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指发生在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领商国和其他诸侯组成的联军在鸣条(位于今运城市,一说在河南封丘东)击败夏朝军队的一场战役,战后夏桀仅率少数残部逃亡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最后死于山中,夏朝灭亡。
夏朝末年,国君夏桀劳动民力,大兴土木,且以武力压服诸侯,造成天下动乱,夏朝的诸侯国商国趁机征服了葛(在今河南宁陵北)、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在今山东城东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等夏朝的重要支柱和屏障,并争取其他诸侯的支持,开始讨伐夏桀。商汤迁都郑(位于今郑州市),随后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出兵攻打夏朝的首都斟寻(在今河南巩县、偃师区一带),夏桀仓促无备,没有交战就逃亡鸣条。夏桀随即在此收拢夏朝军队,准备迎战。商汤率领诸侯联军追击,以战车七十乘,组建死士六千人袭击夏桀的军队,双方在鸣条展开大战,夏桀的军队战败,其将领推哆、大戏被商汤擒获。夏桀逃往历山(今山西蒲州河东县中条山,位于安邑之东),后又辗转逃向南巢,死于山中,夏朝亡。
鸣条之战后,商汤进一步征伐尚未降服的夏之属国,建立起商朝取代夏王朝。《中国军事史 第二卷 兵略(上)》一书认为,鸣条之战,是中国奴隶社会中最早和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商汤的战争指导,已从单纯的军事斗争向军事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背景形式
夏朝方面
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在第十三任国君孔甲时期,由于孔甲贪得无厌,不得民心,社会矛盾尖锐化,很多诸侯反叛。第十六任国君夏桀(名履癸)即位后,劳动民力,大兴土木;且为了制服叛离的诸侯,以武力威逼东方的许多邦国,在仍(今济宁市东南)举行朝会,结果反而激起了有緡氏(在今山东金乡东北) 等更多诸侯的叛乱。夏桀出兵征讨有緡氏,有緡氏虽然战败,但夏王朝也为之元气大伤。给了商国发展壮大,趁机出兵攻打夏朝的机会。
商国方面
夏王朝的属国商部落,畜牧业发达,在夏代中期已驯服牛马,用于交通和生产,过渡到定居放牧的生活,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商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在相土当部落首领的时候,乘夏王朝姒太康失位,对东方无力控制的机会,以商丘市为中心,把势力伸展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
商人国家的形成自上甲微开始,历经报乙、报丙、报丁、示壬、主癸五世至汤,国力日益强大,已成长为足以与夏桀抗衡的力量。随着下七垣文化从河北省南部漳河中游向河南省北部、东部扩展,商人的居地也多次迁徙。到商王汤时期,迁至亳(今河南商丘以北、曹县附近),史称“景亳”或“曹亳”,商朝开始了灭夏的准备。
战前准备
政治上
商汤为灭夏,在政治上实施以德治民的政策,奖励生产,轻刑薄敛,以缓和阶级矛盾,获得人民的支持。汤重视并任用贤能之士,他不仅接纳了夏朝的贤臣,还从被统治阶层中选拔有才能的人,他将原为奴隶的伊尹提拔为右相,并派伊尹两次去夏朝,了解夏朝情况,进行活动,以改变夏桀对商汤的嫌隙,并从而进行“内间”工作。伊尹回到亳地后,夏朝内部君臣更加离心,夏重臣关龙逢被杀,费昌投奔汤。
此外,商汤通过广为传播“汤网”的故事,展现他仁德的治理理念,争取诸侯的支持方面,一时之间有36个国家归附于他。商汤还与有莘氏和曾为夏车正的薛族(在今山东薛城附近)结为联盟。由于害怕汤势力的壮大,夏桀曾将他囚禁于夏台,不久又释放了他。被释放后,商汤回国继续灭夏的准备。
军事上
商汤在军事上的准备是剪除夏桀羽翼,逐步推进,扩大战果,不断壮大自己,孤立夏朝。商汤伐灭的第一个夏朝属国是葛(在今河南宁陵北),在商都亳地附近。葛伯不守礼法,不敬鬼神,商汤派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回答说没有供奉鬼神的牺牲。商汤送去牛羊,葛伯自己吃掉,仍不用于献祭。商汤又使人去问,回答说没有供奉的谷物,商汤派亳地百姓去助耕。当老弱为耕者送饭时,葛伯率众抢夺老弱送来的酒食,并杀害一个不肯交出黍、肉的童子。商汤以为童子复仇、讨还血债为口实,起兵灭葛。此举不仅剪除了夏桀重要的支柱,检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赢得了声誉。
