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颊鹦鹉

红颊鹦鹉

红颊鹦鹉(黑枕黄鹂普通亚种:Geoffroyus geoffroyi)目前已确认有17个亚种。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红颊鹦鹉首次由德国博物学家约翰·马修斯·贝希斯坦于1811年描述。

外形特征

红颊鹦鹉体长20~21厘米,体重135~180克。体羽绿色,额头、头部两侧、脸颊和喉部红色,顶冠及后枕蓝紫色,胸部、腹部、翼上覆羽、尾部上覆羽黄绿色,下背部绿色,中级翼覆羽有一块红褐色斑块。翼下覆羽蓝色,尾部下覆羽黄绿色。体型短胖,尾巴短。雌鸟有棕色头和橄榄褐色的脸颊及喉咙。幼鸟体羽橄榄色,但它们的头更绿。虹膜浅黄色,脚爪灰色,鸟喙:雄鸟红珊瑚色,雌鸟棕灰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约克角半岛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该地区的一些其他岛屿。

栖息环境

自然栖息地亚热带或热带干燥森林、潮湿低地森林和红树林。主要是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但也出现于种植园,开阔的林地和耕地,甚至到达海拔1400米的稀树草原。在澳洲大陆上,几乎完全定居在热带雨林。

生活习性

清晨时分,这些鸟一般在森林的树梢上空飞行并大声鸣叫。一般成对或以家族为单位组成小群,在果树丰富的地区,也发现聚大群活动。它们离开其位于河流沿岸的夜间休息的地方,到达食物分布的区域,经常停止在高大的树木上,栖息在树枝之间,拍打翅膀时发出响亮的鸣叫声。红颊鹦鹉几乎完全素食,只吃种子,水果和鲜花。可以倒挂在树枝间取食食物。

在不同的地区和时候,可以听到许多不同的鸣叫声。在新几内亚岛东部山区的鹦鹉目,会发出一系列相同的音符“记记记记!”,能持续5至10秒并以每秒重复2或3次的速率。这些声调和卷尾鸟颇为相似。它们常被混淆于蓝领鹦鹉(Geoffroyus simplex)。在新几内亚南部的红颊鹦鹉,可以听到一个三重奏的低音。此外,也有各种各样其他的鸣叫声被记录,包括金属声和刺耳的“kreek kreek”及“aank”或“aank aank”的声音。

繁殖方式

红颊鹦鹉在树上筑巢,大多数时候选择地离地面很高的树干上挖洞,有时也选择较粗的分枝。雌鸟负责挖巢,洞的直径在80毫米和90毫米之间,鸟洞的深度可长达42厘米,每窝产2~4枚卵,雌鸟独自孕育,产卵季节应地而异,在新几内亚岛从4月至9月,在澳大利亚延至8月到12月。在繁殖季节,雌鸟会在腐烂的树枝上挖掘巢穴。一窝通常有三个蛋。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