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麦大桥
通麦大桥,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通麦镇以西约1.5km处,横跨易贡藏布江,为国道G318改建工程的重要桥梁。
通麦大桥为单塔单跨钢桁架空间缆地锚式悬索桥,主跨256m,桥轴线走向为272°,与易贡藏布江斜交,两岸均设有重力式锚碇。桥梁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桥面宽12m。桥位处年平均气温13.1℃,最高气温32.8℃,最低气温-10℃左右。锚碇施工期间为7-8月,平均气温为13℃,但昼夜温差达到20℃。月极大风速为17.5m/s,月最大风速为9.3m/s。
1950年代,人民解放军在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背景下修建了第一座通麦大桥,2000年4月,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发生了特大山体滑坡,在易贡湖水溃坝暴泄后,通麦大桥被冲毁。第二座大桥是通麦悬索大桥,是为尽快打通G318运输线而建,于2001年1月1日正式通车。由于悬索桥只为临时保通桥,其设计使用年限仅为8年。2012年,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被列为西藏自治区“十二五”重点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近15亿元。同年9月,通麦大桥开建,2015年12月正式通车。
建造背景
通麦镇,西藏林芝波密县小镇,川藏公路其段因泥石流群频发而著称,截至2019年,年发地质灾害逾300次,有“死亡路段”之称。
自然地理
地形外貌
泥泞陡峭的盘山土路仅容一车通行,两侧只有不到半米距离,一边是不时落石的峭壁,一边是百米悬崖。即便在连续晴朗的日子里,这里的路面仍显得泥泞不堪。大于90度的弯道随处可见,且上下起伏巨大。
地质结构
海拔仅有1800米的通麦,降水极其丰富,山体土质疏松,号称“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一旦遇到风雨或者冰雪融化,极易发生高山落石、泥石流和塌方,截至2019年,一年各种地质灾害累积300多次,被戏称为“世界公路病害的百科全书”。
建造历程
1950年代,人民解放军在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背景下修建了第一座通麦大桥,2000年4月,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发生了特大山体滑坡,在易贡湖水溃坝暴泄后,通麦大桥被冲毁。而后,政府先后修建悬索木悬索桥与保通桥,改善通行条件。由于悬索桥只为临时保通桥,其设计使用年限仅为8年。2005年,因使用年限与车辆增多,该桥承载能力下降,改为单面单车通行。此后,悬索桥也几次经历了垮塌与钢架结构错位。
2012年,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被列为西藏自治区“十二五”重点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近15亿元。同年9月,通麦大桥开建,2015年12月正式通车。2016年4月,曾经的“通麦天险”——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正式通车。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和通麦特大桥、迫龙特大桥“五隧两桥”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危险难行路段,成为川藏公路新的地标性景观。
桥梁位置
通麦特大桥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通麦镇以西约1.5km处,横跨易贡藏布江,是川藏公路318国道的咽喉工程,大桥设计为双塔双跨悬索桥。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锚碇
通麦特大桥锚碇基础长、宽、高分别为45m、28m、11m,锚体长、宽、高分别为45m、28m、16.317m,混凝土总方量为19000m'。错碇施工时设置2条后浇带,分层浇筑最大高度为2.25m,单次浇筑混凝土最大方量为750m。经计算,确定取消原设计锚碇混凝土降温水管。
设计参数
通麦特大桥桥长256米,宽12米,主塔高59.5米,中心桥面高出江面60米,为单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其桥梁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Ⅱ级,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桥宽12米,设计基准使用年限100年。桥位处年平均气温13.1℃,最高气温32.8℃,最低气温-10℃左右。锚碇施工期间为7-8月,平均气温为13℃,但昼夜温差达到20℃。月极大风速为17.5m/,月最大风速为9.3ms。
建设难点
混凝土材料为热的不良导体,大量热聚集在混凝土结构内部无法释放,而结构表面混凝土散热较快。故混凝土内部和表层形成较大温差,从而引发不均匀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若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温度裂缝。通麦特大桥主要施工难点为:
1.锚碇处位于高原地区,施工时间为7-8月。施工期间最大昼夜温差达到20℃以上,混凝土养护保温难度大。
2.大体积锚碇形状不规则,且有前后锚室,倒角部位多,应力比较集中。进行锚碇仿真分析数值计算时,对锚碇细部需进行精细化分析,确保不会因锚碇混凝土局部应力集中而造成锚碇混凝土开裂。
3.当地施工用水为冰雪融水,温度低,不宜作为冷却水。如果作为冷却水则需要加热,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运行情况
高峰时节通麦大桥将保证每天800辆至1200辆汽车的正常通行。
价值意义
2012年底开工,2016年4月正式通车,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让“通麦天险”正式成为了“历史名词”。这段路过去平均通行时间需2小时,如今只要20分钟。川藏公路西藏境内举世闻名的通麦“卡脖子”路段成为历史,通麦天险从“险”到“通”!
