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渭源县

渭源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共辖12镇4乡217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甘肃省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乡村振兴局定点帮扶县和城阳区东西协作帮扶县。全县耕地面积80万亩,林地131万亩,草场80万亩,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部为黄土梁沟壑区,中部为浅山河谷区,南部属高山阴湿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平均降水量507毫米,平均气温5.7℃,无霜期166天。

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渭源县《郡县释名》:“以渭河源于此名也。”据《水经·渭水注》载:“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谓水出焉”,故名渭源。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有AAAA级景区2处、AA级旅游景点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各1处。渭河源大景区被列入甘肃省19个核心大景区之一。  

渭源县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被授予“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素有“渭水当归传两广”之说和“千年药乡”“党参故里”的美誉,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渭源白条党参”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历史沿革

据《尚书·禹贡》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处古武威郡之地。

秦灭六国之战后,陇西郡辖九县,渭源为陇西郡管辖。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陇西郡分置首阳县,因境内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避居采薇之首阳山而得名。

元宝炬大统十七年(551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兼置渭源郡,县治由原首阳县迁至今渭源县城东北老龙亭。

李渊武德二年(619年),

废除郡制,渭源县属渭州,隶属秦州总管府。

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秦凤路安抚使王昭筑渭源堡,后降县渭堡,称渭源堡。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为渭源县,属陕西行中省巩昌路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初,沿用明治,由陕西省分设甘肃省,渭源县属甘肃临洮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为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新设兰山道,渭源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省县两级,渭源直属甘肃行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甘肃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渭源属第一区公署管辖,专署驻地临洮县。两年后,专署驻地迁岷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甘肃省增设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地临洮县,渭源属其管辖。

1949年8月,渭源、会川镇相继解放后,两县隶属岷县专区。

1950年,岷县专区撤销,渭源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195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渭源县,合并于陇西县,将原会川县区域分别划归临洮、漳县

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渭源县,属临洮专区

1963年12月,撤销临洮专区后,渭源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2003年,由定西市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县城距省会兰州市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2′~104°49′,北纬33°26′~35°07′,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

地貌

渭源县为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交汇地带,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以渭河为界,分南北两大地质构造类型。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

气候

渭源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30.5℃,极端最低气温-20.1℃,无霜期166天。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不同特点,全县分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三种类型,其中南部高寒阴湿,中部河谷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北部干旱少雨。

自然资源

渭源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至3941米,县城海拔2080米。耕地面积80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3℃,极端最高气温30.5℃,极端最低气温-20.1℃。

由于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县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宜农宜牧。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特点,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域: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农作物产量低;中部浅山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水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高寒阴湿地带,多土石高山,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

县内有大理石腐植酸泥炭,白陶土,陶瓷土。天然次生林40多万亩;南部山区生长有大量蕨苗。境内野生动物有100多种,珍贵动物有麝、羚、马鹿梅花鹿、豹、雪鸡褐马鸡秦岭细鳞鲑三文鱼中国大鲵等。

全县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经济作物

县政府因地制宜,根据渭源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渭源县盛产马铃薯,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所产马铃薯品种多、产量高、品质优。全县每年种植马铃薯40万亩以上,年产量80万吨以上,已成为周边各县和邻近省市的马铃薯良种供应中心。

渭源县也是“中国党参之乡”,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自古就有“渭源县渭水当归传两广”和“党参故里”之说。已形成规模大量种植的主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中药材,每年种植20万亩以上,干药年产量近6万多吨。因海拔高、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等因素,所产药材以品质优良,营养、药用价值极高而久负盛名。建成了清源、会川、莲峰、新寨等中药材专业市场,其中会川中药材市场是全省十大药材市场之一,中药材交易繁荣。

渭源县有80万亩天然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条件良好。北部地区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舍饲养羊,川沿地区雏鸡孵化、仔猪育肥、畜产品加工和全县大力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格局,特别是县上大力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规模已达到100万只。渭源是个农业县,素有“蚕豆之乡”、“马铃薯良种之乡”之称。淀粉、畜牧、林果、水产、蔬菜、中药材六大支柱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全县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农作物以小麦、马铃薯、蚕豆、玉米为主,年种植良种马铃薯30万亩以上,是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马铃薯繁育基地。渭源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主要种植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多种中药材,年种植各种优质中药材20万亩以上。马铃薯、中药材是全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植物资源

渭源县林木和草本植物共有99科573种。林木树种有30个科138种,其中乔木主要有:油松云杉冷杉属华山松等35种,灌木有:沙棘枸杞子、山楂等130种。草本植物共有69科435种,主要有:当归、党参、贝母、北柴胡等。

