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

伊西多尔·奥古斯特·玛丽·弗朗索瓦·泽维尔·孔德(法语:Isidore Auguste Marie François Xavier Comte,简称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是最早使用“社会学”这一名词的人,也是实证主义思潮的开创者,其最重要的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

孔德生于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城,早年就读于蒙彼利埃公立中学和巴黎理工学院,但由于与学校当局产生冲突,最终被迫退学。此后,他成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亨利·德·圣西门的秘书,并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后因观点分歧,这对师生最终决裂。1830年,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随后其他各卷(共六卷)陆续出版。他曾多次谋求教授职位,但都未能如愿。孔德晚年的思想发生了从哲学到宗教的转向。1849年,他正式创立了“人道宗教”,自任大主教。1851年至1854年间,孔德出版了四卷本的《实证政治体系》,这部多卷本著作标志着孔德完成了从早期的折衷主义、调和主义体系向地道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体系的转变。孔德于1857年9月5日因癌症逝世。

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哲学”并不追求揭示事物的“本质”或隐秘原因,而是通过研究经验事实或经验现象,以获得实在的、有用的知识。他的主要著作《论实证精神》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社会和自然现象,书中,孔德提出了“三阶段规律”,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以此为基础,孔德建立了他的有关社会的科学,即社会学,并将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研究社会事实与存在,后者研究社会的演化与进步。孔德还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分类法,社会学被他视为最高级的科学。

孔德所创立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学领域,孔德则有“社会学之父”之称。他把社会学概括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并在他所处的历时条件下,规定了社会学的地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他的观点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发展,特别是斯宾塞和帕森斯的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物生平

青年时代

1798年1月19日,奥古斯特·孔德出生于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他的父亲路易·奥古斯特·孔德是一名笃信天主教的税务官,母亲菲力希特·罗扎妮·波维尔则是一名犹太教,孔德是这对夫妻的长子。孔德九岁时进入蒙彼利埃公立中学读书,一直成绩优异,并于1814年考入巴黎理工学院。在校期间,孔德十分留意法国的政治局势,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混乱与社会动荡非常不满,不断地试图反抗官方权威。1816年4月,孔德等学生与学校当局爆发冲突,包括孔德在内的十五名学生被勒令退学,学校被关闭进行重组。回到蒙彼利埃后,孔德在蒙彼利埃医科大学旁听,学习生物学知识。同年秋季,孔德最终决定返回巴黎,并在那里任数学家庭教师,以此挣得微薄的薪水糊口度日。

早期思想发展

1817年8月,孔德接替奥古斯丁·蒂埃里,成为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亨利·德·圣西门的秘书。孔德由此开始涉足政坛,并发表了大量文章,这使他备受公众关注。他先后帮圣西门编辑杂志《政治家》《组织者》,并整理出版了《产业》的第三卷和第四卷第一册等。担任圣西门的秘书期间,他钻研政治学社会科学,其哲学思想初见雏形。他写了《意见与欲望的一般区别》和《近代与往昔概貌略评》两篇论文,其中也可以看出与圣西门思想的一些相似之处。

1822年,孔德写了一本小册子,题为《社会再组织之必要的科学作业之方案》。他要求用自己的名字刊登在亨利·德·圣西门的《产业家问答》第三册上,因观点分歧,圣西门不同意,只答应他先单行印刷一百本,分赠好友,两年后再正式出版。亨利·德·圣西门还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声明孔德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与主张,同自己的思想并不一致,作者的观点是不成熟的。孔德因此心存芥蒂,在该书于1822年初次发表时,他删去了标题中的“科学”二字,并将原署名“圣西门的学生孔德”改为“理工科学校毕业生孔德”,以示对圣西门的不满。此书成为圣西门与孔德决裂的标志。这场决裂实际上根源于亨利·德·圣西门于孔德二人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社会形势看法与重建社会的指导思想不同。

建立实证哲学

与圣西门决裂后,孔德继续担任数学家庭教师来维持自己的生活。1825年2月,他与卡罗利娜·玛桑(Caroline Massin)结婚。1826年4月2日,孔德在自己的住处开始了“实证哲学讲座”的第一讲,其听众包括数学家波恩索(Poinsot)和伏利埃(Fourier)、生物学家普朗维尔(Blanville)等当时著名的科学家。但同年4月12日,由于孔德精神病发作,讲座被迫中止,他本人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同年12月2日,孔德出院,回到自己的寓所休养,但他的病并未被完全治愈。1827年4月,他在从塞纳河畔的“艺术桥”投河自杀,被路过的士兵救起。