相关事件
大桥被冲毁
2000年4月9日晚,西藏贡拉雍嘎布山扎木弄沟突发特大型山体崩塌滑坡,形成的巨大坝体阻断易贡藏布江,切断了波密县两乡和多个工厂与外界的联系。易贡湖上游因失去下泄河道而水位猛涨,大片农田、草场、茶园被淹,4000多村民和茶场工人被困,其中1000多人面临洪水威胁。同时,原有的通麦水泥桥也被冲毁。
铆索脱落
2013年8月2日深夜,川藏公路318国道的通麦大桥发生垮塌,一辆货车坠入河中,车上两名司乘人员失踪;同时,两名徒步进藏的游客也失踪。失踪司乘人员为波密县村民扎西群培和其美多吉,游客分别为江苏省的周乐和安徽的苏磊。林芝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在通麦大桥两侧设卡实行交通管制,劝返疏导人员和车辆,同时安抚失踪人员家属。
2013年9月10日上午,因垮塌断通的川藏公路通麦大桥经过40天的紧张抢通施工,顺利恢复通车。
钢架结构错位
2015年1月26日上午,川藏公路318国道通麦大桥因钢架结构错位导致交通中断,车辆一律暂停通行,通行时间待定。险情发生后,桥梁维修人员立即赶往现场组织维修加固,截至26日15时,维修工作还在紧张有序进行,通车时间未定。此外,当地交通部门已在通麦大桥两侧设卡,实行交通管制。担负川藏公路保通任务的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在现场维修秩序,劝返、疏导过往人员和车辆。
相关评价
从通麦镇到排龙路段,是依山开凿垒土形成的山腰小平台,由于附近土质疏松、遍布雪山河流,路基松软,道路难行,加上泥石流、洪水灾害频发,该路段极易塌方。因此,这段路成为整个川藏线上最惊险的一段,被人们称为“通麦天险”。而横贯江面的通麦大桥,正是这段“天险”上的“咽喉工程”。(中国新闻网评)
参考资料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通麦三桥看今昔:昔日“天险”成脚下通途.中国新闻网.2024-06-30
通麦三桥看今昔:昔日“天险”成脚下通途.中新网.2024-03-09
高原官兵的忠诚守护,见证天堑“三桥”的巨变.波密县人民政府.2024-01-18
三桥见证天险通麦变通途.澎湃新闻.2024-06-30
西藏通麦特大桥背后的故事,令人颤栗又泪奔.......荔枝网.2024-06-30
这座桥背后的故事 令人颤栗又泪奔.中新网.2024-06-30
通麦三桥看今昔:昔日“天险”成脚下通途.人民网.2024-06-30
这座桥背后的故事,令人颤栗又泪奔…….央视新闻.2024-06-30
川藏公路通麦大桥钢架结构错位致交通中断.中国西藏网.2024-06-30
大工程带来新气象.央广网新闻.2024-06-30
易贡抢险救灾纪事.中国西藏网.2024-06-30
川藏公路通麦大桥垮塌事故失踪人数增至4人.人民网.2024-06-30
通麦大桥恢复通车.西藏在线.2024-06-30
川藏公路通麦大桥钢架结构错位致交通中断.人民网.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