土地资源

2021年11月,渭源县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一)耕地87890.14公顷(131.83万亩)。

(二)种植园用地30.56公顷(0.05万亩)。

(三)林地62187.75公顷(93.28万亩)。

(四)草地28364.55公顷(42.55万亩)。

(五)湿地1002.54公顷(1.50万亩)。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511.82公顷(15.77万亩)。

(七)交通运输用地3605.35公顷(5.41万亩)。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32.62公顷(2.30万亩)。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渭源县辖8镇、8乡,共3个社区、217个行政村,1536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22年末,渭源县常住人口27.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9.95%,比上年提高0.73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9.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0.05%。全年出生人口0.22万人,出生率为8.13‰;死亡人口0.28万人,死亡率为10.16‰;自然增长率为-2.03‰。

渭源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以下。

经济

综述

2011年,渭源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61171万元,较2010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187万元,较2010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0112万元,较2010年增长33.8%;第三产业增加值73872万元,较2010年增长15.7%。

2011年,渭源县人均生产总值4962元,净增加值988元,较2010年增长24.8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6.39:9.97:43.64优化为41.69:12.48:45.83,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69%;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5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9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1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6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39%。

2011年,渭源县能源消费总量14.03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9.17%,万元GDP能耗0.8971吨标准煤,较2010年降低3.2%。

2011年,渭源县大口径财政收入12313万元,比2010年增长33.07%;全县一般预算收入7059万元,较2010年增长67.91%。财政支出126793万元,较2010年增长39.73%。

2017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15591万元,较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413万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43149万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169029万元,同比增长2.5%。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9565元,比上年净增236元,同比增长2.5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3.95:13.90:52.15调整为32.8:13.7:5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7%、5.6%、0.9%、-1.2%、17.6%和-2.1%。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2.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6%;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8%。

全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17.8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71%,万元GDP能耗0.58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7%。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7846.8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2.5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328.9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0.02%;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7172.6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3.65%。全县工业用电量2346.58万千瓦时。

2020年,渭源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4.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07亿元、3.27亿元、22.7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7%、6.4%、3.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1:8.1:5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7%、11.8%、43.5%。

2021年8月27日,渭源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79、4.01、26.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5.2%、8.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3:8.7: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74%、12.39%、58.8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2元,比上年增长15.5%。

2022年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3227万元,比上年增长7.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4073、49795、27935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17.2%、7.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9:9.7:5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8%、18.4%、31.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731元,比上年增长12.0%。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44792.17吨,比上年增加6279.67吨,同比增长4.53%。其中:夏粮5741.26吨,比上年增加830.64吨,同比增长16.92%,夏粮中小麦产量3943.24吨,比上年增加505.72吨,同比增长14.71%;豆类产量1798.02吨,比上年增加324.92吨,同比增长22.06%。秋粮139050.91吨,比上年增加5449.03吨,同比增长4.08%,秋粮中马铃薯产量95153.21吨(折粮产量),比上年增加4561.96吨,同比增长5.04%;玉米产量43897.7吨,比上年增加887.07吨,同比增长2.06%。

经济作物总产量70623.12吨,比上年增加5475.48吨,同比增长8.4%。其中:中药材产量70116.97吨,比上年增加5413.03吨,同比增长8.37%。其中:党参18473.83吨,比上年增加760.78吨,同比增长4.3%;当归26591.97吨,比上年增加2308.01吨,同比增长9.5%;黄芪24383.62吨,比上年增加2297.59吨,同比增长10.4%,其它药材624.81吨,同比增长7.41%。油料产量506.16吨,比上年增加62.45吨,同比增长14.07%,其中:油菜籽372.57吨,同比增长13.51%;胡麻籽133.58吨,同比增长15.69%。

蔬菜产量29965吨,同比增长11.68%。

全县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808655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70241亩,比上年减少122亩,同比下降0.03%。夏粮面积31651亩,比上年增加1183亩,同比增长3.88%,其中:小麦20843亩,比上年增加383亩,同比增长1.87%;豆类10808亩,比上年增加800亩,同比增长7.99%。秋粮面积438590亩,比上年减少1305亩,同比下降0.3%,其中:马铃薯340770亩,比上年增长700亩,同比增长0.21%;玉米97820亩,比上年减少2005亩,同比下降2.01%。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09214亩,比上年减少248亩,同比下降0.08%,其中:中药材面积306221亩,比上年减少428亩,同比下降0.14%,其中党参115642亩,比上年减少2445亩;当归105961亩,比上年增加972亩;黄芪80352亩,比上年增加1020亩;其它药材3906亩,比上年增加15亩。油料面积2993亩,比上年增加180亩,同比增长6.4%,其中油菜籽1792亩,比上年增加100亩;亚麻籽1201亩,比上年减少80亩。

