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甘肃马鹿

甘肃马鹿

甘肃马鹿(cexvas elaphus kansuensis)为鹿科反类草食动物,俗称祁连山脉马鹿、白臀鹿。该鹿体型高大,体躯结实,尾短,四肢较长,蹄呈椭圆形。主要分布于甘肃祁连山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多栖息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森林或森林草原地带,有垂直迁移的习性。

动物概述

甘肃马鹿(cexvas   elaphus  kansuensis)为鹿科反刍类草食动物,俗称祁连山马鹿、白臀鹿。该品种为茸用鹿。

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鹿属。雄鹿有角,茸角的第2叉紧书于眉叉,第3叉与第2叉相距较远,最多可达9叉,一般8叉,故又称马鹿。栖息于高山森林中,拂晓前后活动预繁,听觉、嗅觉灵敏,性机替,善奔跑。冬季常结成小群,迁至山谷林间活动,夏季又上山。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叶等为食,并喜在盐碱较多的低湿地舔食,产于夭水、两当县徽县康县、武都、文县玛曲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地。鹿茸、血、鹿胎、鹿肾、鹿鞭、鹿筋、鹿骨均可人药,皮可制革。体大健美,是动物园的展览动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甘肃马鹿也叫白臀鹿,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捕捉的野生马鹿家养成功。由于数量少、产茸量不高,在马鹿亚种中知名度不大,养鹿界知之者不多。甘肃省马鹿在1982年被甘肃省确定为甘肃优良地方品种,列入《甘肃省畜禽品种志》。

主产区及分布

祁连山脉林区是甘肃马鹿的主要产地之一。甘肃马鹿分布地域较广,重点分布于甘肃祁连山区,青海省、宁夏、四川省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市等林区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高山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外的其它5乡也都有分布。多栖息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森林或森林草原地带,有垂直迁移的习性。

体型外貌

甘肃马鹿为鹿科大型动物。其主要外貌特征:体躯结实,走路时常以后蹄甲撞击地面发出响声,头略似长三角形,耳大呈圆锥形,眼大有神,额宽,面部微凹,眼面腺较发达,腺体向外开口为裂腺状,鼻端裸露,鼻孔及其后端附有被毛,肩平宽,肋骨开张良好,胸阔而宽,背平,腰短,尾扁平短粗,尾尖钝圆,仅遮住肛门,阴户外露,四肢较长,蹄为椭圆形,中间有蹄缝,两侧蹄较长,被毛棕灰色,颈及背部毛微带黄褐色,有一条黑褐色背脊线直到尾基。嘴下颌及面部浅棕色,额部棕黑,耳外壳褐黄色,杂有棕色毛,耳内为白色,体侧淡黄棕色,有白色臀斑。尾背黄色,尾下微白,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淡。全身毛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灰色较重,被毛密,有髓心,并有绒毛。初生仔鹿体表有明显的白斑,如同梅花鹿,出生后3~5个月第1次脱毛后白斑消失,公鹿有角,即鹿茸。周岁时茸角为独杆状,2周岁时茸形3杈。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分枝,有时可达10枝,8周岁以上一般不再增加分枝。角的第1分枝(眉枝)与第2分枝(冰枝)距离较小,俗称“双门桩”。眉枝从角茎部伸出,冰枝紧接其上;第3分枝(中枝)与第2分枝距离大。茸毛较密呈灰褐色,茸呈棕褐色或暗黑褐色,表面油脂较多。

体尺和体重

成年公鹿体尺及体重

成年公鹿体高120~135cm,体长110~125cm,胸围126~143cm,管围23~25cm,体重180~250kg。

成年母鹿体尺及体重

成年母鹿体高100~115cm,体斜长95~105cm,胸围108~121cm,管围21~23cm,体重130~180kg。

体态结构

体长指数(公):92.15%        体长指数(母):93.02%

胸围指数(公):105.4%        胸围指数(母):106.5%

管围指数(公): 18.8%         管围指数(母):20.4%

生活习性

生产性能

产茸性能

⑴初角茸:幼鹿初角茸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长茸,80~90天成熟,围度8.8cm。

⑵上锯公鹿产茸性能(三杈茸):主干长度58.30±3.31cm,围度13.46±0.27cm,眉枝长度25.81±0.87cm,眉枝围9.41±0.15cm,冰枝长17.97±26cm,冰枝围8.55±0.22cm,中枝长13.48±1.61cm,中枝围8.85±0.28cm。

