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云山汉墓

大云山汉墓

大云山汉墓(Royal Mausoleum of Jiangdu State of Western Han Dynasty at Dayunshan)又称“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海拔高程73.6米,西距盱眙县城30公里,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1000米,西南与青墩山、小云山汉代贵族墓地相邻,大云山一号墓的墓主人为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大云山汉墓为西汉江都王刘非的陵园。

2009年初,大云山发生了严重盗墓事件。2009年2月至3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由于现场不断受开山采石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博物院对大云山汉墓区进行了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

陵园总体布局清晰,陵园平面近似正方形,每边长490米。陵园内共发现主墓三座、陪葬墓十一座、车马陪葬坑两座、兵器陪葬坑两座。其中,主墓均分布于陵园南部,陪葬墓均分布于陵园北部,车马陪葬坑位于陵园南部,兵器陪葬坑分布于陵园北侧,紧靠陵墙。整体布局排列有序,严谨规整。陵园共出土陶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各类文物10000余件(套),代表文物有金缕玉衣、青铜编钟、琉璃编磬、鎏金铜鹿灯等。

2012年1月6日,大云山西汉刘非陵被评为2011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年4月12日,大云山江都王陵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历史沿革

大云山江都王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区域。2009年初,该地区发生了严重盗墓事件。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随即开展考古调查与勘探,发现存在大型汉墓区迹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博物院主持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示出一处大型西汉王侯两周王陵,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以及陵园建筑设施等遗迹。共出土陶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各类文物10000余件(套)。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证实,一号墓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大云山汉墓区为其陵园。

地理环境

大云山汉墓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海拔高程73.6米,西距盱眙县城30公里,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1千米,西南与青墩山、小云山汉代贵族墓地相邻。

陵园布局

陵园总体布局清晰,陵园平面近似正方形,每边长490米。陵园内共发现主墓三座、陪葬墓十一座、车马陪葬坑两座、兵器陪葬坑两座。其中,主墓均分布于陵园南部,陪葬墓均分布于陵园北部,车马陪葬坑位于陵园南部,兵器陪葬坑分布于陵园北侧,紧靠陵墙。整体布局排列有序,严谨规整。

建筑特征

主墓

一号墓

M1位于陵园东南部,发掘前地表留有大型封土堆,残留的封土直径至少在150米以上。因早期大规模盗掘采用大揭顶方式自封土堆顶部一直向下深挖,封土顶端在大规模盗掘结束后自然坍塌形成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水塘,深约1米。M1平面呈“中”字形,墓室与墓道的墓壁每向下5米均向内收缩形成台面,自开口向下到墓底共形成四层台面,每层台面宽0.7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开口南北35.2米、东西26米,深19米。墓室南北均为斜坡形墓道,墓道底端均高于墓室底部。

M1墓室结构为黄肠题凑,包括外回廊、题凑、前室、中回廊、内回廊、内、外棺、内棺。尽管受到早期盗墓影响,但墓室内还是出土了陶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木器等大量精美文物10000余件(套)。发掘表明,外回廊结构保存最完整,回廊内随葬品几乎未受盗扰影响。回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共放置模型车二十余辆,从车厢内放置的大量铁剑、铁刀、铁戟、弩机、箭镞、弹丸等兵器可以看出车的性质主要是战车。回廊下层随葬品按功能分区放置,南回廊下层西部为洗浴用品区,西回廊下层中部和南部为乐器区,北回廊下层为车马明器区,东回廊下层北部为钱库区、中南部为庖厨区。前室与内椁内被盗严重,残迹表明,内棺为镶玉漆棺,做工极为精细。尽管被盗,但前室仍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

二号墓

M2平面呈“中”字形,与M1东西并列。M2墓室西南角与M1墓室东北角相距13米,两墓封于同一个封土包内。墓室开口南北长15米、东西宽14.4米、深15米。南北墓道均为斜坡结构,南墓道长30米,宽5.7~11.2米;北墓道残长11米,宽8~11.2米,近墓室处斜坡未至墓底。墓室结构由一棺一椁、东西边厢、头厢、足厢构成。玉棺是二号墓最为重要的发现。玉棺主体结构清晰,是截止2012年发现最为完整的玉棺,为研究汉代玉器殓葬制度、玉匣制度等相关课题提供了材料,并解决了玉片镶嵌于漆棺内壁还是外壁的争议。

八号墓

M8在M1以西140米处,墓葬平面呈“中”字形。墓葬开口已被破坏,二层台墓室长26米、宽24.5米。南北均为斜坡形墓道,南墓道破坏严重,北墓道相对完整,开口长32米。墓室深度根据北墓道长度和斜坡坡度推算为20.5米。M8早期遭严重盗掘,整个墓室在盗掘后还遭受彻底火烧。通过对墓室底部的细致清理,仅能在墓室近坑底处发现木椁痕迹,但棺椁形制、结构、数据均无法获得。

