文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管、养力度。记者在各村村道入口看到,村道口两旁设有1.5米长、1.2米高的石

墩,并树立了限宽、限重和限速警示标志。在村道两旁,三四个村民正在清理水沟、垃圾和除草。“管、养好村道是对全村人负责,道路‘健康’了,我们致富才更有希望。”正在除草的曹家园村村民欧德银擦擦额头上的汗水说。“公路是‘三分建,七分养’。不但要保证村道‘健康’不受损害,更要确保村道整洁。”古文镇镇长吴哲丰说,2008年,古文镇投入资金5000余元,在各村道口设立了警示标志,对入村车辆的宽、重、速进行了限定,对损坏公路及设施的车辆规定了200-5000元不等的处罚办法,并公布了镇、村举报电话;投入资金近2万元,对村道设立了维护石墩,严把车辆村道入口关;对各村段的公路实行村主任责任制,各村落实四五名村道协管员,负责日常的水沟、路面、垃圾等清理和除草工作;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全镇人平每年集资2元,用于村道管理和维护,镇政府出资2万元对管养得好的人员和举报群众进行奖励。

“如今大家逐渐有了这种意识,管好、养好村道,才能增收致富。”鹰嘴塘村支书李永清说,“不少村民还自觉地形成了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这对村民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特色产业

“2008年,政府和经纪人采取系列帮扶措施,我的麻竹产量高,2008年共卖了2000多公斤,收入2000多元。”在荣县古文镇五庙村4组采访时,村民雷泽荣高兴地说。笔者看到,雷泽荣家的3.5亩麻竹枝繁叶茂,雷泽荣正熟练地挖竹笋。

古文镇实施退耕还林1700亩,麻竹种植2000亩,涉及农户2000余户。2008年,麻竹已进入盛产期,预计2008年全镇可产笋2000余吨,产值可达120余万元,产成竹100吨,产值可达2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00余元。2008年来,古文镇党委、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引导经纪人收购农户生产的竹笋,形成了麻竹“产--供--销”一条龙;镇林业站也加强对种植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增加了村民收入。2008年,全镇已涌现出一批种植麻竹大户。

“麻竹成林后,全镇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区气候,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镇长吴哲丰介绍,以前那光秃秃的山坡,如今已变得郁郁葱葱,到处生机盎然,竹树成荫,河水、溪水已清澈见底,多年不见的白鹭已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时常都能听到鸟儿在竹林里欢快歌唱。

乡镇农业

“这几天天气好,要抓紧时间栽种和除草,三四个月过后,我的2亩多海椒就要结‘金条’了哟。”古文镇山边村3组村民沈良英一边给刚栽种下的海椒除草,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按照2008年的产值,一亩纯收入2500元不成问题,我还在中间套种了花生,这笔收入还没有算上哟。”像沈良英这样种植海椒的种植户,古文镇还有很多。全镇在2008年海椒种植3000亩的基础上,2008年又新发展种植了2000亩。在古文镇山边村、李子村等看到,到处都是地膜育地海椒,嫩绿的海椒苗在风中轻轻的摇曳,地里的村民有的正在栽种,有的正在除草,有的正在浇水,汗水浸透了衣服,笑容洋溢在脸上。“勤劳才能致富,我2008年不但育海椒苗赚了2万多元,还自己种海椒,这是一条增收的好路子。”古文镇朱家湾村民杨德银指着自己种下的3亩海椒地说。

据了解,古文镇大力发展以海椒为主的蔬菜的种植,2008年,全镇种植海椒3000亩,产值120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700余元,形成了海椒种植“一村一品”的有4个村。2008年,古文镇再发展海椒2000亩,种植户除了自育海椒苗种植外,还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从富顺县等地调运海椒苗5万余株。种植户还在海椒地里全部间种上了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以提高每亩的产值。

党政建设

2008年7月1日,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古文镇横林党支部成立大会在横林镇鸿范大酒店隆重召开,自贡市荣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晓樵、古文镇党委书记吴永生、副书记罗孝伦、副镇长程玉英等荣县和古文镇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横林镇党委副书记沈美华和组织委员蒋志龙应邀也参加了成立大会。

横林镇党委副书记沈美华也对流动党支部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支部今后的工作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大会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支部委员会,并启用了“中共荣县古文镇横林支部委员会”的印章。据了解,自贡市荣县古文镇有2000多人在横林地区务工,占全镇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和筹备,古文镇横林流动党员党支部终于在党的生日这一天成立起来。横林流动党支部的组建既能把古文镇的在外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党员找到自己的家,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也使他们能够与当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了解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情况,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为建设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荣县组织部刘部长介绍,这是荣县建立的第一个外地流动党支部。下阶段将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一步扩大组织组建范围,将在外务工的党员组织起来,更好地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也希望他们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社会进步

建国前,古文镇学龄儿童入学率10%。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同邻村联办了小学。经逐年投资建设,达到了校舍、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输送了人才。建国以来,先后有11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学本科32名,大学专科20名。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书画爱好者。国家一级书法家魏照坤成就甚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生产状况差,生产方式落后,人均粮食9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不足20元,村民挨冻受饿者多,120人因生活所迫闯了关东。社会主义的建立,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的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728公斤,人均收入413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机会,农业、工副业和多种经营齐发展,村民的收入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0年,人均纯收入4168元。全村机动车辆200部(台),摩托车80辆。80%以上的家庭安装了程控电话,全村已达280部。日用家电设备一应俱全,其中彩色电视机达320台。

古文镇村庄建设建国前大部分农户住房矮小症,质量极差,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左右。建国后,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和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从70年代初实行统一规划,村民们住上了标准不断提高的“趟房”。村的规划建设按功能分区,即前部为住宅区,后部为企业区,中部是公益区。经三次提高规划标准,村民2008年的住房全是宽敞高大的砖石结构瓦房,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1994年投资36万元建起部门设置齐全的村委办公楼。自1984年起,经逐年增建,村办企业已形成较大规模,各类厂房共200多间。在平整的村基上,村内各12米宽的4条纵横大街和30条巷路都已硬化,主街美化、绿化,并安有路灯。地下供水管道迈入各家各户,地下排水渠道直伸村外。村民的居住条件优越,生活环境优美,自1985年以来,连年被市评为“安全文明小区”。

参考资料

荣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荣县人民政府网站.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