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卢照邻

卢照邻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字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其代表作有七言古诗《长安古意》《行路难》,骚体文《释疾文》《五悲文》等。

卢照邻出身名门,先后求学于名士曹宪王义方,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书记,随邓王先后到过寿州、益州襄阳市兖州等地。麟德二年(665年),邓王去世。卢照邻改授益州新都县尉,到了蜀地。后卢照邻身染风疾,不再作官,到长安求助于医药家孙思邈。上元二年(675年),卢照邻居住在太白山,服用丹药,休养身体。随着风疾日益加重,家境困顿,卢照邻只能乞求名流贵族的资助。后来,他搬到阳翟始祖山下,奋力写作。最终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卢照邻与亲属诀别后,投颍河自尽。

卢照邻的诗歌数量多,体式多样,注重声律。以“染疾”为界,可以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精神焕发、锐意进取;后期风格悲凉、凄苦。他反对卑弱萎靡的文风,提倡雄放刚健的美学风格,开启了新的诗风。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一起,引导着唐诗的创作走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当代古文学研究家谌东飚认为:“卢照邻一生仕途坎坷,穷愁潦倒,又加恶疾缠身,竟至不得善终。这种悲惨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作品涂上了较之王、杨、骆更为愤懑、忧郁的色彩。”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卢照邻是幽州范阳人,其十六代祖卢植东汉刘宏时期官至尚书;七世祖卢谌官至太原市刺史刘琨的从事郎中;曾祖父卢旦任职齐本州岛大中正、殷州刺史;祖父卢子元任职龙山、新宁县县令;父亲卢仁任职唐江都尉临颍县县丞

求学入仕

卢照邻十几岁时,离开幽州赴扬州市拜文字学家曹宪为师,学习训音义之学以及《三苍》《尔雅》。年龄大一些后,卢照邻又北上洹河,向王义方学习经史。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卢照邻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

卢照邻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书记,邓王很爱重他,常对人说卢照邻是他的“司马相如”。邓王的藏书很多,卢照邻得以博览群书,受益匪浅。永徽六年(655年),邓王任寿州刺史,卢照邻随邓王在寿州。显庆二年(657年),卢照邻奉邓王命令,出使益州,到过塞外,写过一些颇富豪迈气概的边塞诗。次年,卢照邻作为邓王府属,跟随邓王去了襄阳市麟德元年(664年),他又随邓王去了兖州。麟德二年(665年),邓王去世。卢照邻离开邓王府,改授益州新都县尉,到了蜀地。任职期满后,卢照邻逗留在蜀中,旷达洒脱,钟情诗酒。世人将他和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也称作“四杰”。卢照邻听到后,认为他位列王勃之后,非常高兴,但是位列骆宾王之前,又觉得惭愧。咸亨三年(672年),卢照邻在洛阳市家中闲居。次年,到了长安,与医学家孙思邈同住在广德坊官舍。因卢照邻初染风疾,孙思邈为他进行治疗。虽然生病赋闲,卢照邻却并不想隐退,仍希望能够再次入仕。

沉疴难愈

上元二年(675年),卢照邻居住在太白山,服用方士的丹药,遭逢父丧,嚎哭呕吐,丹药都被吐了出来,从此病情越来越严重。卢照邻离开长白山后,东归洛阳,暂居在东龙门山,穿布衣吃粗食,学道,调养身体。他的风疾越来越严重,母亲和兄长竭尽全力为他治病,但因家道中落,陷入困境,无力支撑他的治病费用。卢照邻赋诗一篇,遍呈洛阳市名流贵族,乞求救助。得到太子舍人裴瑾之、韦方质,左吏范履冰等人的帮助,为他提供衣食药物。可是,卢照邻的病情未见好转,他的双脚蜷曲,一只手也残废了。后来,卢照邻搬到阳翟具茨山下,奋力写作,尝试了各种文体、诗体,得到文士们的敬重。因为对病情无望,卢照邻购买了几十亩田园,在住所周围引来颍河,又事先造好坟墓,休息睡觉都在坟墓中。卢照邻认为,李治时崇尚吏道,自己偏偏讲论儒学。武则天时崇尚法治,自己却又钟情黄老之学。武后到嵩山封禅,屡次聘用贤士,自己却已经残废,无法出仕。于是,他写了《五悲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自尽身亡

