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傅大士

傅大士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孝县(今浙江义乌)人。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

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刘妙光为妻,生二子。二十四岁得到天竺僧达摩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享年七十有三。

傅大士为南梁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原地区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并称“梁代三大士”。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禅定。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此或系后人托其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

松山结庵修行

六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过着生死无常的恶梦般的生活,于是佛教的神识不灭论和因果报应学说就在各地盛行起来,连皇帝也信奉佛教。傅大士就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

傅大士的父亲叫傅宣慈,母亲姓王。他16岁娶妻,名叫刘妙光。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普建,一个叫普成。

傅大士年轻的时候,常去捕鱼,捕到鱼后,每次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使这些鱼有自由离去的机会。他想鱼儿能游出的都游出去,留着不去的才算是因果所致。因此人们讥笑他是愚人。

萧衍普通元年(520),傅大士24岁。有一天,他在稽亭塘边捕鱼,来了一位头陀,名叫达摩,印度人,从嵩山而来,人们叫他嵩头陀。他指点傅翕,使他顿悟前缘,投身佛门。因问修道之地,嵩头陀指了指松山下双寿树说:“此可矣!”此后,傅大士就来此结庵修行,这就是以后的双林寺。

松山又叫云黄山,在今佛堂镇东部,周围30里,画溪环山而过。傅大士偕同妻子刘妙光在此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的生活。有时还给别人打工。他就这样,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勤奋过日子。并以救度众生为己任。有一次,有人来偷他所种的瓜果,大士非但没有加以责怪,反而给他装满了一篮子,叫他拿回家去,表现出大慈大悲的情怀。

他这样苦行修身七年后,渐渐地便有许多乡里人前来顶礼膜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傅大士的灵异事迹愈来愈多,愈传愈广,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化身,是十地菩萨。

天开神坛·大障山山脉,是伏羲女娲、神农的圣地,属于徽州“三天子都”之一,傅大士游历到此,见千仞壁立,嵯峨怪石,36石门,环布铁围,东边金紫仙普贤菩萨,西边清凉峰文殊菩萨,北边龙塘峰观音菩萨,南边大太坪地藏菩萨,七峰三十六天门成圆形环绕,道教儒家已经在此根植,他看见整座山恰似一个天然的覆钵式白塔,佛光普照,为此改名覆船山,建立以紫薇宫○搁船尖为中心的东方金粟如来·光明白国,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逐渐成为浙西文化的中心,也成为中原地区维摩诘菩萨的道场。

三见梁武帝

傅大士经过十年的修道和弘法,形成中国式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还聚集了一批能以生命殉道的信徒,一时人才济济。但双林寺地处偏僻,虽然“门徒肃肃,学侣诜”,惟行化一方,法不广被。必须感动人皇氏和京城的贵族官员,才能将他的教法普及开来,达到“通被慈悲,义无偏党”的效果。

其时,梁武帝宣扬佛教,京城高僧云集。但是朝野对傅大士是很不理解的,认为他是一个“白衣人”,有的看不起他,也有的妒恨他。不过他的弟子,如慧集、傅普等,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立下誓愿:“若大士道法不弘,各随苦行。”到了萧衍中大通六年(534)正月二十八日,傅大士认为进京弘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写了一道奏折,遣弟子傅旺入都致书梁高祖武皇帝。原文是:

双林树下当来禅定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无相为因,涅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吾令百姓俱禀六斋。

同年(534)十二月十九日,傅大士第一次到达京都蒋山。他和萧衍第一次接触,即谈得很投机。梁武帝还招待他吃饭,叫他住同泰寺,后徙钟山定林寺,并供给膳宿诸般费用。从此,“京洛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问慧咨禅。”大士本人则“居明高松,卧依盘石,于四彻之中,恒泫(流)甘露;六旬之内常雨天华。”大家都认为他是神仙下界。

大同元年(535)正月,刘彻幸华林园重云殿开法会,自讲三慧般若经。于时王侯满筵,公卿连席。皇帝专为傅大士独设一榻,以大士绝世通人,故加殊礼。不一会,皇帝来了,王公大臣都去迎接圣驾,只有傅大士一人坐着不动。