自杀未遂后,孔德回到故乡疗养,并于1927年秋天回到巴黎,通过给杂志撰写文章获取稿费,继续筹备他的哲学讲座。1829年1月4日,“实证哲学讲座”重新开讲,每周两次。1830年冬天讲座结束后,孔德将讲稿整理成文字并出版,这就是《实证哲学教程》(Cours de 哲学 Positive)第一卷的由来。《实证哲学教程》是孔德的最主要著作,也是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里程碑性的著作。

法国七月革命”后,孔德深感只有内在精神的改革才能重新整顿法国社会、彻底废除独裁专制。而争权夺利的各党派之中,只有无直接功利目的的工人阶级,才能够真正接受并理解科学的实证精神。于是,1830年,孔德组织了“理工科协会”(Association Polytechnique)并担任副会长一职长达四年,致力于对工人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以提高其科学的实证精神。他开办自由参加的科学讲座,并亲自讲解通俗天文学。

由于孔德的“实证哲学讲座”引起了一定反响,在英国也得到了知音,孔德的生活境遇随之得到改善。1835年、1838年、1839年、1841年和1842年,他的《实证哲学教程》依次出版,共六卷。期间,孔德多次试图谋求教授职位,均未果。1842年6月,孔德与玛桑分道扬。此后,孔德的生活每况愈下,他在拉维尔研究所的职务、复习教师的职务分别于1848年、1852年被免去,经济上陷入窘困境地境地。此后孔德不得不常依赖旧友和学生的救济。

晚年思想转向

1844年10月,孔德结识了克洛蒂尔德·德·瓦沃(Clothilde de Vaux)夫人,并很快就爱上了这位比他小17岁的年轻女性。1846年克洛蒂尔德因病去世,孔德陷入悲伤,将他们之间的爱情升华到十分崇高的地位,他心中对人类之爱的崇拜与追求也被这段关系所激起。孔德感到,要想重新组织社会、安定社会秩序,需要开展克己让人的“道德复兴运动”,其核心是增长人们内心的爱的感情,发挥“爱他主义”,克服自私之心,才可消除无谓的政治斗争,同心协力建成“实证社会”。而克洛蒂尔德的死更加深了他的信念。于是,他把“实证”的概念加进了“感情的”要素;把“秩序与进步”的口号,改为“以爱为原理,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的口号。这就是孔德1848年7月所发表的重要著作《实证主义概论》的主题。这本书标志着孔德由前期强调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转变成后期的道德的实证主义,也是他一改反对亨利·德·圣西门的“新基督教神秘主义态度,转向建立神秘主义的“人道宗教”的标志。1849年,他正式创立了“人道教”,自任大主教,并开始在工人与学生中大力进行宣传教义的讲演。

1851年至1854年间,孔德出版了四卷本的《实证政治体系》,强调以爱与同情心为核心的感情支配一切,倡导唯感情主义,致力于建立没有神但又把“人类”神化的宗教。这部多卷本著作标志着孔德完成了从早期的折衷主义、调和主义体系向地道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体系的转变。当时,孔德被解除了在综合理工学院的所有职务,只能依靠各方补贴生活。 1855年,孔德出版了《指控保守主义者》,在书中,曾是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的孔德,转过来把共和派看成是保守主义者,要求实证主义者和宗教联合起来,对共和主义者进行斗争,书中还进一步宣扬人类教。同时,孔德还书写了最后一部四卷本的著作,即《主观的综合》。此书是于他死后的1858年至1861年出齐的。该书中心内容是提倡唯感情主义。孔德的晚年是在狂热的宗教感情与宗教活动之中度过的。

1857年9月5日,孔德因癌症去世,后被安葬在巴黎东郊的拉谢斯神父墓园。

主要思想

实证主义哲学

为了改变当时法国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思想的无政府主义,孔德试图通过发展一种社会科学来改革社会和哲学,这就是“实证主义”或“实证哲学”,用来反对在他看来是消极的和具有破坏性的启蒙哲学。孔德在1830年至1842年间出版的六卷本著作《实证哲学课程》中首次描述了实证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该书的前三卷主要研究了当时已经存在的五种基础科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而后三卷则强调社会科学的必然到来。

