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皇娘娘台遗址

皇娘娘台遗址

凉州皇娘娘台,又称凉州尹夫人台,中原地区西北(河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址之—。位于武威郡(今武威市凉州)城西北皇娘娘台,是雍凉文化、雍州文化、凉州文化发源地重要依据之一。

凉州皇娘娘台遗址规模和内容比齐家坪遗址要丰富得多,年代也早的多,作为甘肃省三大齐家文化遗址唯一幸存者,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建议尽快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救救皇娘娘台遗址》2014年0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简介

西北凉州皇娘娘台,1957~1975年曾进行4次系统发掘。遗址有住室,窖穴和墓葬。庄室多为半地穴式,呈方形,面积较宽,内部均有白灰面。根据遗存部分推测,住室的建造都是先由地面卜挖成方形土坑.然后在底面和墙壁上涂以白灰面,构成四合璧半竖穴的形式。在住室周围,有窖穴和炉灶分布。窖穴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穴内满填灰土。在一大型窖穴边缘,有柱穴15个,均匀沿坑排列,穴内有朽木痕迹,间有砾石片、细石片和陶片混入。据专家推测;这些遗迹表明此处原为棚房,用于储藏东西。墓葬遗址很多,分布与窖穴和住房交织在一起,有些则直接利用废弃后的窖穴埋葬。葬式有侧卧屈肢,仰卧屈肢、仰卧伸肢,也有单人、双人及多人葬,个别的有二次葬。随葬品数日较多,且已按身份地位增减。如有一墓内合葬一男二女,男性仰卧居中,左右各卧一女,均呈侧卧屈肢,面向正中,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服侍奉待之意。这反映出当时社会贵贱等级分明,男性占有统治地位。

凉州皇娘娘台遗址是甘肃省近四十年前正式发掘的三大齐家文化遗址之一,秦魏家遗址和大何庄遗址已被刘家峡水电站永久淹没。玉帛之路与齐家文化考察团特意来到皇娘娘台,令人痛心地看到遗址已被建筑垃圾包围和部分掩盖,没有看到任何齐家文化遗迹和文物保护标志。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境况象征着齐家文化在甘肃被严重忽视。(《救救皇娘娘台遗址》2014年0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齐家文化由安特生发现并命名,由夏更订了年代,已蜚声国内外。法国白寇琳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齐家文化专著。目前国际考古学界已公认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剑桥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正式将齐家文化列入青铜时代。《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代表了国内考古学界的基本意见,齐家文化是夏商时代西北最重要的青铜时代文化。“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表明二头里文化比原来认可的年代晚了二百多年,表明二里头文化不可能是夏朝早期或中期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边疆地区。最新研究表明齐家文化最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救救皇娘娘台遗址》2014年0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凉州皇娘娘台遗址1957~1975年曾进行4次系统发掘,住址、窖穴和墓葬齐全,两次在《考古学报》上发表发掘报告,是齐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遗址。房多为半地穴式,呈方形,有白灰面;窖穴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型,穴内满填灰土;墓葬与窖穴和住房交织在一起。葬式有侧卧屈肢,仰卧屈肢、仰卧伸肢,也有单人、双人及多人葬。随葬品按身份地位增减,如有一墓内合葬一男二女,男性仰卧居中,左右各卧一女,均呈侧卧屈肢,面向正中,玉石璧多达八十一件。这种贫富分化和男尊女卑现象正好与夏朝社会状况相当。(《救救皇娘娘台遗址》2014年0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凉州皇娘娘台遗址出土了30件铜器,有锥、刀、凿,是中原地区成批出土年代最早铜器。青铜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表明中国没有红铜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皇娘娘台成批铜器的出土表明中国西北地区率先进入青铜时代。因此,皇娘娘台遗址不仅是甘肃省最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址,而且是全国青铜时代独特的代表性遗址。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玉器上百件,主要是璧和。金声玉振,象征着东亚本地起源的定居玉器文化与外来青铜游牧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救救皇娘娘台遗址》2014年0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建议一、停止破坏皇娘娘台遗址,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家文化核心区在甘肃,目前齐家文化遗址只有齐家坪是国保单位,并没有正式发掘。皇娘娘台遗址经过四次正式发掘,规模和内容比齐家坪遗址要丰富得多。做为甘肃省三大齐家文化遗址唯一幸存者,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救救皇娘娘台遗址》2014年0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建议二、建立皇娘娘台遗址公园。武威市的历史并非始于汉代,早在四千年前就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是上古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皇娘娘台亦称窦融台、尹夫人台。西汉末年,窦融据河西,政绩卓著,武威郡人建祠纪念,称窦融台。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的妻子,唐太祖李渊是其7世孙。李渊为了纪念他的祖先,遂在尹夫人台的基础上修建了尹台寺,后人遂称尹夫人台为皇娘娘台。皇娘娘台遗址公园可展示凉州近四千年的历史,成为凉州历史文化新标志。(《救救皇娘娘台遗址》2014年0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典故