蔬菜种植面积32200亩,比上年增加370亩,同比增长1.16%。

畜牧业:大牲畜存栏6.05万头,比上年增加3.22%,其中:牛存栏4.52万头,同比增长8.57%。羊存栏7.77万只,同比增长0.23%;猪存栏10.74万头,同比下降2.79%;家禽存栏34.75万只。肉类总产量9164.08吨,禽蛋产量1042.5吨。

林业:全县森林覆盖率15.66%,森林面积3.22万公顷,当年造林面积7.38万亩,林地面积86637公顷。

水利水保: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0.05万亩,其中保灌面积6.63万亩,全年新修梯田2000亩。

第二产业

2011年,渭源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250万元,较2010年增长3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737.9万元,较2010年增长30.3%。实现利税2910.9万元,较2010年增长35.9%。

2011年,渭源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862万元,较2010年增长35.4%。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8万平方米。

2017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0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44亿元,同比增长6.0%。截止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

2017年,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5亿元,同比下降0.1%。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户,共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亿元。

第三产业

2017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2亿元,同比下降40.7%。其中:项目投资完成35.56亿元,同比下降43.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6亿元,同比增长19.8%。

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543.9万元,同比增长7.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52430.9万元,同比增长7.0%;乡村实现零售额22113万元,同比增长7.3%。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7532万元,同比增长9.0%;零售业完成55485.9万元,同比增长6.58%;住宿业完成1368万元,同比增长3.95%;餐饮业完成10158万元,同比增长9.0%。

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1.1万人(次),同比增长29.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32%,新增旅游就业人数927人,增长20.04%。

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52亿元,同比下降16.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亿元,同比下降20.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4亿元,同比增长6.62%。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2236万元,同比增长3.9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50390万元,同比增长10.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1275万元,同比下降0.75%,存贷比为82.45%。

文化

节庆活动

渭源县的节庆活动除除夕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送灶等中国传统节日外,还有具有当地特色的“二月二”节和“四月八”节。农历二月二节日旧称“花朝日”,当地都要炒蚕豆吃,叫“杀虫”。这种习俗已逐渐消失,但习语仍存。农历四月八为踏青时节,很多人都到当地有名的莲峰山、老君山等山爬山,采集艾草,有“五月蒿草四月艾”之说。

名优特产

渭源县特产有:马铃薯、当归、党参黄芩、甘草等。

交通

渭源县地处西陇海、兰成渝两大铁路经济带和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G75兰州至海口高速的交汇处。兰渝铁路兰州-海口高速公路、316国道、兰州—龙邦公路穿境而过,公路、铁路衔接紧密。

截至2011年,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1204.6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连接线6.2公里,国道2条,长95.08公里;县道3条,长131.223公里;乡道14条,长190.654公里;专用道3条,长21.787公里;村道152条,765.919公里。

2011年,渭源县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7849万元,比2010年增长12.6%。全社会投入营运的汽车1515辆,其中客运279辆(出租车80辆),货运1236辆;完成公路客运量67.7万人,客运周转量5416万人公里,较2010年增长27.7%;完成公路货运量39.8万吨,货运周转量3980万吨公里,较2010年增长24.6%。

截至2017年,全社会投入营运的汽车6569辆,其中客运449辆(其中出租车211辆),货运6120辆。全年完成客运量162.84万人,客运周转量10584.65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935.12万吨,货运周转量79484.93万吨公里,完成公路运输总周转量80543.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4.10%。

社会

教育事业

2017年,全县共有学校332所,在校学生48195人。其中高中4所,在校学生8437人,专任教师790人;初级中学24所(含九年制学校),在校学生10286人,专任教师1118人;小学169所(含教学点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8090人,专任教师1613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035人,专任教师132人。全县共有幼儿园133所,在园幼儿10347人,专任教师30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73%,年内本科上线人数1014人,本科上线率35.7%,本科录取率40.4%。

科技事业

2017年,全年组织申报专利25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件,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21件。取得省市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6项,上报10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截止年底,全县共有各类科技特派员65人。

