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芩

黄芩

黄芩(拉丁学名:黄芩属 baicalensis Georgi),唇形科(Lamiaceae)黄芩属(Scute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香水水草、黄筋子。在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广阔,大兴安岭余脉向西南连接燕山北部山地为中国黄芩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黄芩的主产区。黄芩多生于海拔60~1300米的阳光充足且干燥的地方,如向阳草坡地、休荒地、山顶、山坡、林缘及路旁等。喜温和气候和光照,耐旱耐寒;适应性很强,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苛,但喜中性或偏碱性、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壤。

黄芩根状茎肥厚,肉质,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钝四棱形,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叶柄短,被微柔毛。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常于茎顶聚成复总状花序;苞片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花萼外面密被微柔毛,内面无毛。花冠紫、紫红至蓝色,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

黄芩根、果实都可入药。黄芩根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黄芩果实,具有止痢的功效,主治痢下脓血。在中国北方各省及云南省部分地区,民间采摘黄芩地上部分代茶饮用,具有多种保健作用。黄芩茎叶及其提取物还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禽畜的多种免疫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质。

历史

名称考证

在中国,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为中药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芩一名腐肠。”黄芩有多个别称,《吴普本草》云“黄芩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经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了黄芩的另外2个别称:条芩和枯芩。对于黄芩的老根和新根也有不同的叫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对于其有详细记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自宋以后,黄芩的别称逐渐减少,记载趋于统一,基本以黄芩为正名。

产地考证

中国古籍中,《神农本草经》最初记载黄芩产地仅为“生川谷”,无具体地名。《名医别录》首次出现了黄芩的具体产地“生秭归县宛朐县”,即湖北归县和菏泽市。唐宋时期产区进一步扩大,宋代《本草图经》将黄芩的原产地扩充至川蜀地区:“黄芩,生屈原故里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省近郡皆有之。”根据历代本草书籍记载可知,在中国,黄芩的产区从古到今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且不同的历史时期黄芩的道地产区也不同。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15~120厘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3~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于茎顶聚成复总状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枚,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

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于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大兴安岭余脉向西南连接燕山北部山地为中国黄芩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黄芩的主产区。尤其以坝上高原(现泛指张家口市以北100公里处到承德市以北100公里处)和燕山北部出产的黄芩最为著名。

生境

黄芩多生于海拔60~1300米的阳光充足且干燥的地方,如向阳草坡地、休荒地、山顶、山坡、林缘及路旁等。喜温和气候和光照,耐旱耐寒,地下的部分可以耐-30℃以上的低温;适应性很强,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苛,但喜中性或偏碱性、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壤。黄芩需要在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地面土壤中积水过多会导致其生长不良,严重者会导致其根部腐烂而死亡。

繁殖

黄芩花期7-8月,果期8-9月,通过异交结实,自交不亲和。通过紧缩的花序和鲜艳的花色吸引昆虫,在花朵开放后,花药很快开裂,花粉暴露,昆虫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通过体表丰富的毛丛粘附花粉起到传播作用。

传粉媒介主要是蜂类,特别是蜜蜂总科的昆虫,其中主要有沙漠条蜂、红光雄蜂、花条蜂、富丽熊蜂、黄胸木蜂、缘条蜂等。传粉昆虫中数量较多的是沙漠条蜂,其口器较长,容易直达蜜腺花盘吸食到花蜜。

栽培

选地整地

选择温暖,阳光充足,疏松肥沃,便于灌溉和排水的田地,并做成一个长10米左右的平。在做好的畦内,均匀撒上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磷酸氢二铵,然后与畦内的土壤进行充分拌匀,捡土块、石块,砸碎,搂平畦面之后待播。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种子在播前进行处理,将种子用温水或在室温下浸泡,取出种子晾干,待种子裂口出芽时即可播种。

春季播种在4~5月,秋季播种在9~10月或7~8月的雨季,播种方法有条播、散播和点播三种。在播种期间,可以将的细沙与种子混合,然后播种,这有利于播种的均匀性。播种后要定期浇水,保持表层土壤湿润,并去除出苗后过密的弱苗。如果土壤干燥,可在雨季种植,或者用塑料膜或草覆盖以保,出苗后可以将其除去。