实证主义试图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持久的关系,把科学规律仅仅确立为一种描述变化现象的持存关系的规律,并对事实加以研究。它并不追求揭示事物的“本质”或隐秘原因。孔德表示,“实证”一词有六点含义: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他之所以强调“现实的”、“精确的”两点是实证精神的要素,是因为他主张人们的一切知识必须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得,要从实际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出发,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想,反对超越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去进行模棱两可、暧昧不定的争论,这体现了他的求实精神。而“有用的”、“确实的”、“积极的”三点是来自孔德不尚清谈而注重实际的主张。他一再强调知识应该为人所用,他的哲学具有服务于重新组织社会、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用精神。孔德把“相对的”作为他的“实证”概念的第六个要素,是因为人们对现象的研究受到人的内在状况和外在状况的限制,总是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这充分体现了孔德哲学的现象主义、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的性质。实证主义知识不是纯粹的否定或批判。这种探索和调查精神使得从科学中引出知识的这一设想也可以被运用在社会领域。一方面,它能够运用一种有效的工具来处理物理实在,另一方面,它也涉及到社会学家所关心的社会科学

三阶段规律

孔德认为,观念史表明人类的历史进程经过了智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代表了发现真理的一种不同方式。不仅人类经历了这一过程,而且群体、社会、科学、个体甚至心灵都经历同样的三个阶段。

科学的分类

孔德为自己设定了构建实证主义哲学的任务,实证哲学将搜集并排列得自各门具体科学的普遍规律,向人类提供其中的共同方法,并证明它们是如何彼此结合起来的,也就是说,为人类提供一套科学的分类。这样一种综合对于教育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是克服专业化弊端的手段。孔德按照进入实证阶段的次序来编排科学:数学(算术、几何和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来他又加上了伦理学作为所有科学的顶点)。这种分类也表现出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数学包含着最简单、最抽象且最普遍的命题,所以居于首位并成为一切学科的基础,而社会学最为复杂,它以前面的各门科学为其前提。其原因在于,规律越是简单、越是普遍,则其应用范围就越发广泛。几何学的真理适用于一切具有延展性质的现象。力学的真理则适用于一切处于运动中的对象,尽管这个上升序列中的每门科学都以前面的学科为其前提,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它所处理的现象也是从更为简单的现象中派生出来的,比如,认为生命现象来自于运动现象。那将会是唯物主义,而孔德拒绝唯物主义:我们不能用机械和化学方法解释有机现象。在这六个科学领域中,每个领域都拥有一项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新元素。这种说法也适应于一门科学内部的现象:热与电不同,动物与植物不同,不同的有机物种则互不相同。

社会学

社会学作为科学体系中最复杂的学科之一,倚赖生理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哲学等其他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学不可脱离社会科学和历史哲学的研究,尤其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和经济学,因为它们与社会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起源并非自私,而是合群冲动。尽管人类有自私的冲动,但也有智力支撑的更高尚的冲动和利他主义情感。家庭是社会单位,也是融入更大社会生活的准备。进步在于理性的发展和更高尚的冲动。社会经历了与智力阶段相对应的三个演化阶段:军国主义、革命和实证时期。军国主义的特点是秩序、纪律和强制:组织是进步的首要条件。而后是革命阶段,是政治权利的时期,是一个否定的过渡时期。实证时期是产业主义时代,重点在于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个专家的时代,一方面,他们的职能在于指导科学研究、督导公众教育和启蒙民众思想;另一方面又要调节社会生产。孔德反对大众代表制,认为这会让专家受制于愚昧之人。公共舆论被视为行政腐败最好的解药。孔德相信,通过转变思想和风俗,人们能够最终走向实证主义国度。

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是孔德的社会学理论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孔德认为,这一区分不是两类事实的区分,而是理论两个方面的区分。社会静力学研究的是孔德称之为“社会协调”的问题,如语言、宗教、分工等。社会静力学既包括对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结构的剖析,又包括对其中影响“协调”的因素的分析。孔德提出,事实不能被孤立地理解,必须将它们置于更大的背景之中,在掌握整体的基础上理解部分的功能。在这一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他将社会看作与生物有机体类似的存在,社会由家庭、教会、国家等部分组成,以意识的形式而不是具体的个人而存在。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建立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的。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存在的规律,不支持革命性的变化,而承认社会中存在一种进步力量,即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原本只是用来说明人类社会先后经过的几个阶段。但以整体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和人类理性的发展是由一定的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动力学相应的也要追踪社会进步的轨迹,综观人类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的必要阶段。社会动力学是对人类进步和进化的研究。它从属于社会静力学,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孔德的社会动力学论述了决定社会发展速度的要素和社会发展本身的动力要素。厌倦、人的平均寿命的影响、人口的自然增加、民族风俗、人种等因素是孔德所列出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因素。他还认为,使社会发生进化的要素虽然多元,但其中最主要的、起原动力作用的是“理性的进化”,因为理性最初是被食欲、情欲和感情所唤起的,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增强与扩大了理性的作用,进而使它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理性的进化阶段,对应着社会发展的相应阶段,因此,考察社会发展,必须考察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固有规律。