⑶鲜干比:3:1。

⑷产茸高峰期:7-11岁产茸量最高。

⑸产茸利用年限:14-15年。

⑹畸形率:1%。

2、产肉性能

⑴成年公鹿屠宰前空腹体重:188.83kg。

⑵成年母鹿屠宰前空腹体重:112.88kg。

⑶成年公鹿胴体重:112.08kg。

⑷成年母鹿胴体重:73.88kg。

⑸屠宰率:59.35% (公),59.16%(母)。

⑹净肉率:公鹿44.91%,母鹿36.81%。

⑺骨肉比:公鹿14.4%,母鹿11.93%.

⑻眼肌面积:公鹿:46.85%,母鹿40.02%。

繁殖性能

甘肃马鹿繁殖性能属于中等水平。

1、性成熟年龄:公鹿40月龄性成熟,母鹿28月龄性成熟。

2、配种年龄:公鹿一般4周岁以上,母鹿3周岁以上为适宜配种年龄。

3、种用年限:人工养殖公鹿4~6周岁参加配种,终止配种年龄13岁。母鹿3周岁时授配,终止繁殖年龄18岁。

4、配种方式:多采用一公群母自然交配方式,一个配种季节每头公鹿可配母鹿10~15头。

5、发情季节:为季节性多周期发情动物,公母鹿每年10月份发情一次。

6、发情周期:可经历1~3个发情周期,每个发情周期为16~20d,发情持续时间为25h左右。

7、怀孕期:240~260d。

8、胎产仔数:人工养殖马鹿由于受环境、遗传、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受胎率偏低,少部分母鹿1年1胎,大部分母鹿3年2胎,1胎仅产1羔,很少出现双羔。受胎率70%左右,繁活率52.12%。

9、仔鹿初生重:公仔鹿13.85±1.45kg,母仔鹿12.40±1.22kg。

10、仔鹿断奶重:公仔鹿51.50±7.52kg,母仔鹿50.10±4.42kg。

11、哺乳期日增重(克):公仔鹿358g,母仔鹿359g。

12、鹿只成活数:断奶时仔鹿成活数73头,年末成活数68头。

13、鹿只成活率:断奶成活率94.8%,年末成活率88.31%。

14、仔鹿死亡率:6.49%。

饲养管理方式

饲养方式

根据鹿的种类、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生产需要的不同,将鹿分群进行管理,以利于鹿群的正常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的发挥、弱病鹿的体质恢复、饲料的合理利用。一年之内在鹿的发情季节的10月初~11月中旬,3~5月初进行全舍饲喂养,其它季节以放牧为主,冬春季节归圈后适当补给青干草和精料、青贮玉米

主要饲喂玉米、皮、碗豆、燕麦、苜蓿、青贮玉米秸杆等。头均日喂量为:青干草控制在3-3.5kg,青贮草控制在7-10kg,精料控制在1kg左右。精饲料的补喂标准按马鹿不同生产季节(如枯草期、恢复期、怀孕期、哺乳期、配种期)作适当的调整,其日粮配方如下:

营养水平

管理

甘肃马鹿喜群居,食性广泛,可采食几百种植物,适应性强,分布区域较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有较强的避敌等自身防卫能力;可塑性强,可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新的特性;适应性和抗病性强,易管理,具有多季节繁殖的特性,10~11月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经产母鹿极少发生难产,初产母鹿由于母鹿过肥,胎儿过肥过大,过度惊拢,胎儿姿势发生异常,娩出停止或胎儿退回子官,盆腔、阴门狭窄,胎位和胎势异常均可造成难产,难产率一般在2.5%左右。

甘肃马鹿是经济价格较高的动物,发展养鹿是一项高投入,高利润的产业。从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在牧区发展养鹿业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对草原的合理利用。经测算,饲养1头马鹿仅能消耗5只羊的食草量,却能获得相当于30只羊的经济效益,因此,调整畜种结构,大力发展人工养鹿业,对保护草原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草原的综合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养鹿业旨在获取鹿茸、鹿血、胎盘等连续性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特有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市场开发的潜力较大。因此,为保证鹿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今后应在饲养、繁殖、防病、鹿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大研究,搞好鹿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全面提高养鹿业的经济效益。