傅大士不臣天子、不友诸候,非但没有引起萧衍的不满,反而更受尊敬。这次讲席既散,皇帝赐之水火珠一枚,直径达一寸多,珠圆明洞澈。皇帝体察大士住在山里水火难至,故以此珠赐之,取水火于日月之意。

这次法会之后,梁武帝又于寿光殿单独宴请大士开讲玄妙的理论,整整谈了一天。

有一次,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抚尺挥案,一敲便下座。皇帝给他弄呆了。在旁边的志公问皇帝“会么?”帝曰:“不会。”志公就宣布:“大士讲经已经完毕。”再请讲,大士索拍板升座,唱四十九颂便去。后人苏轼写的傅大士赞:“善慧执板,南泉作舞,借我门槌,为君打鼓。”讲的就是这桩事。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达摩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南怀瑾先生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诙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话,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

傅大士的名声得到了佛教高僧大德的敬重。如慧和法师者,年末二十已深究诸佛秘藏,讲论无敌。时归依头陀寺隐法师,及隐公将欲迁化,法师乃计谋后事,问:“谁可依止?”隐公答曰:“东阳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为师。”于是法师礼请为弟子。说明傅大士影响之大。

同元年(535)四月,他回到云黄山。大同五年(539),傅大士第二次进京。这一次,傅大士在京师住了一年。大同六年(540),大士辞帝东归。

数后月,傅大士以功德事,重新到京都。这是傅大士最后一次赴京。裴子烈三次到京师,结交了萧衍,并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不可胜计。使他成为当时佛教中的领袖,成为千佛中的一佛,成为维摩禅的祖师。

创建双林寺

自普通元年(520),傅大士在双寿树下结庵开始,云黄山下即已逐渐形成二处精舍,但没正式建立寺院。直到他最后一次见到了皇帝,即大同六年(540),才建议造双林寺,并得到梁武帝的同意和支持,下诏于双梼树旁设寺。对双林寺的创建,有许多说法,徐陵记道:“时还乡党,化度乡亲”,百姓“大倾财宝,同修净福”,乃于山根岭下,创造伽蓝。因此高柯故名双林寺。这一年下半年,双林佛殿建成。佛殿开光后,造了一座九层砖塔。并写经律千余卷。

傅大士创建双林寺,正处萧衍晚年。刘彻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怠于政事,政刑驰紊,沉迷于佛教但不醒悟。他不敢面对现实,治理国家,老是迁就那些准备争夺皇位的子侄和为非作歹的王公贵戚,惟以佛教为寄托来消除烦恼。傅大士想利用佛法启发他醒悟,告诉他“只有息而不灭”才是真话。武帝却认为未免流俗。傅大士又劝说:“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也就是说“道”和“理”是不灭的,少不得的。但是梁武帝并不理解和醒悟。于是傅大士就发出“若息而灭,见苦(虽)断(犹)集”的感叹。也就是说一切是非都不管,那么社会就要沉沦到无边的苦海中去了。傅大士知道要依靠南梁的统治阶级,已不可能普渡众生,只得还乡依靠双林寺进行弘法,解救东南一隅处在苦难中的百姓。

大同十年(544),傅大士把佛像经文,交给佛教信徒,又把屋宇田地资生什物全部捐出来为寺院所有。家资房屋捐舍既尽,没有住的地方,他就另搭了一屋立身。夫人妙光也自己建茅草屋栖息。他们没日没夜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

义乌双林寺由傅大士开创,高僧辈出,终究名扬天下,隋朝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宋朝时被钦定为五山十刹第八,香火久盛不衰。

倡导三教合一

三国南北朝时期,意识形态由儒入玄,由玄入佛。傅大士生活在佛教寺院最盛的时期。经过佛经的大量翻译,佛理渐入中国化的过程。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指出:“萧衍时代,僧副、慧初等,息心山溪,重隐逸,小乘之弊犹未能去。独傅翕超悟大乘,出入佛老,感化及于后世禅教者,翕一人也。”说明傅大士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佛教要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本土的“道”和“儒”,尤其是儒学影响很大。南北朝时范缜的《神灭论》,坚持“形神相即”,与佛教“形神相异”对抗。所以佛教要在中国落地生根,难度是很大的。梁武帝用行政命令宣扬佛教,给佛教大开方便之门。不过即使如此,佛教要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儒、道之根基,要和他们互相融合,互相吸收。

傅大士创导三教合一,楼颖著的《傅大士录》中也讲得很清楚:

