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社会物理学

社会物理学

社会物理学派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应用自然科学(以物理学为核心)的思路、概念、原理和方法,经过有效拓展、合理融汇和理性修正,用来揭示、模拟、移植、解释和寻求社会行为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充分交叉性学科。

基本认知框架

社会物理学派对于现实问题的探索,通常遵从一定的模式思考,并具较严格的逻辑推演,在寻求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如下的基本认知框架:(1)承认无论自然系统还是人文系统,无一例外地随处(空间)随时(时间)都呈现出“差异”的绝对性;(2)只要存在各种“差异”或“差异集合”,必然产生广义的“梯度”;(3)只要存在广义的“梯度”,必然产生广义的“力”;(4)只要存在广义的“力”,必然产生广义的“流”;(5)社会物理学着重探索广义“流”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向、行进速率、表现强度、相互关系、响应程度、反馈特征及其敏感性、稳定性,从而刻划“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时空行为和运行轨迹,寻求其内在机制和调控要点,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的支持下,有效地服务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与管理。

物理学与社会学

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有把人比作机器,以致进一步推论人类社会生活服从自然科学规律的论述。法国亨利·德·圣西门曾试图创建一门“社会生理学”来研究政治和社会现实。奥古斯特·孔德承继了这一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为的社会秩序通常可以看作“自然秩序”的简单延伸;探讨人类社会生活规律的科学应是探讨自然规律的科学的直接延续。他在《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中,把实证哲学分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 5门基础科学;社会物理学按照当时物理学的划分,包括研究人类社会秩序的社会静力学和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动力学两部分。1835年,比利时统计学家L.A.凯特莱在《论人及其特性的发展:社会物理学》一书中,将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中的统计学与数学中的概率论相结合,形成一门新的统计学,称之为“社会统计学”。奥古斯特·孔德认为凯特莱盗用了他使用的术语,遂于1836年把科学分类中的第五种科学“社会物理学”改名为“社会学”,并于《实证哲学教程》   第 4卷(1839)中正式使用“社会学”一词,涵义与他最初使用的“社会物理学”一致。他在注释中写道:“从今以后,我想大胆使用这一术语(社会学)。它正与我自己使用的‘社会物理学’词意一样,能用一个单名来指明自然哲学中的‘必要’部分,这就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的实证研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