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镇
福星镇地处陇西县西北部,地处东经104°30′22″—104°38′56″,北纬35°08′07″—35°15′04″之间,北接定西市,南邻首阳镇,东靠通安、云田镇两镇,西以鱼家峡沟和柯寨、德兴乡分界,南北长约34 .7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309平方公里(其中福星120平方公里、高103平方公里、种和86平方公里),距县城33公里。
乡镇概况
自然环境:福星镇位于陇西县的西北方,总土地面积3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670.5亩。平均海拔2100米,年平均降水量211毫米,年平均气温5.2°C,全年无霜期140天。
行政区划:辖19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总人口35727人(截至2018年末)。
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19个村年内通自来水(2013年10月)。
文教卫生:有卫生院3所,医生25人,床位39张。有各类学校39所,教师349人,在校学生7588人。
金融机构:有陇西县农村合作银行福星、高塄分理处,陇西县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第一家“村级银行”2012年在种和村正式挂牌成立。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4321万元,粮食播种面积4983公顷,粮食总产量1232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37元;财政收入180万元,财政支出180万元。
历史沿革
解放后修筑定(西)天(水)公路,即省道209线。1943年设立集镇,为北部山区较大的集市贸易之地,解放前设复兴乡。
1949年解放后设复兴、鹿鹤乡。
1953年增设酒店、新坪乡。
1955年合并为复兴、鹿鹤、新坪乡。
1956年合并为复兴、鹿鹤乡。
1958年公社化时,高塄、德兴市、种和、禄川、鹿鹤五乡合并成立复兴公社,下辖高塄、鹿鹤、种和、复兴、德兴五个管理区,该社为复兴、鹿鹤管理区。
1961年成立福星公社,1961年6月至1964年10月设立福星区。
1964年10月至1983年7月恢复福星人民公社。
1983年7月至2001年3月设立福星乡。
2001年3月撤乡新建福星镇。
高塄乡于1958年并入福星,1961年重新设立。
种和乡于1958年并入福星,1961年又成立。
1965年撤销,1973年恢复。
2004年7月6日种和乡、高塄镇整体并入福星镇。
行政区划
马营湾村、牛蹄湾村、元头坪村、蒋家山村、高塄村、裴家湾村、李家湾村、大湾村、新坪村、红岘村、福星村、庞家岔村、鹿鹤村、原家岔村、川儿村、新民村、种和村、井沟村、杨寨村。
资源优势
地形地貌
福星镇地处渭北干旱山区,福星梁自北向南纵贯中部,长达40公里,东西方向主要有长城梁。地势北高南低,以梁分别向两侧倾斜,境内梁起伏,沟壑纵横,河流除西部的鱼家峡沟外,有五条较大的河沟,系大咸河、鱼家峡沟的支流,均为季节性河。平均海拔在1836-2525米之间,气候温差较大,年降水量400mm左右,全年日照时间2478.2小时,年平均气温6-7℃、平均蒸发量1441 mm,无霜期140天。干旱、霜冻、冰雹为主要自然灾害。总耕地面积138773.4亩,全是山地。全镇共兴修梯田123465亩。
水文
福星镇大地构造隶属祁连县褶皱带,出露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有黄土、次生黄土、砂砾石等,地下水为黄土丘陵潜水,没有统一的潜水层和固定排水边界,往往受沟谷切穿含水层在黄土与下伏隔水底板处形成朱溢,潜水补补给唯一来源为降水,潜水水化性受降水、黄土含盐量,流长度作用,矿化度1-3克/升。北部山沟泉水较多,水质多淡水。中部和南部泉水较少,大部分地下水为咸水。
地质
土壤为典型的黄土,土质蔬松,地基承载力最大能可承受三层建筑物,镇区处在地震边缘地带,防震能力不强。镇区有两处塌崩地点(老泉沟、毛棘咀)。
特色产业
福星镇党委、政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潜力,将阳芋产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按照“市场拉动、协会带动、政府推动”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良种繁育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步伐,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全镇洋芋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08年,镇党委、镇政府通过抓面积落实、促良种扩繁、增科技投入、强基础设施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洋芋产业的开发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镇洋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努力扩大种植规模。福星镇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春旱频发,全年降雨大部集中在7—9月,非常适宜阳芋生长和种植。同时,通过多年实践,种植一亩洋芋的经济效益相当于种植3.5亩小麦。为此,镇上把扩大洋芋种植面积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帮助群众算清经济效益账,有效提高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8年,全镇共落实洋芋种植面积7.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14.6万亩的51%,户均达到9亩,人均2.2亩,其中落实订单面积3.9万亩,落实10亩以上的种植大1605户19260亩。
二是以良种扩繁为突破口,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品种退化、老化一直是制约阳芋产业发展的“瓶颈”,而福星镇高寒阴湿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洋芋良种繁育。2008年,镇上立足于建设全县良种基地的总体目标,以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由镇政府牵头,协会组织,从渭源县、庄浪县等地调进良种600吨,其中县上统一调运陇薯3号原种80吨、一级种60吨,计140吨;镇政府组织协会及洋芋种植大户调运陇薯6号200吨、庄薯3号210吨、“黑美人”50吨。良种采取协会统一投放回收和滚动发展的方式,建立阳芋良种扩繁基地4000亩,力争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有效解决品种混杂、退化等问题。同时,把基地建设同机耕机播、良法应用结合起来,在示范点内落实深松机播洋芋2500亩。