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仿此迹也。

南怀谨先生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

儒学是人世的学问,以做人治世为目的,便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至于学佛修道也离不开人世间,而且这是做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但是没有佛家的慈悲心肠是不能容物的。“有容德乃大,无欲性则刚,”德大至刚则是一位金刚菩萨了。至于道家讲清净无为,宁静致远,理论少而智术多,没有道家的脑筋,很难制服一些混世魔王,他们从无为中显现有为,利于逆取,所以人们说:“开国以道,治国由儒。”这些都是“世间法”,而佛家是要出世的,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所谓三教合一,是指要有佛家的慈悲,用道家的智术和儒家的伦理,才不会走入偏激的途径。傅大士时代形成的中原地区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中国的社会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宋朝王安石作宰相,他的厅堂里挂了一幅傅大士的画像,上面有佛印禅师题的一首赞诗:

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

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大土合并三家为一家的主张,在我国历史上,确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一部分。

首创

首创转轮藏法门

傅大士所创转轮藏法门,影响整个佛教界,至今许多寺院尚有转轮藏之设施。清代雍和官、颐和园都建有转轮藏,且至今尚存。宋代李诫撰《营造法式》一书,还专门介绍了转轮藏的营造法。转轮藏还于镰仓市时期传入日本,日本的寺院也普遍有所设置。

所谓转轮藏,就是经藏的一种。而经藏就是藏经楼,也就是佛教图书馆。经藏始自南北朝,即是收藏佛教典籍之书库,又称经楼、经库、经堂、经阁、法宝殿、转轮藏、毗卢殿等。藏经楼里一般陈列着一排排的书架。但是傅大士认为,经目繁多,陈列那里不是一般人可以遍读,乃于双林寺经楼当中建立一大型旋转书架,内置经书,旋转即可检出所需之书。

由于傅大士对宣传佛教的这一重大贡献,后世凡有造立轮藏的地方,皆设置傅大士像,像两侧塑二童子,称为笑佛。乃傅大士的两个儿子,左边为傅普建,右边为傅普成。

禅宗原始宗风

中国禅宗原始宗风

傅大士在佛教史上被尊奉为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与文殊菩萨、天亲、维摩等23人同为菩萨,列在宝志(即志公)之后,慧思智顗之前。

傅大士的佛学思想主要收入现存《傅大士录》中。《傅大士录》凡四卷,是唐朝楼颖编录,又称《善慧大士语录》、《善慧大士录》、《大士录》。收于卍藏第120册。该书系辑录善慧大士傅翕之语要、业绩及其所作之诗歌,并录有往来问道者之传记。楼颖所辑者原为八卷,其文烦杂,用语俗野,宋代绍兴十三年(1143),由两浙东路安抚使楼照删其讹误,刊定为四卷。

傅大士对赞论《金刚经》有贡献,《宋史》卷二〇五“艺术志”第158页载有《傅大士、宝志金刚经赞》一卷。傅大士主要依靠“敷演句偈,阐扬经论”。所以他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句偈,也就是诗句当中。而且所讲的也不以文字为意,但契合微妙至真之理,说法不过数句,使听的人能根据自己的觉悟程度而得到启示,使人揭开心眼之尘,洗去肺肠之垢浊。日本忽滑谷快天认为,傅大士思想之根为般若空宗,受僧肇之影响很大。如其偈《行路难》20篇,非断非常、真照无照、心相实相、般若无净、本际不可得、三空无性等题,皆合三论之旨。他还认为傅大士并非三教之调和者,因为傅大士以真空为其教之根柢,故应用老庄之虚无,其说明之方式有相似之点而已。

合矛盾二语为一是傅大士思想的基本形式,傅大士两首短小的又奇特的偈诗:

偈诗一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偈诗二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傅大士的《心王铭》,更是参禅佳作,其所阐述的心性论是后世禅学的核心和源头,即使是六祖慧能的思想也跳不出《心王铭》所唱的范围。干百年来,《心王铭》仍为禅家药笼中物。

《心王铭》唱出直指人心的作略。认为人心“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认为见心就能识佛。如“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几乎是后世的“陆王”心学,又如“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再加“心性虽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生防慎。”这些和儒家的修身养性的讲法也无多大出入,所以今人任继愈先生也认为禅宗的心性修养方法,对宋明儒教修养心性的方法影响至深。而“即心即佛”的思想,是由宝志先唱,傅大士见而禀受之。南怀瑾先生认为,此语并非始于达摩,实梁朝一种思潮。