陪葬墓

陪葬墓均位于两周王陵北部,共发掘了11座(编号M3—M6、M9—M15)。均为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并皆有用石块垒砌的“中”字形墓域。其中M9、M10位于陪葬墓区南部,规模较大。M3—M6位于M10以北,M11—M14位于M9以北,由南至北,依次排列。M15位于M14正东方向,相距40米。

M9、M10两墓东西并列,封土与一号主墓北侧封土相邻,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岩坑墓,形制与规模相同,在墓室西北方向各自拥有独立的陪葬坑(K8、K9)。M9墓室开口长7.2米、宽5米,深6.5米。墓室为“亚”字形棺椁结构。M10出土多件漆盘外底均针刻铭文“淖氏”,由于刘非刘非曾有一名称为“淖姬”的宠妃(“燕易王未葬,建居服舍,召易王所爱美人淖姬等凡十人与奸。”《汉书·景十三王传》),故M10墓主人极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淖姬”有关。

陪葬坑

两周王陵内共发现车马陪葬坑2座(K2、K7),兵器陪葬坑2座(K3、K6)。对陪葬坑的发掘均采用保护性发掘的原则,尽量保存现场遗迹。

车马陪葬坑K2

K2位于一号墓西南侧,坑体平面呈长方形,方向91°,为竖穴岩坑。坑室开口长24.1米、宽5.7米,深6.1米,西侧开有一长条形坡道,长16米、宽3.8~5米。坑体中部置长方形木椁,椁室未经盗扰,结构清晰。K2椁室内自东向西共放置车马5辆,五辆马车中,除了四号车铜构件采用错金银工艺外,其余四辆车铜构件均为鎏金工艺,装饰极为华贵。由于马车的漆木构件保存较好,本次发掘出土的五辆马车为研究汉代车马制度提供了难得的现场资料,极具研究价值。

车马陪葬坑K7

K7位于M2东南侧,处于两周王陵东南角。坑口平面呈“甲”字形,墓道朝北。木椁置于岩坑中部,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北边宽9.5米、南边宽14.5米、东西两边各长18.6米。K7通过对椁室盖板的局部揭露,采用保护性发掘手段共清理出明器马车4辆,初步推测,整个木椁内共放置明器马车50余辆。从清理出的大量铁戟、铁剑等兵器来看,木椁内的马车应为战车,联系椁室中部清理出的大量木俑,整个K7战车与木俑的排列极可能与汉代军阵制度有关。

兵器坑K3与K6

K3与K6分别位于陵园北墙外与西墙外,坑体均紧靠陵墙。K3平面呈长方形,东西走向,与北墙走向一致。K6平面亦呈长方形,南北走向,与西墙走向相同。通过保护性发掘,两坑均清理出大量模型兵器,种类有弩机、箭镞、铁戟、铁剑、漆盾等,军事意味浓厚。

出土文物

综述

王陵有主墓3座、兵器坑2座、车马坑1座,各种等级的陪葬墓13座,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汉代诸侯王墓中非常少见。王陵出土万余件(套)精美的乐器、兵器、饮食器等随葬品,包括金缕玉衣、青铜编钟、琉璃编磬、鎏金铜鹿灯等珍贵文物,以及“长毋相忘”银带钩等配饰。

黄肠题凑

M1墓室结构为黄肠题凑,包括外回廊、题凑、前室、中回廊、内回廊、内椁、外棺、内棺。发掘表明,外回廊结构保存最完整,回廊内随葬品几乎未受盗扰影响。回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共放置模型车二十余辆,从车厢内放置的大量铁剑、铁刀、铁戟、弩机、箭镞、弹丸等兵器可以看出车的性质主要是战车。回廊下层随葬品按功能分区放置,南回廊下层西部为洗浴用品区,西回廊下层中部和南部为乐器区,北回廊下层为车马明器区,东回廊下层北部为钱库区、中南部为庖厨区。

金缕玉衣

保存相对完好,由2000多片玉编缀而成。据测算,从拿到玉料到制作完成,一个玉工要花10年之久。反映了江淮工匠杰出的技艺和汉代贵族奢华的生活,同时也是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玉棺

玉棺是二号墓最为重要的发现。玉棺主体结构清晰,是截止2012年2月发现最为完整的玉棺,为研究汉代玉器殓葬制度、玉匣制度等相关课题提供了材料,并解决了玉片镶嵌于漆棺内壁还是外壁的争议。

鎏金铜犀牛与驯犀佣

鎏金铜犀牛与驯象奴,为国内首次发现。对犀牛进行形态学初步研究表明,此种犀牛为亚洲犀牛苏门答腊岛种。显然,现产于东南亚的犀牛必定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了汉王朝,并成为了汉代工匠精细制作的工艺品对象。