卢照邻久病不愈,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与亲属诀别后,投水自尽。

人物作品

唐朝张鷟所著的《朝野载》中记载,卢照邻著有《幽忧子》以及文集二十卷。《新唐书》《旧唐书》中记载,卢照邻著有文集二十卷。北宋时,通行本《卢照邻集》已变为十卷,明代时,这十卷已佚。明代张燮收录有《幽忧子集》七卷,附录一卷。《全唐诗》辑录卢照邻诗二卷。

(注: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诗歌

前后期风格变化较大

卢照邻的诗歌创作,以“染疾”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卢照邻的人生前期处于顺境,国家形势相对比较太平,家族人丁兴旺,自己青春年少、奋发有为、才华横溢。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抒写远大情怀,讴歌理想抱负,诗作题材有边塞诗、赠别诗、写景诗等。边塞诗如《刘生》《紫骝马》《战城南》等,这些诗表达了卢照邻想要为国请缨、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感情基调激昂慷慨。赠别诗如《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和吴侍御被使燕然》等,即使在和友人离别之际,也能一扫离别诗的忧伤、缠绵,洋溢着精神焕发、锐意进取的昂扬风貌。对于写景诗,卢照邻创作的诸如《早度分水岭》《至陈仓晓晴望京邑》等诗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身仕途的高亢热情。这一时期,卢照邻的诗歌创作以五言律诗居多,语言多清新、壮丽。如《春晚山庄率题》中“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至陈仓晓晴望京邑》中“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

卢照邻的后期创作,大抵包括卧病长安太白山,东移龙门山、始祖山这一时期。因为久病不愈、处境困危,诗歌的内容开始表现自己沉沦不偶、漂泊无据。在卢照邻的后期诗文中,由“孤”“独”“悲”“空”“寂寥”“憔悴”“惆怅”“摧残”等等字面,共同营构出一个独特的语义场,充分宣泄着内心巨大的孤愤情感。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如《失群雁》中写道:“惆怅惊思悲未已,徘徊自怜中阁极。”在诗、赋、文三种文学体裁的选择上,卢照邻病初多诗,中期多赋,后期多文。后期的诗歌创作多为古体、五言排律及骚体,其中《失群雁》《行路难》《长安古意》等都是佳作。

注重诗歌的声律,具有音韵美

卢照邻写了不少乐府诗,在严格的格律中表现旧题材,保留着乐府情韵而时有新意。流传于世的卢照邻的五篇歌行几乎都是可以吟唱的佳作,其歌行的平仄格式改变了南北朝歌行音律不谐的面貌,七字之内,平仄错综,两句之间,低昂相对。如《长安古意》中写道:“借问吹萧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的诗歌中大量运用了双声、叠韵、叠字,使本来短促的节奏平添一种悠扬婉转的余音。如《长安古意》中写道:“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卢照邻尤其擅长使用“顶真格”,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开头,使段落之间相互连接,语气连贯,如《长安古意》中写道:“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回环婉转,有一唱三叹之妙。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可歌性,加深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骈文

卢照邻的骈文独具特色。既有对六朝优秀骈文的继承,也有结合自己的文风主张和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及心态下对骈文的创新。

句型

卢照邻的骈文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灵活使用,句型参差多变。如《秋霖赋》中,卢照邻写道:“览万物兮,窃独悲此秋霖。风横天而瑟瑟。云覆海而沉沉。居人对之忧不解,行客见之思以深。若乃千井埋烟,百洒潦,青苔被壁,绿萍生道。于是巷无人迹,林无鸟声。野阴霾而因晦.山幽暧而不明。长途来半,茫茫漫漫,莫不理轮据鞍,衔凄茹叹。”全段首先以散句点题,接着依次为6-6对,7-7对,4-4对,4-4对,4-4对和6-6对。

用典

卢照邻在文章中,常常会平实贴切、生动形象地运用典故,特别是将自己深沉的、无法解脱的哀怨不平之情和历史上同病相怜的失意者结合起来,文气畅通,神采飞扬。如《驯鸢赋》中写道:“孕天然之灵质,禀大块之奇工。嘴距足以自卫,毛羽足以凌风。怀九围之远志,托万里之长空。阴云低而含紫,阳景升而带红,经过巫峡之下,惆怅彭门之东。”化用《庄子》的大鹏鸟意象而不露端倪,意到笔随,以物自况,托物言志。