中国禅风,起自齐梁之间,因其时有志公和傅大士的影响,而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宗的知见。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如傅大士者,实亦旷代一人。齐梁之间禅宗的兴起,受其影响最大。而形成唐宋禅宗的作略,除了达摩为主体之外,便是志公的大乘禅,傅大士的维摩禅。也可以说,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实由达摩、志公、傅大士三大士的总括而成。”

影响

傅大士对天台宗的影响是很大的。大通二年(528年),他的门徒慧集本在天台山为僧,闻东阳傅大士深解大乘,遂夜行往双林投靠傅大士。承圣元年(552年),傅大士的门徒比丘法旷到天台山下烧身灭度。傅大士文集中有二首诗:

独自精,其实离声名。

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皆自平。(其一)

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

推检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其二)

“一心三观”是天台宗基本教义。一心即能观之心。傅大士“端正自观心”讲的就是这个心,《心王铭》更是“心”学之名篇。三观,即“空”、“假”、“中”三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傅大士说:“心性不沉浮,安住三禅定,万行悉圆收”,也是这个意思。

傅大士与天台宗被尊为二祖的慧文同是“一心三观”的宣传者。天台宗智顗传灌顶,其徒云智威,智威之徒东阳慧威,慧威之徒玄朗乃义乌人,大都在双林寺周围的会稽郡婺州一带活动,和双林关系密切,受傅大士影响很深。由于傅大士对“一心三观”透彻的理解和宣扬,得到了天台宗学人的尊敬,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最澄在其《内佛法相承脉谱》中,就把傅大士列为天台宗二祖之一。

傅大士虽然是一个能“普应万机”的“绝世通人”,但并无师承关系,是个“师无所师”的人。因而,天台宗的著作中,虽有很多宣扬傅大士的记载,傅大士的舍利也被天台宗僧徒三次迎请供奉,但他在台教史中之地位难以得到肯定。

天台宗在唐朝,因受慈恩、法藏宗派势力的影响,相形失势。到了八祖玄朗(673—754)时代,才有起色,玄朗的弟子荆溪湛然成为中兴之祖。湛然就是以傅大士作为中兴的旗帜,来弘扬天台止观的。他在其著作《止观义例》卷中写道:“设使印度一圣(达摩)来仪,未若兜率二生(傅大士)垂降。”“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指傅大士)金口亲承。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

傅大士所唱的一些诗偈既然能和天台宗的教义符契,傅大士的名望又久盛不衰,推出傅大士为旗帜便成为中兴台教的重大举措。加上湛然的师父玄朗是傅大士的六世孙,“玄朗愿生兜率亲近弥勒佛”,意欲继存先祖傅大士的衣钵。清代大学者朱一新曾说,傅大士“六世孙玄朗禅师,定慧双修,空有皆舍,衣不传而无垢,灯以续而长明”。很明显他也是先祖傅大士的继承人。玄朗的弟子很多,有新罗(朝鲜)僧法融、理应、纯英等人。他不可能不对他的传人荆溪湛然发生影响。而且双林寺也有天台宗的遗迹,如傅大士夫人刘妙光所居“双梼庵”,后人改称为“止观底”就是明证。

后半生

太清二年(548),发生侯景之乱侯景专门从事烧杀掳掠,他遣军攻浙东地区,鼓励诸将“破栅平城,尽屠毋赦”,江南赤地千里,白骨成堆。这一年,傅大士再次捐舍田园产业以设会。但是他的资产是有限的,光施财不解决问题,他就考虑用“法施”来感动上天和众生。先是持不食上斋,接着准备自焚烧身,为众生赎罪,并以此表示对罪恶行径的抗议。

他的门徒,个个悲号啼哭,愿以身代。他们共同发愿将欲“庄严佛刹,克己灭身,成就胜德”。大家都“伏愿师主”,“久留世间”,“接养孤穷”,“利安贫老”。并且前来挽留的人愈来愈多,有比丘法脱、法坚、普济,还有居士傅长、傅远等42人。这样,傅大士才答应暂留人间。

