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墓
谭嗣同墓:在群山怀抱之中,半球形冢由麻密的卵石排列成庄严肃穆的图案,周护石构围栏,上树湘白玉碑:“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两旁立石虎、石马,墓前华表镌联,墓地四望,前有小溪田野,后依翠岭,使人更觉其浩气永存。谭嗣同(1865~1898年),浏阳人,维新变法发起人之一,被慈禧杀害。
历史沿革
【谭嗣同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县城南约8公里处牛石乡小水村石山下(现改为嗣同村)。1904年6月,自县城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小圆扁卵石铺盖冢顶,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圆围。前有拜台,两侧护围,成八字状。后立墓碑三通,祁阳市石质,主碑刻楷书碑文:"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高2米,宽0.7米。墓地前方有石马、
石虎各一,华表一对,镌刻联语:"亘古不灭,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1958年兴修水利,华表及石围板全部被撬走。1983年9月,墓地复原并整修,拜台的下方增筑护坡,并修85级水泥砖石踏步的山径,方便上山凭吊。
进村前,要在一条旧的路口左转。沿较旧的路走到老小水区的另一端,可看见石阶,但不是很显眼。
从长沙汽车东站,坐去浏阳的车,在浏阳汽车东站附近乘1路汽车,到浏阳汽车南站转15路,到牛石镇的嗣同村下车。找到进村的路口,步行或请路口小店掌柜用摩托车带至墓地。
文化活动
相关人物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颗明星,是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知。在戍戌变法失败后,遭清政府杀害。谭嗣同的死,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言论,对谭嗣同的献身精神表示莫大的崇敬。二十世纪初活跃于政治舞台的热血青年,都视谭嗣同为楷模,其影响可谓深远。近一个世纪来,谭嗣同的墓、祠前,凭吊、瞻仰者不绝,成为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基地,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传后世。
报国情怀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湖南浏阳人。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观察风土人情,广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之感。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痛感国家、民族危亡日甚,“非守文因旧所能拘回者”,于是决然抛弃旧学,仿照欧美变法图强,以从新学。对于谭嗣同思想上的巨变,其父谭继深为忧虑,他曾数次欲为儿子在官场谋取一官半职。1896年,在谭继洵积极活动后,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南京,等待委任。谭嗣同难违父命,怀着一腔悲愤赴南京。
呼吁变法
不久结识清末著名居士杨仁山,潜心学佛,从佛教大乘学说中汲取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此同时,写出了著名的《仁学》一书,梁启超称之“其学又一变”。这时谭嗣同所进行的已是“别开一种冲决罗网之学”了,成为当时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嗣后,奔波于大江南北,为维新变法呼号,深得康有为、梁启超器重。1898年秋,应诏入京任四品卿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弟等参与新政,号称“军机四卿”。不久,变法失败,康有为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梁启超逃往日本。
流血牺牲
谭嗣同却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态度,留在京城,欲与大刀王五营救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未遂,遂将随身佩带的“凤矩”宝剑赠给王五,望其继承未竟事业:“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流血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神采飞扬”(见《近代湘贤手札》台湾文海出版社),意态从容。留有气壮河山的《狱中题壁》诗一首传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诗后来传到日本,曾被谱曲“为乐歌,海宇传诵”。同年9月28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康广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同遭杀害,史称“戍戌六君子事件。”谭嗣同就义时,神态自若,高声吟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年33岁。
建筑特色
在群山怀抱之中,半球形茔冢由麻密的卵石排列成庄严肃穆的图案,周护石构围栏,上树湘白玉碑:“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两旁立石虎、石马,墓前华表镌联,墓地四望,前有小溪田野,后依翠岭,使人更觉其浩气永存。交通从浏阳汽车站向北步行15分钟,在湘东大厦的对面。乘坐12路车也可以到。
价值意义
影响
谭嗣同遇难的消息迅速传扬开来,他生前的同乡好友唐才常闻讯后,失声痛哭,立即由汉口赴上海市,欲北上京城收尸。而谭嗣同遗体已被京城浏阳会馆的老长班刘风池及罗升、胡理臣冒险从刑场上抢出,用多年的积蓄购棺殡殓,于10月中旬南下湖南省。唐才常遂作一挽联致哀:“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树三杰,剑气摩空。”72个字,字字泪恨交加。同年十一月一日,谭嗣同的灵柩运抵湖南,安葬于风景秀丽的浏阳县牛石乡翟水村的石山下。谭嗣同的妻子、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李闰,终日以泪洗面,愤不欲生。当年积极为儿子奔波于官场的谭继洵,这时,也十分冷静地劝李闰,说谭嗣同:“将来的名望在我之上。”(见《记祖父谭嗣同二三事》,《百科知识》1980年第2期)远在日本的康有为闻讯后,为之扼腕,专作《六哀诗》以示怀念,其中写道:“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长虹亘白日,紫澜卷苍溟。”一大批谭嗣同的旧友及进步人士纷纷作诗文志哀,影响极大。谭嗣同殉难一周年之际,欧矩甲在《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中说:“维新六君子流血,乃为吾国民建国之思想也。凡国之将强也,必先有仁人君子,为国家牺牲者焉。犹严冬大雪,万物皆白,而后春阳温之,草木勾萌发达也。”
辛亥革命胜利后,人们对谭嗣同更加怀念和敬仰。1914年,在他的故乡浏阳县城西门外新建了“谭烈士专祠”,当年的密友、时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亲笔题写了“为民先觉”四个大字。康有为派人送来挽联多幅,其中一幅写道: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谭嗣同的墓,也得到重新修缮和扩大。墓前碑面上书“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碑的两侧,立有华表一对,碑文系谭嗣同的同乡宋渐元原刻于青石的一副楹联:亘古不灭,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此楹联已移刻于华表。墓前两旁分立石虎、石马等石像生,墓地广置松柏,苍翠挺拔。
盗墓未遂
2008年3月15日晚,位于(湖南)浏阳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谭嗣同墓被盗未遂。犯罪嫌疑人在谭嗣同墓的拜台处挖掘了一个70*80厘米宽、90厘米深的盗洞,由于该墓结构精密,并且离周围农居较近,掘墓人盗掘未遂。
案发后,浏阳市文物、公安部门立即赶赴现场,成立专案组调查此案。目前,浏阳市公安局已组织精干力量对此案进行侦查,市文物部门也正在对谭嗣同墓进行紧急抢修、恢复原貌,并加强了对该墓的保护工作。
谭嗣同墓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市城南约8公里处嗣同村石山下,该墓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1904年6月,谭嗣同棺木自县城迁葬于此。
保护措施
近一个世纪来,谭嗣同的墓、祠虽屡经兵火、风雨的毁蚀,特别是十年浩劫的破坏,几近荒芜。但谭嗣同为祖国免受外国凌辱而献身的业绩,是永载史册的。本世纪80年代后,当地政府及群众及时修复了谭嗣同墓、祠,并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后人瞻仰、凭吊。如今的墓地,庄严肃穆,每年清明节前后,前来祭扫先烈墓的群众络绎不绝。一切追求真理、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将在这里回顾谭嗣同的精神,是能从不同角度汲取到珍贵营养的。谭嗣同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