鎏金铜鹿灯

鹿灯一组两件,大小形制相同,通体鎏金。灯通高45厘米,全器从上至下由灯盘、支架、鹿座三部分组成,鹿昂首,口中衔支架,上承盘。灯盘为环状凹槽,盘径22.2厘米,盘深2.1厘米,盘内置三只圆锥状烛。支架为野生灵芝造型,呈横S状,上有柿蒂纹花瓣和花苞。鹿座通高30厘米,长24.5厘米,鹿作向后蹲踞状,昂首向上,鹿角单独铸造,可自由拆卸,鹿尾贴地成为除足之外的另一支撑点,增加了整个灯的稳定性。该灯造型优美,铸造精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为汉代灯具中罕见精品。鹿灯出土于一号墓南回廊下层西部。

青铜编钟

大云山汉墓出土编钟,铸造工艺精湛,为截止2023年1月国内所出第三套完整的西汉编钟,体现出汉代“礼乐之邦”的风貌。该编钟上下的装饰——鎏金龙纹铜业与鎏金铜虡兽座以前只出现在史料记载中。

五格濡鼎

五格濡鼎是截止2023年1月我国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汉分格铜鼎。此前,最早有记载的火锅是三国时曹丕的五熟锅,“五格濡鼎”的出土,直接将火锅的历史以实物证据向前推进了三四百年。

长毋相忘银带钩

长毋相忘银带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这只小巧精致的银带钩,用于束紧腰带,表面绘着鎏金的云纹,内侧铸有吉祥用语“长毋相忘”,其中,一侧钩身铸阳文,另一侧铸阴文,两钩合并时,文字便隐藏不见了。

蟾蜍座铜五枝灯

五枝灯一组两件,两件大小相同,唯蟾蜍底座造型似有一雄一雌之分。灯通高60.8厘米,最宽处97厘米,由灯盏、灯柱、灯座三部分组成。灯盏呈碗形,直径9.8厘米,深2.7厘米,盏底有一方锥形支钉,插入灯柱的接口中。灯柱主干两侧各伸出两条枝干,上饰竹节纹。每支顶端托一灯盏,下层枝干与底座处于同一水平面,增加了灯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蟾蜍底座为趴伏状,长18.7厘米,最宽处18.7厘米,背部向上伸出高6.8厘米的,上接灯柱。整灯造型简洁,错落有致,古朴美观,是一件罕见的灯具珍品。西汉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当时人们相信蟾蜍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五枝灯出土于一号墓南回廊下层西部。

开发与保护

发掘时首先重视了整体概念,为弄清整个两周王陵的布局,南京博物院进行了7个月的考古勘探,在所有墓葬、陪葬坑、陵园建筑设施的框架结构清晰后,再决定先发掘哪个遗迹。在确定墓葬为汉代诸侯王级别的大型墓地后,南京博物院全面收集相关的考古材料,并实地调查周边区域汉代诸侯王基本墓地的性质,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定墓葬的时代和性质,为后期的发掘研究及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材料。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在勘探、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修复及资料整理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外,尤其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如在陵园与墓葬整体信息提取过程中,除充分运用全站仪测量、TrimbleGPS定位、飞艇航空摄影、模型直升机航空摄像外,对重要遗迹试用三维影像技术进行全息扫描,全方位的记录相关信息。对出土的漆木器、金属器、丝织品等各类遗物由南博文保所专家专人负责。对遗迹的处置强调现场性,尤其是车马陪葬坑与兵器陪葬坑。此外,在考古队驻地设立现场漆木器与金属器保护修复工作室,及时对重要遗物进行处理。

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对陵园内所有遗迹均采用保护性发掘原则,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留现场遗迹。对重要遗存遗物则在现场文保处理后,整体打包提取,转入室内进行二次发掘清理。按照新规程的规定,准确、全面、规范的记录各项文字与影像材料。发掘期间,专人专项完成规程所需的各项文字记录,并迅速输入电脑,制成电子资料。根据规程,对遗迹、遗物进行全面摄影摄像记录。本次发掘中,尤为强调现场的影像记录,视频累计摄录时间达500小时。发掘过程中及发掘完成后,对陵园内所有墓葬、陪葬坑等遗迹搭建钢架大棚保护,对陪葬坑内的遗迹遗物进行不间断防霉、防潮文保处理。

相关人物

刘非

刘非与刘彻为同父异母之兄弟,为汉刘启刘启的妃子程妃所生,与鲁恭王刘余、胶西王刘端皆为同母兄弟,比刘彻大12岁。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汝南王,次年,年仅15岁的刘非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因领兵攻打吴国有功,被景帝改封为江都王。江都王国建都扬州市(今江苏扬州市),管辖原吴国的地域,前后驻守27年。终年41岁,谥为江都易王。

参考资料

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4

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考古发掘喜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京博物院.2023-12-24

聚焦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3-12-24

万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开馆.新华网江苏频道.2023-12-24

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位列2011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南京博物院.2023-12-24

南京博物院: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墓文物精品特别展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文物局.2023-12-25

万余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江苏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开馆.文汇网.2023-12-25

大云山汉墓墓主为刘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