人工养殖马鹿繁殖成活率仅为52.12%,虽曾采取空胎母鹿提前配种,加强饲养管理,药物诱导发情等技术措施,繁殖水平仍很低,需要在今后的生产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保护与研究

1、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在肃南鹿场开展了《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杂交改良甘肃马鹿的研究》、《初生仔鹿体尺和体重的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甘肃马鹿仔鹿旱期断奶研究》、《茸重与茸尺以及茸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产茸量和鹿茸日生速度与年龄的相关研究》、《甘肃马鹿血液蛋白位点的电流图谱分析》,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对鹿茸、鹿血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开发了以鹿茸、鹿血为主要原料的系列营养食品。经甘肃农大动物科学院根据生理生化等技术手段测定,血液蛋白位点的基因图谱表明甘肃马鹿不同于其他鹿种的种属特征,其中位点Tf位点和Prtl是不平衡位点,Tf位点的变异程度大,而且Tf位点对角基围、眉枝围的茸长影响显著,Prtl位点对产茸量、茸颈围、茸干围、眉枝围、眉枝长和茸长影响显著,尤其是位点Tf的AC型和prtl的AA型对产茸性能有显著影响。另外,茸尺分析表明产茸量与茸干围、眉枝围、茸长有关,进一步说明位点Tf和prtl对甘肃马鹿产茸性能的影响较大,因此,位点Tf和prtl可作为甘肃马鹿产茸性能的遗传标记,可应用Tf的AC型和Prtl的AA型标记甘肃马鹿的品种特征。

2、该品种目前尚未建保种场。

3、该品种目前尚未建立品种登记制度。

经济价值

甘肃马鹿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鹿茸、血、胎、肾、鞭、筋、骨均可入药。鹿肉属高蛋白、高矿物质、低糖、低脂肪和低热量肉类;皮可制革,轻柔美观;毛可做枕芯,有多种用途。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含有约20余种无机化合物元素、18种氨基酸、葡萄糖、多种蛋白质等水溶性有机化合物磷脂固醇类脂肪酸类、维生素类、前列腺素类等脂溶性成分以及硬蛋白、胶原蛋白等不溶于任何中性溶剂的成分,具有抗衰老、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形成、强壮、增强性机能和记忆功能、影响心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开发利用前景

毛虱病的防治

从1999年至2009年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鹿发生毛虱病,平均感染率在18%。采用伊力佳、威力双克(伊维菌素注射液),除癞灵等药物防治,获得较好效果。

虱病在本地区普遍存在,是一个很难消除的外寄生虫病。每年都给养畜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近年来,作者防治了l0余起甘肃马鹿虱病,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报告如下。

流行情况

从1999年至2009年,总存栏甘肃马鹿4323头,感染761头,平均感染率为l8%。(见附表)

该病流行时间长,传播速度快,一般发病时间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6月份。最初只是发现几只鹿有症状,一个多月时间就能扩散到全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全年带虫。

病原

经鉴定本地流行的鹿虱为毛虱。

症状与危害

发病鹿有痒感,表现为用嘴啃,蹄弹,角划,在木桩、墙壁等处擦痒。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病鹿脱毛,消瘦,发育不良。毛色无光泽,毛不顺,生长发育不良。

诊断

根据查到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不难确诊。

防治

采用个体治疗和全面预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的药物和方法如下。

5.1  长效伊力佳注射液,按2mg/lOkg体重剂量肌肉注射。

5.2  复方伊维菌素混悬液(双威),按2mg/lOkg体重剂量肌肉注射。

5.3  除癞灵,全身喷雾法,l6%除癞灵原液lOmL加温水3kg,装入喷雾器内在鹿体上喷洒,以鹿体淋湿为度。

讨论

6.1  甘肃马鹿毛虱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的外寄生虫病,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可引起病鹿消瘦、发育不良、产茸量下降。

6.2  因毛虱发育史的特殊性,一次性治疗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间隔l0天再用药l次,方能控制病情。

6.3  要保持舍内的卫生和干燥。不准引入带病原的其他鹿。

6.4  驱虫药物均有一定的毒性,驱虫应在兽医学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防止发生中毒。

评价和展望

该品种体质结实,耐高寒、抗逆性强,而粗牧,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但驯养数量较少,产茸量低,繁殖率低。所以,当务之急是扩繁母鹿群,显著提高繁殖性能,在现有基础上着重培育产茸量高、茸质好的茸用鹿,在条件成熟时选育茸肉兼用鹿或肉用鹿。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