皇娘娘台,亦称尹夫人台,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城西北2.5公里的金羊乡宋家园村。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思的妻子,在李嵩创建的西凉政绩中,授注着她许多心血和智慧,为此有人把西凉政权称为“李尹政权”。尹氏,是天水郡尹文的女儿,后来随父移居故臧(今武威市),她姿质秀丽,好学多才。东晋义熙十三年(417)二月,李嵩卒,其子李歆继位,尹氏被尊为太后。不久,李起兵攻打北凉

北凉的沮渠蒙逊是匈奴族,尹氏从人民生息和民族团结的愿望出发,劝阻李歆,但遭拒绝。最后尹氏严正警告儿子:“你若不听劝告,不仅在军事上要吃败仗,而且国家也会被灭亡。李歆仍一意孤行。晋元熙二年(420),西凉被北凉沮渠蒙逊所灭,李歆战死,酿成国破家亡的悲剧。尹夫人被沮渠蒙逊掳来首都姑减,蒙逊在西汉末年窦融所筑的台基上为她修建了房子,让她住下来。

沮渠蒙逊的儿子沮渠茂虔娶尹氏的女儿做了妻子。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武威郡国王李嵩的“十六世子孙”。李渊为了纪念祖先,在姑藏尹夫人台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名叫“尹台寺”。唐代诗人岑参曾登临此台,并作了《登凉州尹台寺》诗:“胡地三月半,犁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形象地描绘了尹台寺昔日的情景,可见尹台寺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尹夫人台经历了千百年漫长岁月,以后人们称之为皇娘娘台。如今台上建筑已不存在,但是,台的遗址依然如故。近几年来,经过几次文物普查,在这里多次发现板瓦、瓦当和砖等建筑遗物。

皇娘娘台遗址旧名尹夫人台。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西北2.5公里,属“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厚度0.62米至2.3米,内涵丰富,曾发掘出房址9座,窑穴围绕房屋,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3种。出土文物以陶器为最多,石器,骨角器,铜器,卜骨都有。刀,锥为,分铸造,锻打两种。石器以打制为多,磨制石器也有增加。随葬器物各墓多寡悬殊,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爷,玉壁也有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出土文物

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各种文化遗物较多,大致上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

陶器

陶器多破损成片,以泥质红陶最多,软陶泥较少。器形和纹饰与西北同类文化遗存大致相同,但碗、盆、钵之类的器形却少见。

石器

石器种类很多,有斧、刀、凿、镰、镞、纺轮、刮削器等各种生产工具,多为磨制,打制的较少。细石器所占比重相当大。石器是当时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它的普遍应用,证明农业经济已经有很大的发展。

