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拉丁学名:Brachymystax lenok subsp. tsinlingensis),别名梅花鱼,是细鳞鱼属细鳞鲑的一个亚种鱼类。秦岭细鳞鲑是第四纪冰期时期的残留物种,属冷水性山麓鱼类。秦岭细鳞鲑肉质细嫩鲜美,没有肌间刺,可食用,在宋代的时候就被作为朝廷贡品。由于人类的大量非法捕捉和栖息地的减少等因素,秦岭细鳞鲑种群数量日趋缩小,生殖亲体出现退化趋势,逐渐朝小型化、低龄化方向发展,于2021年2月5日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截止2022年,野生种群仅分布于甘肃省省内渭河上游及其支流以及陕西省汉江北侧的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

为保护秦岭细鳞鲑,中国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人工种群复壮和栖息地保护两个方面。秦岭细鳞鲑的增殖放流工作在2012年以后,人工繁殖技术有所突破后才渐渐展开。甘肃天水秦岭细鳞鲑驯养繁殖场利用山区冷流水培育秦岭细鳞鲑苗种,常年为渭河上游的放游活动提供大规格苗种。在栖息地保护方面,截至2022年,中国以秦岭细鳞鲑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有6处,以及5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秦岭细鳞鲑体长一般为150~450毫米。头钝,两颌、犁骨与腭骨之间各有1行小尖牙;体被椭圆形小鳞;背鳍短,尾鳍为叉状;背面及两侧有斑缘为白的黑斑点。秦岭细鳞鲑常生活在海拔900~2300米的深潭以及山涧河流中,水底多为大型砾石;多在每天早晚前后活动;肉食性,以小型鱼类、鱼卵、虾、水生昆虫等为食;产卵时水温低于10℃,通常一次排完。

物种研究

物种起源

细鳞鱼属(Brachymystax)鱼类起源于亚欧北寒带,而秦岭细鳞鲑是第四纪冰期细鳞鲑由北向南迁移的孑遗物种,迁移后生活在秦岭地区海拔较高的山涧冷水溪流中,不再回到海洋中生活。

关于秦岭南麓(长江水系)秦岭细鳞鲑的来源一直有争议,可能是受到河流侵袭的影响,细鳞鲑翻越秦岭主脊到达秦岭南麓的长江水系,也可能是通过人工引种而形成的。陕西省水产研究所杜汉斌等于2006年调査发现,20世纪30年代,陕西省农民宋孝都曾从陕西省周至县黑河秦岭北麓,属黄河水系)向陕西省太白县湑水河(秦岭南麓,属长江水系)引种10多尾秦岭细鳞鲑幼鱼,长江水系的秦岭细鳞鲑群体是人工引种形成的。

命名、分类

秦岭细鳞鲑最早由中国陕西潼关捕鱼队于1961年的冬天在渭河口偶然发现一尾,后送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三门峡市工作站进行鉴认。1966 年,中国学者在对采自太白山东侧以及南侧的40多尾细鳞鲑标本进行研究后,将其认定为一个新亚种——秦岭细鳞鲑。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部分学者对其亚种地位提出质疑,但尚无定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鱼类学家凯蒂科(Kottelat)于2006年发表文献,认为秦岭细鳞鲑可被视为细鳞鱼属的一个有效种。故秦岭细鳞鲑能否作为细鳞鲑的亚种,或是否应视为独立的种,仍待详细研究。

形态特征

秦岭细鳞鲑体形呈长纺锤形,稍侧扁,常见的体长为150毫米,最大可达450毫米,体重0.5~1.5千克。体被椭圆形小鳞,头无鳞;头钝,吻微突出或者不突出;眼在头前半部和头侧上方,眼间隔中央微凸;2个鼻孔之间距离较近,约位于吻中部,口前位面稍低;下颌比上颌略短些,上颌骨宽长外露,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两颌、犁骨与腭骨之间各有1行小尖牙;犁骨与腭骨牙行连成马蹄形。鳃孔大,侧位,下端达眼中央下方;鳃盖膜分离,不连鳃峡,有假鳃;鳃耙外行19~23,呈长扁形,内行13,呈小块状;背鳍较短,上缘微凹,灰黄色;第1分支鳍条最长;脂背鳍位于臀鳍上方,臀鳍也较短,肛门邻臀鳍前缘;胸鳍侧位,较低,呈尖刀状;腹鳍始于背鳍基中部下方;鳍基有一长腋鳞;尾鳍为叉状。鳔长大,圆锥形,壁薄。

鲜活鱼的背侧呈现暗绿褐色;两侧为淡红色,偏紫,到腹侧渐渐呈现白色;背面及两侧有椭圆形的黑色斑点,斑缘有白色环纹;前背部斑较少,沿背鳍基及脂背鳍上各有4~5个黑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秦岭细鳞鲑是中原地区的特有种,曾广泛分布于渭河以及汉水流域。分布在流经甘肃省陕西省海拔1000~2000米的渭河及其支流,秦岭南麓一般少见,唯有陕西汉江支流有少量分布。另外,在河北省白河及密云水库上游汤河、滦河上游多伦县闪电河辽宁省辽河东侧支流太子河及浑河、朝鲜汉江及洛东江上游也有分布,中国与朝鲜的图们江鸭绿江的细鳞鲑可能也属秦岭细鳞鲑亚种

秦岭细鳞鲑的野外分布数量正在急剧减少,截止2022年其野生种群仅分布于甘肃省省内渭河上游及其支流以及陕西省内汉水北侧的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