规范学说

孔德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曾简略地叙述过他的规范学说,随后又在后来的著作中发展了这一理论,其核心是给未来完美的实证社会描绘一幅复杂的蓝图,指导这个社会的是新的实证宗教的牧师的精神力量和金融界、工业界的领导者。这些科学的社会学家兼牧师象神学时代的天主教牧师一样,是共同体在道德方面的引路人的监察官,他们用自己的广博知识提醒人们注意责任和义务;他们是教育的指导者和每一社会成员能力的最高评判者。在未来的实证社会统治中,人类宗教的科学家兼牧师,由于他们具备了对善和恶的实证知识,就会严格地使人们履行其集体义务,并会帮助压制任何破坏性思想。

亨利·德·圣西门曾经说过,将来人对人的统治会被对物的管理所取代。孔德则认为,这里被管理的“物”实际上就是个体的人。人的关系将被“物化”。正如11世纪的希尔德布兰德大主教曾一度将他的精神权力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以大主教未能具备的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类高级牧师将会实行和谐、正义、正直、公道的统治。按照孔德爱用的说法,新的实证主义制度将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古往今来人类的利已主义倾向将被利他主义和“为别人而生”的指导思想所取代。个人将充满对同伴的爱,将尊崇实证主义的灵魂工程师,这些灵魂工程师的智慧体现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科学知识,体现了走向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由规律所决定的道路。

人道教

孔德所创立的人道教就是关于人类之爱的宗教。这一宗教不崇拜雅威,而是倡导用对人类的爱代替对上帝的爱。人道教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爱和情感力量,二是强调科学。孔德认为当代的宗教应受到实证主义的启迪,不再相信神的启示、教会的教理或神灵。但与此同时,宗教也应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要。人道教能够满足人类对友爱和团结的企求。

孔德的宗教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在孔德看来,人是由良智和智力组成的,其中,良智可以分成感情和活动,而感情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他型的,一种是利己型的。宗教有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联系,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信仰追求,平衡人们的利己之心与利他之心,使之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所以孔德认为,在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亦即实证社会里,仍然要依靠宗教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但在实证阶段,科学和理性也早已超出了神学思维阶段,传统宗教已经很难让具有实证精神的人所接受,于是,孔德认为,时代需要一种全新的宗教,他认为这就是“人道教”。晚年的孔德更着重强调生活的情感和实践方面,其伦理理想显得更为突兀。实在的科学和客观方法依附于主观和情感的秩序,这就是孔德1849年以后的著作所得出的结论。先前,智力被强调为改造社会的关键因素;而今,理性和科学摆正了它们同情感和实践的关系。伦理学成为最高的第七级科学,其他所有科学都是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并以它为目标。伦理学被孔德视为最后的、神圣的科学,它的功能是专门用来建立新的精神秩序、保证个人同实证的实在整合和促进人类的崇拜。

主要著作

著作年表

主要著作简介

《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是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844年。在该书中,孔德简明扼要地重述了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的“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孔德在书中解释,就“实证”一词的词义而言,它包含四层意思,一是与虚幻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的有用,三是与犹疑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的精确。所谓实证精神,就是按照实证词义的要求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审慎缜密的考察,以实证的、真实的事实作为依据,找出其发展规律;所谓实证哲学,就是把实证精神推广到哲学研究上去。然而,孔德认为,尽管实证主义精神有着许多优点,但在现存政治制度的统治下,由于神学的余威,它仍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推广。为此,他在书中提出要求在学校开设实证主义课程、举办实证主义讲习班,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工人群众进行实证主义教育,以便为精神重建准备物质基础,并为人们的精神解放创造条件。

相关人物

密尔

1842年之前,孔德曾与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有密切的书信往来,后者对孔德的哲学思想印象深刻。他们的通信后来被整理成一本书信集并于1899年出版,题为《密尔致孔德的未发表的信》。密尔承认,他自己的《逻辑体系》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都归功于孔德,并且在该著作中涉及道德科学逻辑的部分中,逻辑方法概念的根本改进源自实证哲学。当孔德陷入极度贫困之时,密尔煞费苦心地想弥补孔德的收入损失,为他募捐到六千法郎。约翰·密尔曾向孔德建议他应该为英文期刊撰写文章,并表示自己愿意为他将文字翻译为法文。孔德也对密尔颇为器重,称密尔是自己的“优秀的朋友”。