三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点,拉长产业链条。按照“市场+贮藏窖群+农户”的发展模式,镇上共规划各类贮藏窖(库)1680眼(座),其中5-10吨的农户贮藏窖1650眼;30—50吨的运销大户贮藏窖10眼,镇上每眼补助500元;100吨以上专业协会贮藏库3处8座,每座补助6000元。同时,按照“良种推广到哪里,贮藏库就建到哪里,村社道路就整修到哪里”的原则,镇上积极筹措“一事一议”款11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围绕阳芋良种扩繁基地和贮藏窖群的建设,新修整修村社道路8条22公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洋芋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达到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的目的。四是以营销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福星镇党委、政府致力于洋芋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当地致富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建以洋芋运销为主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镇共组建高云、宏泰、江涛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3家,清泉、福堂等马铃薯专业运销协会2家,带动发展汪耀兴、胡小林、李世宏等马铃薯贩运大户近20户,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协会会员达到2000多人。为了进一步规范营销队伍建设和市场运行,镇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镇长、工商所、派出所和阳芋合作社、运销协会负责人组成的洋芋运销管理办公室,切实加大管理力度,统一规范运行,积极会同县上业务部门,对流动资金充足、有洋芋贮藏设施且信誉度高的洋芋贩运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逐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同时,坚决取缔无流动资金、无洋芋贮藏设施、向群众乱打白条、哄抬价格的零散贩运户,下大力气规范市场秩序,全镇洋芋营销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洋芋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规划
新的福星镇成立后,镇党委、镇政府以撤乡建镇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思路,强化发展意识,加大工作力度,使全镇发展出现了新气象。
解放思想,增强了发展后劲
撤乡并镇后,镇党委、镇政府要求全镇干部群众大胆地解放思想,用新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经济观念投身于时代潮流,奋发进取、不懈努力,通过强化培训学习,组织外出观摩,大胆闯市场、创收入,全镇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尤其是农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小城镇建设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完善制度,创新了干部管理体制
撤乡并镇后,镇党委、镇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干部队伍管理,转变了干部作风,不断强化纪律监督,以提高干部整体素质为目标,建立了一支能适应新形势农村工作,能真正带动全镇发展的高素质、高标准的镇村干部队伍,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合并村组,实现了新调整
镇党委、镇政府针对乡镇撤并后群众办事困难加大,村组干部多,报酬低、工作积极性不强、部分干部工作能力不强等现状,以“精减、效能、便民、利民”为原则,根据原来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群众愿望,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将交通便利、群众认同感强、自然条件基本相同的村组或者距离较近、管辖范围过小的村组进行了合并,将原来34个村合并为19个村,将原来193个村民小组合并为118个村民小组,同时结合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和第五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精减了村组干部,配强了班子。在壮大村级规模、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增加了干部的报酬,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创新思路,描绘了发展的新蓝图
撤乡并镇及村组合并后,镇党委、政府根据全镇自然资源和经济现状,制定了“区域带动活镇、梯田水利兴镇、林草畜牧强镇、劳务阳芋药材富镇”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关键在领导、基础在群众、成效在作风、发展在机遇”的工作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发展洋芋、药材、畜牧、劳务等支柱产业,强化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为全镇今后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特色村屯
陇西县福星镇井沟村是2003年启动实施的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示范村,2004年项目建成,仅养羊项目涉及全村188户,其中贫困户40户,低收入户79户,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一次性投羊654只。当年项目当年见效,2004年,井沟村养羊协会统一组织,共出栏母羊60只,按平均价460元,实现收入27600元。2005年井沟村进入巩固温饱阶段,养羊项目进入滚动发展。已滚动覆盖本村和周边贫困户100户,养羊户达到288户,现存栏870多只,共计出栏羊只2041只,创收入67万元,户均2800元。40户绝对贫困户和79户低收入户全部实现稳定解决温饱。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705元增加到2000多元。 2012年实施庞家岔村进行整村推进项目。
由此可见,陇西县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每个村都以党支部为依托,组建村级养殖协会在做法是值得推广的。协会把所有的养殖户吸收为会员,实行统一引种、统一配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培训、分户喂养的“五统一分”管理机制,确保每位农户都是良法饲喂、良法繁育、良法管理。农户的收入能够稳定增加,协会组织也在服务中不断壮大。村级组织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村支部领导班子凝聚力也在不断加强。
文教卫生
有医院、卫生院3所,医生25人,床位39张。有各类学校39所,教师349人,在校学生7588人
六通情况
14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298个村通公路,5个村通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