文化事业

2017年,全县共有艺术团体(社团)218个,博物馆1个,公用图书馆1个,藏书9.02万册。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5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6%和97.3%。

医疗卫生

2017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个(不含个体诊所),村卫生室217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36张,卫生技术人员(含工勤等)855人。年内门诊就诊人数524250人(次),住院人数47007人(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5%,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

2022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16个,其中,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18个,村卫生室2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75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689人,注册护士856人。乡村医生、卫生员221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374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婴儿死亡率1.66‰。

体育事业

2022年,渭源县共有体育场馆2个,公共体育场地面积65.32万平方米,群众健身点58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174人,专职教练员6人,在训队员20人,等级裁判员34人,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16个。全年按照县委县政府“一月一活动、一季一赛事”成功举办了16项赛事活动,参与人数共有4000余人,吸引线上、线下观众达18万人次。全县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在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取得了3金2银的好成绩。成功举办了“庆新年,迎新春”“古井贡酒杯”篮球比赛,在渭源县老君山广场至渭河源景区(约20公里),举办了“粽香端午,健康生活”2022年渭源县自行车骑游展示活动等一系列优秀体育赛事活动,为进一步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社会保障

2017年,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2926人,年内征收基金2772万元。全县共有退休人员1442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35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金4907万元;年内住院治疗2172人(次),基金报销住院费用3414万元。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01416人,收缴保险费17877万元,年内住院治疗62672人(次),基金报销住院费用15651万元。

全县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10047人,年内收缴工伤保险费252万元。领取工伤待遇的人员21人,领取工伤补偿金107万元。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9533人,年内收缴失业保险费620万元。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99765人,特殊人群24639人,年内收缴养老保险费789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续保率99.4%,为50092人累计发放养老金5634万元,发放率100%。

2022年末,渭源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9户50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493户26466人,城镇特困供养22户22人,农村特困供养2609户2685人。

2022年末,渭源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19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20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421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15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295人。

2022年末,渭源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1141人,保险费收入9316.512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835人,保险费收入6218.49万元。年内门诊诊疗22.88万人次。

人民生活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7.6元,比上年净增1743.8元,同比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5元,比上年净增539.7元,同比增长8.6%。全县共输出各类劳务人员7.05万人,其中组织输出4.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97亿元,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万人,其中:技能培训0.96万人,引导性培训1.04万人。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6%,累计入户达到7.19万户。

安全生产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7起,死亡13人,直接经济损失1.3万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6起,死亡13人,生产经营性事故1起。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旅游

渭源灞陵桥

陵桥坐落在渭源县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桥,

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为定西市的旅游标志。

莲峰山

莲峰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处的森林公园,因九峰环峙、形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形态各异的九座陡峭山峰。

首阳山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0公里处,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和耻食周粟而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于此,首阳山也因此名扬天下。

天井峡

天井峡位于渭源县南部距县城25公里的石门水库后面,横亘十五里,峡谷两边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树木葱茏,上仰蓝天,中开一缝,就像大锯解开的板缝。

太白山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处,距省城兰州市150公里。相传金德太白星君在这里修行悟道,因此得名。

渭水源

渭水源,全称“鸟鼠山”,距县城西南十公里,是渭河的发源地。渭水源南侧的山谷有3眼清泉喷涌而出,形成一个倒“品”字,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头。品字泉边建有禹王庙,是为上古时代治理水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所建。

双石门

双石门位于渭源县城南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固阳秦长城遗址

渭源县境内的秦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长城在渭源境内,经过4个乡镇14个村,蜿蜒起伏36公里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代表人物

渭源县著名人物有:大禹、伯夷、叔齐、信、隋炀帝卢照邻、王昌龄、岑参等。

获得荣誉

2020年4月,入选由《小康》杂志社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的“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1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8月3日,入选“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通过初评的候选对象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0年10月16日,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参考资料

2023年渭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渭源县.2024-09-25

渭源县概况.渭源县人民政府.2024-03-19

渭源县简介.中国·渭源党政网.2024-03-19

定西这些地名的来历,你真的了解吗?.澎湃新闻.2024-03-19

渭源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21年11月) 渭源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渭源县自然资源局、渭源县统计局.渭源县人民政府.2022-04-18

2022年渭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渭源县人民政府.2024-03-29

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公布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2021-08-29

(定西市)2021年渭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7-07

甘肃省渭源县——村庄环境美 村民日子甜(新春走基层).甘肃省渭源县——村庄环境美 村民日子甜(新春走基层).2022-02-14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0-07-05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通过初评候选对象公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