被商汤所伐灭的夏桀党羽还有洛、荆、温等,而最关键性的战役却是对韦、顾、昆吾三国的扫灭。韦即豕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濒于黄河东岸,顾(在今山东鄄城东北)在济河中游,昆吾在水之西(今河南许昌东),号为“夏伯”。商人用“苞有三蘖”比喻三国与夏桀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分据在大平原中部的大方国与夏朝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夏桀统治的重要支柱和屏障。商汤集中兵力分别击灭了这三个方国,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全部占领了、豫大平原,夏桀便势孤力薄,处于正面受敌的不利地位。而商汤将政治中心从北亳西移至今郑州市的郑亳,最大限度地靠近夏王朝统治中心。
战争过程
停贡试探
商汤击灭韦、顾、昆吾以后,与夏桀决战的条件渐趋成熟。开战前,汤按照伊尹的谋划,先用停止对夏朝纳贡的办法,以窥察夏桀的实力。第一次停止纳贡,夏桀命令九夷之师夹攻商国。商汤见九夷(在今淮河流域)还听夏桀的指挥,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不宜进行决战,便谢罪请服,又恢复对夏朝的纳贡,同时加紧准备力量,以便寻找决战的机会。次年,商汤再次停止对夏朝的纳贡。夏桀又召集邦国诸侯在仍(今山东济宁东南)会盟,有緡氏带头叛夏。商汤和伊尹见“九夷之师不起”,夏桀已孤立无援,立即号召各邦诸侯,兴兵伐夏桀。
这时,夏太史令终古利用天文现象警示以劝谏,夏桀不听,终古弃夏奔商,这在信奉天命鬼神的时代产生了很大政治影响,商汤借此进一步大造舆论,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导致人民怨恨,正直的大臣都来投奔商国了。
鸣条决战
商汤在战前发表了誓师词,商汤说要民众放下正进行的农业生产出征夏桀,是执行上天的命令,宣布夏桀的罪行是用沉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剥削压在人民头上,以致臣民们都诅咒他,宁愿与他同归于尽,所以必须要去讨伐和推翻他。最后,商汤还告诫所有出征的人,服从命令,积极投身“致天之罚”者,将受到赏赐,绝不食言;不听从者,将被降为奴隶或处死,绝不宽恕。
商汤伐桀的进军,采取了战略迂回的策略。当时夏桀居斟寻(在今河南巩县、偃师区一带),商汤以郑亳为伐桀基地,在其东。商汤率军至新郑市集结,向西前往登封市,沿登封县西北30里轘辕山阪道十二曲直插巩义市西南。商汤的军队出其不意突然出现在斟寻西南方向,夏桀仓促间没有准备,没有交战而西逃晋西南。夏桀在晋西南的安邑县(今山西夏县)立足,在鸣条(位于今运城市,一说在河南封丘东)重整军队。商汤率军追击,他简选战车七十乘,组建死士六千人,与夏桀军在鸣条之野决战,商汤的军队大败夏桀的军队,擒获了夏桀手下的将领推哆、大戏。夏桀战场失利,再次溃逃至中条山(今山西蒲州河东县中条山,位于安邑之东),后仅率少数残部乘舟辗转逃向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最后死于山中。
降服诸侯
鸣条之战后,商汤接着攻取了夏朝的腹心地区,并进一步征伐尚未降服的夏之属国,巩固胜利,扩大战果。被征伐者见于记载的有三(在今山东定陶),商汤掠获了三朡的宝玉为战利品。
结果与后续
夏桀死后,夏朝灭亡。商汤灭夏后,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三千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共主的地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正式建立了。
原因分析
商国的优势
商朝的国君汤已初步认识到“视民知治不”的道理,即人心向背影响胜争胜负。在当时,夏、商奴隶主的统治思想是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敬事鬼神;而商汤多少能看到一点人民的力量,这比简单的“天命”观当然是进了一步。此外,商汤在战争中注重政治攻势与军事攻势相结合,首先通过伐葛、韦、顾、昆吾等夏属国,壮大自己,削弱夏朝。在开战前,商汤通过伊尹间夏等行动,做到了知己知彼,从而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在行动中,商汤善于创造和把握战机,采取了以有备之师突袭夏桀军、速战速决的作战行动。同时,商人以善于利用畜力闻名于史,战争中,商朝军队可能利用牛、马君武车辆等畜力,提高了军队远距离运动能力,增强了作战灵活性。
夏王朝内部问题