骨器

骨器种类亦较多,有针、叉(吃饭用的叉子,中国最古老的一枚)、凿、锥、镞、义、珠,还有牛、羊、猪、拘、鹿等兽骨。兽骨的出现,反映出畜牧业的发达,而骨针,骨纺轮则标明纺织和缝纫手尹工也相当盛行。箭镞的普遍使用,可知狩猎仍是人们的一种辅助性生产。卜骨的数量也很多。人们用它占卜,一般不钻不凿,仅有轻微的刮削,但都有灼痕。此处出现的卜骨较原始,与商朝时期差别较大。

铜器

铜器的出现并使用,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皇娘娘台遗址出卜的30件铜器都属,形制有锥、刀、凿,为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红铜器。

从文化性质上看,皇娘娘台遗址属于齐家文化,但也渗杂了马家窑文化和马厂类型遗物的成分,证明齐家文化晚于后者。当中原地区进入商代以后,甘肃省境内尚滞留在铜石并用时代。周族入甘后,始与中原文明融合。

内容补充

凉州皇娘娘台,亦称窦融台、尹夫人台,位于武威市凉州城西北25公里的金羊镇宋家园村。1957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皇娘娘台附近发现大批齐家文化时期的房子、墓葬及其大量的随葬品,有石 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是我国古代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文化遗存。西汉末年,窦融据河西,政绩卓著,武威郡人建祠纪念,称窦融台。唐时建尹台寺,凉州人称皇娘娘台,以纪念西凉皇后尹夫人。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衏的妻子,随父移居姑臧(今凉州)。她姿质秀丽,好学多才,在李衏建树的西凉政绩中,浸注着她的许多心血和智慧,因此有人把西凉政权称为“李尹政权”。公元417年2月,李衏卒,其子李歆继位,废妃尹氏被尊为太后。不久,李歆不听母亲忠告,一意孤行,起兵攻打北凉,终遭全军覆没,李歆战死,西凉被北凉沮渠蒙逊所灭,尹夫人被掳至姑臧。蒙逊敬仰其节,在窦融台上为她修建了房子,让她居住。后沮渠蒙逊之子娶尹氏之女为妻。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李渊为武威郡国王李衏的7世子孙。李渊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遂在尹夫人台的基础上修建了尹台寺,后人遂称尹夫人台为皇娘娘台。现在台上建筑已不存在,但是,台的遗址还依然如故。近几年来,在这里多次发现板瓦、瓦当和砖等建筑遗物。这些遗物及古台遗址像一座永不消失的丰碑,记载着尹夫人曾经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5公里处。面积约12.5万平方米。1957~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4次发掘。成年男女合葬墓和红铜器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

出土分析

凉州皇娘娘台遗址的房屋多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有白灰面居住面,共发现6座。保存较好的一座,面积约12平方米,灶坑居中,室内遗留工具、陶器20件左右。在遗址中还发现有窖穴。墓葬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共88座。无葬具。有单人葬和合葬两种,前者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后者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与小孩合葬等,葬式比较复杂。成人男女合葬墓中,二人合葬者男性居左仰身直肢,女性居右侧身屈肢,三人合葬者,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在左右侧身屈肢。无论哪种,从保存较完整的女性骨架看,大都面向男性。这类合葬墓的随葬品一般较丰富,有石璧、玉璧、玉璜、绿松石珠、粗玉石片、红铜器、陶器和猪下颚骨等,个别男性身上集中放置有80多件玉璧。成人男女合葬墓当属夫妻(妾)合葬,明显地反映了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境况。出土遗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铜器等。其中的刀、锥、钻、凿、环等30件红铜器和一些铜渣,是中原地区迄今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红铜器。经用光谱定性、半定量分析化学方法的检验(见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铜刀的含铜量为99.63~99.87%,铅、锡、锑、等元素含量的总和只占0.13~0.37%;铜锥的含铜量为99.87%,铅、锡含量总和只占0.13%,表明是一种纯铜制品。还发现有40片左右的卜骨。材料系羊、牛、猪的肩骨,以羊骨为主。卜骨都有明显的烧灼痕迹,但一般不钻不凿,仅少数有轻微的刮削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