栖息环境

秦岭细鳞鲑是冷水性山麓鱼类,成鱼常生活在海拔900~2300米的深潭以及山涧河流中,水底多为大型砾石。可以生存的水温范围为1~19℃,最适的生长水温为13~16℃。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5.75~7.8,致死上限为8.5,下限为4.3。通常其生存的河道两侧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涵水条件较好,以牧草地或次生林居多,农田较少或基本没有。河流较为湍急,并在河道内形成“台阶式”的落差,水中含氧量丰富,部分河段有少量泥土。河道以及两侧通常有大石头堆砌而形成的石缝、水流冲击河岸形成的洞穴以及树根形成的孔隙,是秦岭细鳞鲑白天隐藏或者逃匿的地方。沿岸植被以灌木丛和乔木为主,有比较强的遮光作用。除洪水期,很少能在平原干流中见到秦岭细鳞鲑。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秦岭细鳞鲑是一种肉食性鱼类,摄食小型鱼类、鱼卵、虾、水生昆虫等。较大的秦岭细鳞鲑也可捕食林蛙以及落浮在水面的陆生昆虫,偶尔还会跃出水面捕食飞虫。幼鱼通常食用小鱼、水生昆虫、水边生活的动物及植物等。秦岭细鳞鲑的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每天早晚前后,另外,在阴天,其摄食活动比较频繁,基本全天均可见到其摄食;

节律行为

秦岭细鳞鲑在自然情况下的产卵期为每年春、夏季(3~6月份),沿着主河道下游游至含有沙砾底质的上游主河道或是支流进行繁殖,9~11月份自上游迁移到主河道的下游处(含深潭或石缝)进行越冬。

生长繁殖

秦岭细鳞鲑3~5冬龄可达性成熟,雄鱼精巢粉红色,雌性卵巢淡黄色。其繁殖期是每年的3月左右,繁殖时会在水下的砂地上挖坑筑巢,在砂石坑中完成产卵后会用尾巴扇动砂石将刚产下的卵遮盖住,防止被其他动物偷食。一般其产卵时的水温会低于10℃,绝对怀卵量为2670~4510颗。卵沉性,通常一次排完。卵径多为3毫米,最大卵径为4毫米,最小为2.5毫米。幼鱼生长较为缓慢,1龄鱼的体长约可达到130~160毫米。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在人工驯养的生长条件下,可采用人工驯食方法,使其转变食性逐步适应并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克服在自然生长状态下喜食鲜活动物饵料的习惯。日常管理时应定期巡塘,监测水质,检查驯养环境,防止野生鸟纲捕食

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应筛选个体大、体型好、没有伤病、成熟度高的3~5龄且体重在0.25千克以上的种鱼作为亲鱼。对亲鱼进行仿生态模拟强化培育,并人工调控亲鱼的性腺发育。在繁殖前期加强亲鱼的营养。可采用全人工繁殖法或者半人工繁殖法,全人工繁殖法即注射催产素人工催产、人工孵化受精卵等,半人工繁殖法即采用亲鱼自然发育,不使用催产素,待亲鱼自然性成熟,人工采卵取精进行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的方法。

病害防治

肤霉病:是苗种培育阶段常发生的一种病,多发于亲鱼的注射催产及受精卵的孵化环节,患病亲鱼的躯干、头部、尾部出现水霉寄生,并粘附污物,似棉絮。加强日常管理也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还可用生石灰兑水进行全池泼洒。

白点病:多在春末、夏季发生,患病鱼会在躯干、头、腮布满白点。应加强日常管理,管控好水质和水温,保持水温处在低温条件,可避免发病。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秦岭细鳞鲑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人口密集地区的资源量急剧减少,人们所能见到的基本都是2~3龄的未成熟个体,而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人口较为稀少的地区尚有一定数量。其种群数量日趋缩小,生殖亲体出现退化趋势,逐渐朝小型化、低龄化方向发展。

2015年9月,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水生野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人员发现其野生种群,该种群数量达到20多条,最大个体达到0.7千克。此次发现属首次在渭河下游及其支流发现秦岭细鳞鲑。

致危因素

导致秦岭细鳞鲑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的主要因素如下:第一,人类的大量非法捕捉。在高价利益的驱使下,每年都有很多人进使用毒药、炸鱼、电击行等近乎捕尽的方式对秦岭细鳞鲑进行捕捉,第二,其栖息地减少。秦岭山区的采矿、筑坝、挖沙以及引水活动破坏其栖息地,使水量减少、产卵场质量下降,导致秦岭细鳞鲑的洄游受到阻碍,影响到自然繁殖对野生资源的补充。

保护级别

2021年2月5日,秦岭细鳞鲑的野生种群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为保护秦岭细鳞鲑,中国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人工种群复壮和栖息地保护两个方面。在人工种群复壮方面,主要是采取人工保种、 繁育和放流措施。甘肃天水秦岭细鳞鲑驯养繁殖场十多年来一直利用山区冷流水培育秦岭细鳞鲑苗种,技术日渐成熟,并常年为渭河上游的放游活动提供大规格苗种。秦岭细鳞鲑的增殖放流工作于2012年后,即人工繁殖技术有所突破后才渐渐展开。在栖息地保护方面,主要的措施是建立秦岭细鳞鲑保护区。截止到2022年,中国以秦岭细鳞鲑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共有6处,总面积达到24429公顷,还有5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3307公顷。以上保护区覆盖甘肃省陕西省等秦岭细鳞鲑典型的栖息地。

主要价值

秦岭细鳞鲑是中国秦岭地区溪流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在秦岭森林和溪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养殖种的肉质细嫩鲜美,没有肌间刺,宋代的时候就被作为朝廷贡品,其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2-11-15

..2022-11-15

Brachymystax lenok.iucnredlist.2024-08-1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1-16

..2022-11-15

..2022-11-15

..2022-11-15

..2022-11-15

..2022-11-15

附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1-16

..2022-11-15

..2022-11-15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