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米筛爬

米筛爬

米筛爬是浙江省浦江、桐庐县诸暨市等地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它是把面和成虚后,搓成一指宽的面条,然后用大拇指在米筛上“爬”、“卷”,再轻轻一拔就成。米筛爬的菜料包括芋头、阳芋笋干腌咸菜、萝卜干等,以及排骨切碎或切片伴煮。调料除了普通盐外,还有葱末、蒜糊、姜丝等,可以根据时令和喜好自由调味。米筛爬做好后,外形美观,吃起来又韧又烂,口感良好,具有独特的风味。

起源故事

有个故事是关起于“米筛爬”的:

以前浦江县是个偏远贫穷的弹丸之地,秋夏农忙季节农事非常繁重,男人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干活,妇女们则在家里洗衣做饭喂猪。

那时候的乡下多以面食为主,当时没有手表,男人们做生活往往会忘了时间,等他回到家的时候面食已经糊了;有时候妇女们把做好的面食装在饭桶里,拎着挂篮(一种篮子)送到很远的地里,面食非但糊了而且没有了上火,吃起来简直就像喝面汤一样,不好吃而又吃不饱。男人们吃不饱就没有力气做生活啊,于是有一位的主妇就不忍心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出一种不会糊掉、冷掉也好吃的面食来。

话说有一年到了秋收季节,这位主妇刚刚将新碾的白米筛好,心里惦记着在外做生活的丈夫,没有将米筛子收起就开始揉面了,正当她在揉面的时候,她的小孩也摘了一个小面团在一旁的米筛子上揉,主妇惊奇的发现小孩在米筛上揉出来的面团儿布满了砖雕一般的小钉,甚为好看,于是她突发萌想,干脆学着小孩的样子,在米筛上一摁一捺一弹,不一会功夫,一个个“雕工”细致的小东西爬满了整个米筛子。主妇欣喜异常却又起了一丝担忧,喜的是丈夫看到这么精致的的面食一定会跟她一样高兴,会夸她和小孩,明天村里人知道了大家一定会都来学她呢;忧的是万一丈夫回来了,这新鲜玩意已经糊成面汤了怎么办?

时间容不得她再去细想,还是和往常一样她将这些面食下了锅,水一开揭开锅盖只见所有小疙瘩都浮出水面翻滚着,一个一个白白嫩嫩的晶莹剔透,自己就忍不住尝了尝,发现味道还挺香。然后她又放进了一些生菜和笋干,继续往灶堂里添柴禾,五分钟后水又开了,再尝一次味道已经很棒了,香气扑鼻鲜味实足,跟以往做的任何一种面食都不一样。

等到丈夫归家的时候又是已经很晚了,妻子揭开锅盖一看发现这次的面食竟然没有糊掉!迟归的丈夫看见妻子端上来的奇怪东东满腹疑惑,一个个小东西做得那么精致,心里甚是佩服妻子的手艺,但是他又有些生气,对妻子说生活都忙不过来了,你还有闲功夫雕刻这些吃的东西?!妻子并不生气,劝丈夫尝了再说,丈夫皱着眉头吃了一口,嘿嘿这东西真好吃啊,吸溜吸溜一口气吃了个精光。妻子又给她添了一碗,这次他吃得慢了一些,一边细细品尝,一边问妻子这么好吃的东西谁教你做的呀?妻子就前前后后的把过程说了一般,丈夫那个高兴啊,这么好看这么好吃的东西做起来竟然如此简单不费时间,他迫不及待地要给这新鲜玩意起个名字,妻子灵机一动,说:“这是你儿子在米筛子上爬出来的东西,就叫米筛爬吧。”

于是,这种浦江县独有的以工具和动作命名的食物“米筛爬”就这样诞生了,一传十十传百的,没多长时间米筛爬传遍了整个浦江,家家户户都做起了米筛爬,有的人家没有笋干就用萝卜代替,没有萝卜就用青菜,花样也就多了起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米筛爬的样子和做法一直流传到至今,所以你去浦江的乡下看看,尽管今天几乎没有人再操农活了,但是每家都会保存这一个米筛子。

名人故事

“米筛爬”可说是浦江独尊的江南面食。鲁迅先生在1927年从北京到上海市,第一次吃“米筛爬”是在上海的一个黄浦江人家里,他就是抗战后成为著名战地记者的曹聚仁

据曹氏夫人王春翠回忆,鲁迅来到金神父路(即今上海瑞金路)花园坊曹家,她即以“米筛爬”招待。后来鲁迅夫人许广平抱着公子同海婴也来吃过。鲁迅夫妇都说,“米筛爬”很好吃,又韧又烂,咀嚼起来口感也好,不愧为江南美食。

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中载有一种叫“圪坨”的面食,以荞麦面为料,掐一小团在草帽上搓出花纹,煮而食之。在山西省,也有一种面食,以面粉或荞面制作,取大枣般大小面丁,用拇指搓捻成凹型,配料为西红柿、肉丝、菜叶,调料用辣椒卤。在上海、苏州市一带,也有一种将小面团在木梳上按压而成的面食。

参考资料

“米筛爬”.浦江县人民政府.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