分根繁殖

收获时选择优质的植株,将根状茎留作繁殖材料。如果在冬季收获,则将根茎埋在阴凉的室内,并在次年春天分根栽种;如果是在春季收获的,则随挖随栽,将根茎分成若干块,每块上有数个芽,将其种于大田。

扦插繁殖

最适宜的插期为5~6月,剪取茎枝上端半木质化的幼嫩部分,再把下面2节的叶去掉。插床最好使用砂土,疏松的砂壤土也较适宜。一般应随剪随插,插后第一时间浇水,同时搭棚遮荫,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宜太湿,否则插条会变黑腐烂。

水肥管理

黄芩生长第1年不需追肥,第2年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生长情况进行适当追肥。追肥在每年的6~7月进行,在行间开沟,选用硫酸钾过磷酸钙,以促进植株和根部的生长。黄芩的管理还需要注意排水,当地里积水时,容易造成根部腐烂,因此在多雨的季节,要及时排除地里的积水。

病虫害防治

黄芩常见的病害有枯叶病和根腐病,枯叶病的防治方法是在冬季清除病残体,对其进行集中烧毁,这样可以彻底消灭越冬的菌源;发病的初期可以喷洒波尔多液防治。对于根腐病,在发现病株的时候需要立刻拔掉,并且在其生长的位置撒上生石灰,防止传染。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喷洒退菌特或者波尔多液防治。虫害主要为黄芩舞蛾,通过处理枯枝落叶等残株及喷施康宽喷雾防治。

采收

人工栽培的黄芩以3年生的为宜。采收一般在深秋,随着地理纬度向南移动,黄芩的采收时期相应推迟。茎叶枯萎后开挖,应当深挖,以防止黄芩根折断。采挖后,要去掉残茎,晒至半干时放入萝筐内撞掉老皮,使根呈黄色,然后再摊开晾晒至全干;但不能过度曝晒,也不可水洗或被雨淋,否则会造成质量和等级下降。

用途

医学药用

根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记载,黄芩根、果实都可作为中药材使用。黄芩根味苦,性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旺头痛,目赤脚痛,湿热黄,泻痢,热淋,吐,崩漏,胎热不安,肿疗疮。黄芩子,即黄芩果实,具有止痢的功效,主治痢下脓血。

食用营养

在中国北方各省及云南省部分地区,民间采摘黄芩、并头黄芩黄芩属 scordifolia)、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等植物地上部分代茶饮用,具有多种保健作用,民间称为黄芩茶、黄金茶。黄芩茎叶泡出的茶色泽金黄,口感清香,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促消化等作用。在北京、河北省山西省等黄芩野生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黄芩茶目前还在被人们饮用。

其他用途

黄芩茎叶及其提取物还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可以显著提高雏鸡仔猪的多种免疫功能,防治奶牛隐性乳腺炎,显著促进肉鸡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鸡胸肌的肉质。

文化

在中国,黄芩茶的应用已有千年的历史。其在中国北方出现和大规模推广与历史上的两次“茶禁”息息相关,在黄岑产区当地没有茶叶可供饮用时,人们很有可能采摘黄芩地上部分泡茶饮用,并在黄芩产区广为流传。

以前黄芩茶多为自采自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回归自然以及保健的需求,黄芩茶已逐渐走出寻常百姓家,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贸易领域,被更多的人认识和饮用。近年来,在北京、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等地建立了大面积的种植基地,综合开发黄芩资源,形成了专业化的经营公司,正在形成黄芩茶特有的茶文化。

相关研究

黄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类、黄酮黄酮苷类及芳香油等。主要的活性成分有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等。

药理学研究

何晓山等通过Bliss法测定滇黄芩总黄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对乌头碱诱发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发现滇黄芩总黄酮提取物对小鼠毒性小,但有明显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钱云英等通过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株,并加入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形成对照探究汉黄芩素对宫颈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发现汉黄芩素可抑制宫颈癌细胞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毒理学研究

张崴等应用胚胎干细胞实验模型体系评价黄芩的胚胎毒性,研究发现黄芩苷对胚胎干细胞分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弱胚胎毒性。张元元等通过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发现一定剂量的黄芩苷矽肺大鼠有明显的肝肾毒性作用。

参考资料

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植物智.2023-05-31

黄芩.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31

黄芩.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