夏朝最后一任国君夏桀,大兴土木,建筑高大的宫殿,还穷极奢侈,“作琼室、立玉门“,”为酒池“,且多选美女,扩充后宫。在社会生产力还相当低下的奴隶社会,广大劳动者还主要使用木、石农具时,要满足统治阶级的纵酒享乐,必然导致很多被统治者的饥寒交迫。这无疑会引起百姓的不满,但夏桀对人民的不满却采取敌视和高压的手段,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失去了人心支持。夏桀对诸侯也采用武力威逼手段,造成战乱;对劝谏他的大臣关龙逄等人直接诛杀。以至于夏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崩离析的情况,内部不团结,难以有效对外抵抗。战争开始后,夏桀自恃“有才”“自贤”,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轻敌麻痹,为商汤顺利进军提供了条件。
战争争议
战争经过争议
关于鸣条之战的经过,目前存在争议。根据《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记载,商汤的军队出其不意突然出现在斟寻西南方向,夏桀未接刃而逃走。《中国军事通史 第一卷 夏商西周军事史》和《商代战争与军制》两书中,均认同该记载,说商汤军队出现在斟寻西南方向,夏桀未战而逃往安邑县(今山西夏县),在安邑之西的鸣条(位于今运城市)重整军队。
根据司马迁所撰《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记载,夏桀军与商汤军先在有之虚交战,夏桀军战败后,逃向鸣条。《中国军事史 第二卷 兵略(上)》一书中,采用该记载。
商汤军进军路线争议
关于商汤军的进军路线目前存在争议,今天常见的鸣条之战地图主要有6种,都来自中国军事史方面的书籍。第一种是《中国历代战争史》中的“汤代夏作战经过图”。书中的“汤代夏作战经过图”显示,商汤在灭葛、韦、顾、昆吾等4个夏属国以后,由今商丘市的南亳约沿陇海铁路一路向西,自潼关县向北渡过黄河攻击夏都安邑,战于鸣条之野,又追击夏桀东北行,在黎城南越太行山后过安阳、阳到达位于定陶的三腾,最后夏桀向东南败逃到安徽巢县。
第二种是《中国军事史 第二卷 兵略(上)》中的“商夏鸣条之战示意图”显示,商汤自商丘灭掉4国之后,挥师西”向绕至今河南巩县的夏都斟寻西部,战于有娀之虚,并先后追击夏桀到今封丘的鸣条和定陶的三朡,在迫使夏桀南逃南巢后继续挥师西向。
第三种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中的“鸣条之战示意图”。该图显示,汤自山东曹县出发,先向东北攻击济宁附近的有仍氏、宁阳的,再向西南至封丘的鸣条和定陶的三朡决战,桀南逃后向西攻击巩县的夏都。
第四种是《中国军事通史·第1卷 夏商西周军事史》中的“商汤伐桀示意图”。该图显示,汤伐灭4国后将政治中心迁至郑州市的郑亳,再由嵩山南麓的登封经辕关直插斟寻。夏桀经陕州区向西北逃至晋西南的安邑县,汤沿崤函古道遗迹向西绕到蒲津关东渡黄河,在到达安邑之前和夏军决战于鸣条。中国测绘宣传中心的编辑范俊劼认为,这幅图是得到最多考证文字支持的一种。
第五种是《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的“商汤灭夏战争示意图”。该图显示,汤自曹县的亳出发,先灭葛,再灭在郑州的韦,进而灭掉北边的顾和南边的昆吾,然后在向斟寻进军的过程中于鸣条和夏军进行决战。
第六种是《中国战争史地图集》中的“鸣条之战示意图”。该图显示,汤由曹县的亳先灭4国,再经由登封市绕道,从西边进攻斟寻,并追击夏桀至封丘县的鸣条和定陶区的三朡决战,迫使其南逃南巢。
范俊在《鸣条之战的那些图》一文中提出,同一个战事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6种图,是因为鸣条之战的作战过程是从多种古籍中综合甚至可以说是拼凑而成的,涉及的十几个地名全部有争议,每个地名所在常常至少有三、五种说法,而目前学界无法达成共识。
历史评价
《中国军事通史·第一卷 夏商西周军事史》中评价:鸣条之战是“伐谋”“伐交”“伐兵”“用间”全面应用并取得成功的一个最早战例。
《中国军事史 第二卷 兵略(上)》中评价:鸣条之战,是中国奴隶社会中最早和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商汤的战争指导,已从单纯的军事斗争向军事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中国测绘宣传中心的编辑范俊劼在《鸣条之战的那些图》中评价:鸣条之战的作战过程是从多种古籍中综合甚至可以说是拼凑而成的,涉及的十几个地名全部有争议,以至于对鸣条之战的作战图,目前没有标准画法。
现当代学者刘炘在《中国马文化 驰骋卷》中评价:鸣条之战中,商汤军的“良车七十乘”,已经算是当时装备精良的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