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宝殿

三宝殿

三宝殿,指佛教中与佛、法、僧三宝有关的建筑,即大雄宝殿、藏经楼、禅房,是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大众的信仰,人们通过信仰佛教来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按佛门规矩,进入佛殿者,或礼拜,或诵经,或供养,或求保佑,态度上都必须恭敬,不能随意闲逛或闲聊。所以,如果没有什么事,一般人不会轻易进去。渐渐地“三宝殿”演变成为人们找人托关系,请客送礼的一种比喻用法,和其字面所特指的佛教、佛经或大雄宝殿之类的意思,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与“三宝殿”相关的俗语,如“进了三宝殿都是烧香人”,以此比喻来的人都是有所求。“无事不登三宝殿”多用来比喻平时或无事时不联系来往,有事才来相求的意思。“

词源定义

佛教“三宝”的内涵

按《释氏要览》的说法,三宝“谓佛、法、僧”三者也。赵朴初先生《佛教常识答问》说:“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

“佛陀”就是佛。“佛”原是梵语“佛陀”的略语,意思是“觉者”和“智者”。佛可用来泛指一切已经觉悟了人生真谛并已证得佛教所修行的最高境界的人,但在佛教中是特指教主释迦牟尼佛的。教主释迦牟尼,就是“佛宝”。

“法”是梵文“达磨”的意译,按佛教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思是说,世上每一种事物都必然持着它自身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其一定的规则,使人一看便知是何物。所以世间一切事物,佛教就称之为“法”,这就是佛经中常说的“一切法”“诸法”的意思。“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诸法”就是“诸物”。而按佛教的说法,佛根据自身对一切法在如实了解之后所宣示出来的言教,也同样具有上述“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因而也是法,这就是佛法了。佛法的目的只在引导众生能明白事物本质,以解脱生死烦恼,此即佛经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法。所谓苦谛,说的是世间之苦;所谓集谛,说的是苦之原因,也叫因谛;灭谛是说苦的消灭;道谛则是消灭苦的方法。四谛法是佛的教导,因而也叫四圣谛。佛教的经籍非常繁多,但都不会超出这四圣谛。谛的意义是真理,所以四圣谛就是佛的“法宝”。而在佛教中,“法宝”通常也是用来泛指佛经的。

“僧”是梵语“僧伽”的略语。这是一个出家佛教徒的团体概念,它的意义就是“大众”,所以必须有四个以上的僧人才能称僧伽。一个人只能称僧人。对佛教来说,出家人为了在学修与生活上能互相切磋和帮助,必须过僧伽的团体生活,并担负起“住持佛法”的责任。所以僧伽也就成了三宝之一的“僧宝”,说明它在整个佛教事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南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所说“绍隆三宝”、宋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所说“崇信三宝”,指的就都是佛教。所以,“三宝”从通常的意义上说也可视为佛教的一种泛指。

佛教的“三宝殿”内涵

殿是一种高大的建筑,既然“三宝”所指是佛、法、僧三者,那么“三宝殿”自然就是与佛、法、僧三者有关的建筑了。

与佛有关的建筑就是佛寺中的大雄宝殿。这是佛寺的核心建筑和正殿,也称大殿。殿中供奉着本师释迦牟尼教主的佛像,因而这里就是僧众朝暮集中诵经修持的地方。与法有关的建筑,在佛家就是珍藏佛经典籍的藏经楼了。只是这个藏经楼,一般人是不能擅自进入的。而与僧有关的建筑,那就是僧人休息和睡眠的禅房。这里也是一个“游客止步”的地方,一般人也难以进入或不会进去。藏经楼与禅房,一称“楼”,一称“房”,则“三宝殿”之以“殿”称,应该就是由“大雄宝殿”而来的。

历史沿革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佛教信仰逐渐成为大众的信仰。人们通过信仰佛教来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善男信女们才应去三宝殿,按照规矩,初一、十五拜佛颂经当然要去;新年、节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战争、灾荒、婚丧、生日、病痛等等,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仪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请僧人出庙,也必然要去;驱体康复、考试中举、生儿育女因许愿还愿也要去宝殿。

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说,大雄宝殿也是三宝殿中唯一能随意进出的地方。所以,和“三宝”通常用来泛指佛教一样,“三宝殿”也是经常用来特指大雄宝殿(即佛殿)的。佛殿是一个清静肃穆的地方。按佛门规矩,进入佛殿者,或礼拜,或诵经,或供养,或求保佑,态度上都必须恭敬,不能随意闲逛或闲聊。所以,如果没有什么事,一般人不会轻易进去。

到后来,“三宝殿”演变成为人们找人托关系,请客送礼的一种比喻用法,和其字面所特指的佛教、佛经或大雄宝殿之类意思,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

应用

无事不登三宝殿

即僧众没事时不可随便进入三宝殿,本来是说不是在礼拜、祈愿或举行法事的时候,不能在佛殿闲逛、闲聊。多用来比喻平时或无事时不联系来往,有事才来相求的意思。

烧香要烧三宝殿,好事要做眼面前

《观无量寿经》里说:“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把香烧在三宝殿内,就是烧在三宝之前,也即是“恭敬三宝”的表示。做好事应当做在眼前。这话是与上句相对的。是说行善当从现实出发,当着众人面前,或者应当有益于当前社会。

进了三宝殿都是烧香人

比喻来的都是有所求的人。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TextProject.2024-02-12

第四回.古诗词网.2024-02-12

《第六十六回妙转圜行贿买蜚言 猜哑谜当筵宣谑语》.ChineseTextProject.202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