句式

卢照邻的文章中,骚体句、诗体句和散句等句式交叉使用,文章疏散流畅。在卢照邻的骈文中,很多句式带有“兮”字,与《离骚》的风格类似,即骚体文。卢照邻的骚体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上承屈原精神的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以景写心、自然贴切的景物描写。读其文,扑面而来的是其中真挚、深切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往往呈现为浓烈的悲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骚体长文《释疾文》《五悲文》代表着卢照邻文章的最高成就。

用字

叠字对在卢照邻的骈文中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如《秋霖赋》中写道:“长栉风而沐雨,永凄凄以遑遑。”表达了卢照邻缠绵悱恻、凄凉伤感的情怀。《五悲·悲穷通》中写道:“每兢兢于暗室,恒诩诩于明时。”既描写了作者目前的困境,又展示了其孤傲自诩的性格。这样的叠字对在卢照邻的骈文中十分丰富,使卢照邻的骈文更加平易化、情感化。

文学思想

儒家传统文学观

卢照邻从幼年起就得到诗礼的家教熏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青年时,卢照邻具有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人生态度。他将文学与政道结合起来,指出文学与国家政治兴衰具有密切的关系:“叔誉闻诗,验同盟之成败延陵听乐,知列国之典彝,王译竭而颂声寝,伯功衰而诗道缺。”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

提倡雄放刚健的美学风格

卢照邻认为,文学创作应如唐虞百代之文那样,“悬日月于胸怀,挫风云于毫翰,含今古之制,扣宫徽之声。细则出入无间,粗则弥纶区字。透巡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嵘,似灵龟之孤朴。”让昂扬激越的胸怀气势和圆融洽当的艺术表现统一,刚健柔美各领千秋,达到“妙谐钟律,体会《风骚》,笔有余研,思无停趣”的艺术境界。

主张言志抒情

卢照邻强调著述要以“适意”为宗旨,自然流畅地抒发胸臆。卢照邻青年时代,热切地追求功业理想。然而在现实面前屡次碰壁后,文学创作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描述自己沉沦不偶、漂泊无据的诗篇开始大量地出现了。及至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卢照邻的作品涂上了愤懑、忧郁的色彩。他对功名、人生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将精神寄托于佛教看穿现世、生死轮回、普渡众生等教旨,写作了《五悲》《释疾文》等名篇。

后世影响

革新文风

唐初的诗歌及赋的创作受到南北朝文化的影响,沿袭了陈、隋逶迤奢靡的文风。初唐四杰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展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着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奇靡,提倡刚健骨气。其实质是要表现阳刚之气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追求个性解放。他们重视抒发自己的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和赋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照邻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初唐四杰已将唐初史家孕含着唐诗风骨论萌芽因素的“气质、贞刚”说发展为以“刚健、雄壮、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开始形成了唐诗的风骨论,指出了唐诗的新的方向和道路。

拓宽题材

南朝以来的宫体诗对初唐的诗歌影响较大,李世民及朝臣虞世南魏徵上官仪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所作的诗歌讲求形式美,辞藻华丽,诗文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初唐四杰的诗冲开了宫廷、台阁的束缚,从狭小的宫廷生活圈子里走出来,去描述人民的生活,自然风光和边塞风情,诗的题材转移并扩大了。卢照邻的诗常常不是为了个人的悲欢离合而缠绵悱恻,而是在大的范围内思索人生哲理。他曾游蜀地,又曾戍西边,他在这些地区写的一些边塞诗,苍凉壮大,已有盛唐之气。

促进后代诗歌繁荣

初唐四杰的文学思想,突破前人,开启来者。他们创作的诗歌可以说是后世唐诗的基础,引导着唐诗的创作走向,代表了唐朝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开始形成自身美学品格的新思潮。后世的杜甫撰写的《六绝句》中这样说:“初唐四杰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的贡献。后人传颂的兼具声律与风骨的唐诗就是由他们的诗歌开始定型,可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如陈子昂杜甫李白等诗人美学境界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物评价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认为:“卢照邻人间才杰,览青规而辍九攻。”