约翰·密尔与孔德在观点上也存在分歧。密尔毫不犹豫地对孔德的生物学概念以及他将心理学排除在科学之外的做法表示反对。 他们的分歧围绕“女性问题”(即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进一步具体化。1846年后,密尔很快与孔德疏远了。但在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孔德和实证主义》等哲学著作中,仍能看到孔德带给他的影响,以及他对孔德观点的修正。

斯宾塞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50年起开始接触孔德的著作,并于两年后开始研究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1858年起,他着手以孔德的体系为理论攻击对象,构思他自己的“综合哲学”体系。斯宾塞与孔德在观点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分歧。

斯宾塞和孔德都致力于建立一种科学的社会学体系,试图通过观察、实证和理论推导来解释社会现象。孔德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学应当像自然科学一样去研究社会现象,以此来达到社会进步和改革的目的。而斯宾塞也强调科学方法的运用,以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认为社会是一个逐渐进化的有机体。

其次,孔德和斯宾塞都对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孔德提出了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理论,即神秘时代、中世纪时代和科学时代,他认为社会发展是朝着理性和科学的方向前进的。而斯宾塞则将生物进化的概念应用到社会领域,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是逐渐进化和适应环境的。

虽然斯宾塞在诸多观点上都受到孔德的影响,但他和孔德的分歧也是十分鲜明的。在他的著作《科学的起源》中,他对孔德的科学观展开了猛烈抨击。他历数了孔德在把各门科学进行分类时所产生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指出孔德在论述各门科学的关系时过于强调关系的单向性,并从根本上反对孔德关于科学的分类。

影响

孔德的哲学、社会学观点是具有鲜明的演变过程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社会作用亦有不同。在1848年以前,他的人性论以及以社会调和为宗旨的政治理论,对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动荡过程中的法国社会来说,具有反对封建复辟、安定社会秩序、维护与巩固新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作用。孔德的实证主义作为跨越近代和现代历史时期的西方哲学形态之一,保留了部分早期资产阶级哲学自发的唯物主义因素,而发展到穆勒和斯宾塞时,已成为了一个现代主观唯心主义的学派。新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形态,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同样继承了孔德强调以观察经验为基础、重视科学陈述的精确性等观点。

孔德不仅是实证哲学的创始人也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因此由孔德开创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传统,对后世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用社会学取代了社会物理学的提法,其主要目的是将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引入对社会的研究当中。孔德认为对社会的研究也可以像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那样实现定量分析,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其同时代的很多社会学家都认为引入实证主义已经成为学科成熟的标志。在理论构建上,孔德对社会的系统性特征——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结——的强调,也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学理论,尤其是斯宾塞和帕森斯的著作。斯宾塞吸收了孔德社会学的生物主义立场,同样采取生物学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社会,认为社会是与生物体一样的有机体,并运用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他还借鉴了孔德的社会静力学观点,从静力学角度研究社会的要素和结构。

人物评价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是现代哲学的伟大著述之一。它给从数学一直到社会学的各门科学之间规定了一个整体序列,这个纯粹而又非凡的思想……具有一种决定性的真理的力量。人们对孔德的社会学著作可能在若干问题上提出异议。尽管如此,他的纲领给社会学铺设了轨道,而且修补之后仍然是有益的。”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我们认为孔德先生与这两位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一样伟大。 如果我们谈论我们的整个思想,我们应该称他优于他们:不是本质上,而是通过在一个不太容忍明显的荒谬的时代发挥平等的智力力量,而他所致力于的那些人,如果不是本身更伟大的话 ,至少显得更荒谬。”

英国生物学家阿道司·赫胥黎:“孔德是没有基督的天主教(教徒)。”

卡尔·马克思:“我现在顺便研究孔德,因为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对他大肆渲染。使他们受迷惑的是他的著作简直像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但是这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比起来却非常可怜(虽然孔德作为专业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要比黑格尔强,也就是说在细节上比他强,但是整个说来,黑格尔甚至在这方 面也比他不知道伟大多少倍) 。”

恩格斯:“孔德的全部天才思想都是从亨利·德·圣西门那里接受过来的,但是他在按照他个人的观点分类整理时把这些思想糟蹋了:他剥去这些思想特有的神秘主义外衣,同时也就把它们降到更低的水平,尽自己的力量按庸人的方式把它们加以改作。”

参考资料

奥古斯特·孔德 Auguste Comte.豆瓣读书.2023-12-28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plato.stanford.edu.2024-03-20

论实证精神.豆瓣读书.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