唐代诗人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写道:“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似尔官仍贵,前贤命可伤。”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南宋诗论家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认为:“而杜独取垂拱四杰何耶。南皮之韵,固不足取,而王、杨、卢、骆亦诗人之小巧者尔,至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句,褒之岂不太甚乎。”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认为:“(诗体)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谢体,徐庾体,沈宋体,陈拾遗体,王杨卢骆体。”

明代文学家在《艺苑言》中认为:“卢、骆、王、杨,号称四杰。遣词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明代学者张燮认为:“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永,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认为:“(四杰)虽未能骤革六朝余习,而诗律精严,文词雄放,滔滔混混,横绝无前,唐三百年风雅之盛,以四人者为之前导也。”

清代诗人施补华认为:“王杨卢骆四家体,词意婉丽,音节铿锵,然尤延六朝遗派,苍深浑厚之气,固未有也。”

清代诗人李调元认为:“唐王杨卢骆四杰,浑厚朴茂,犹是开国风气。”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认为:“唐初四子沿陈、隋之旧,故虽才力迥绝,不免致人异议。”

当代作家乔象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铁民在其所著的《唐代文学史》中,这样评价卢照邻:“卢照邻受疾病折磨,更被世俗抛弃。在此寂无人迹的悲惨困境中,诗人的心情是凄苦的,人世对他是无情的,但大自然给他以抚慰,并从道家的修炼养生中,寻找出路。使卢照邻名传不朽的是他的歌行,所存五篇歌行几乎都是可以吟唱的佳篇,其中《长安古意》不仅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当代汉语言文学家徐明霞认为:“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一样,在当时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而且又看不惯那时的一些权贵者。卢照邻在《释疾文》中,把这种情况说成是‘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无当。’”

当代古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专家谌东飚认为:“卢照邻一生仕途坎坷,穷愁潦倒,又加恶疾缠身,竟至不得善终。这种悲惨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作品涂上了较之王、杨、骆更为愤懑、忧郁的色彩。”

人物关系

(注:卢照邻兄弟八人,其余四人姓名及情况均不详)

生年争议

卢照邻的生年,学术界歧说甚多,有如下一些说法:

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在《卢照邻杨炯年谱》中,推测为李世民贞观四年庚寅(630年),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骆祥发的《初唐四杰研究》附录《初唐四杰年谱》沿用其说。

四川大学教授祝尚书在《卢照邻年谱》中,推测为唐太宗贞观六年壬辰(632年)。

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陶敏在《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中,推测为唐太宗贞观七年癸巳(633年)。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编审任国绪在《卢照邻诗文系年及生平行迹》中,推测卢照邻约生于贞观八年(634年)。

西南财经大学汉语教研室主任刘开扬在1957年发表的《初唐四杰及其诗》中,认为卢照邻生于贞观九年(635年)。当代文史学家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当代学者李云逸主编的《卢照邻集校注》中,均持此说。

当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大系》《初唐四杰合谱》中,推测为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年)。当代学者陆侃如、当代文学史家冯沅君著《中国诗史》、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祖馔著《隋唐五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家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当代文学家王士菁主编的《唐代诗歌》等,均沿用其说。

当代学者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推测卢照邻约生于650年。

人物轶事

爱情悲剧

显庆三年(658年),卢照邻的妻子去世。后来卢照邻在蜀地时,曾与一位郭姓女子同居。卢照邻离开蜀地时,郭氏已经怀孕。他告诉郭氏,自己很快就会回到蜀地,将会娶她为继室。可是,卢照邻后来身染风疾,无法回到蜀地。郭氏不知道卢照邻得了不治之症,还以为他是个负心人,再加上孩子夭折,因此十分痛苦。

拜师孙思邈

卢照邻身染风疾后,为了治病,赴长安拜医药家孙思邈为师。住在朝廷赐给孙思邈的“广德坊”官舍中,咸亨四年(673年),孙思邈随李治前往甘泉宫,卢照邻独卧官舍,想到孙思邈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而自己正值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惫,于是作《病梨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体质的差异。

卢照邻墓

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1-03

..2023-12-13

..2023-11-04

..2023-11-17

..2023-11-04

..2023-11-17

..2023-12-13

..2023-11-04

..2023-11-04

..2023-11-04

..2023-11-17

..2023-12-13

风起霓裳.豆瓣电影.2023-11-04

风起霓裳.电视猫.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