太清三年(549),梁运将终,国家一片混乱。傅大士将所有资财都散给处在饥荒中的贫苦大众。并伙同门徒辛苦劳作,拾橡果、煮食用野菜粥度荒,还要节约粮食救济贫困。大宝元年(550)春天,乡里无牛耕作,傅大士便将耕牛送给老百姓使役,他们自己用人工代耕。

由于灾祸连年不断,“人民困苦,死亡者多”,地方上又发生火灾。他们认为这是佛法欲灭之兆微,只有绝食和烧身灭度,才能请佛住世以普渡众生。于是弟子中有多人烧身灭度,还有割耳出血和香洒地及奉不食上斋者凡百人。以上事实,现代人看来是迷信和愚昧,也无济于事,且过于残忍,但是它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组成部分。同时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为了个人的修持和大众的利益,不惜赴汤蹈火;也说明傅大士在当时人民中的威望,以及佛教和双林寺在当时的影响和规模。

这段期间大士不时拿出粮食、财帛举办法会,宣扬佛法。天嘉四年(563),他舍了50石米、30匹绢。天嘉五年(564)照样营斋,转颂法华经21遍。这一年,还在会稽郡铸宝王像10躯。自后五年,凡设六会如前。

傅大士的一生,就是这样“计筹度人,对机立教”,广植善根,弘扬正法,“贪嗔痴”三业俱清,“根尘识”一丝不挂,立语言以垂教,示色相以参禅。

太建元年(569)四月二十四日,大士离开人世,终年73岁。

太建五年(573),陈顼下沼南梁著名骈文学家徐陵为傅大士撰写碑文。

傅大士灭度至今已1400多年,但他的影响千秋不灭。南怀瑾先生说:“傅大士生于齐、梁之际,悟道以后,精进修持,及其壮盛之年,方显知于萧衍,备受敬重。而终梁、陈之间。数十年,始终在世变频仍、生灵涂炭、民生不安中度过他的一生。他不但在东南半壁江山中弘扬正法而建立教化,而且极尽所能,施行大乘菩萨道的愿力,救灾济贫,不遗余力。当时江左的偏安局面,有他一人的德行,作为平民大众安度乱离的屏障,其功实有多者。至于见地超人,修行真实,虽游心于佛学经论之内,而又超然于教外别传之旨,如非再来人岂能如此。”傅大士一生的特点是能合“空”、“有”为一义,能将禅定修行和社会参与二者统一起来。他不但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超悟的禅师,而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哲人,一位思想家。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引天宝大诗人郎士元的《双林寺谒傅大士》一诗作为本传的结语:

草露经前代,津梁及后人。

此方今示灭,何国更分身。

月色空知夜,松阴不记春。

犹怜下生日,应在一微尘。

事例两则

大士捕鱼

二十四与里人稽亭浦漉鱼。获已沈笼水中祝曰。去者适止者留。人或谓之愚。

粤语:二十四岁时和乡里中人同在稽亭浦捕鱼,每得到鱼时,他又把鱼笼沉入水中,同时祷祝着说:“欲去者去,愿止者止。”因此大家都笑他是“愚痴之人”。

大士卖妻

傅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于是把田宅通卖掉,设斋会普供四众,并说偈道:

舍报现天心,倾资为善会;

愿度群生尽,俱翔三界外;

归投无上士,仰愚普令益。

这一年正逢饥荒,大士设斋会之后,家无斗粮。士谕妻子卖身为人帮佣,以供大众道粮。其妻妙光说:“愿一切众生,同得解脱。”于是同里镇傅重昌以钱五万买之。士得钱营设大会斋,并发愿说:“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妻子,普为三界众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后月余,傅重昌感大士德行,遣送妙光回山。其妻子自此纺纱,为人做工,从不稍事休息。同里有傅者,亦罄产布施,卖妻得米送山供养,大士都转给修道的人,自此灵异益多。

粤语

南朝有一位傅大士为了化导众生,便先来劝化他的妻子,发起道心,施舍田地产业,设大法会来供养诸佛大众。他作偈说:

舍抱现天心,倾资为善会。

愿度群生尽,俱翔三界外。

归投无上士,仰恩普令盖。

刚好,那一年又遇上大荒年,大家都普遍在饥饿之中,他从设立大会之后,家中已无隔宿之粮,当他的同乡人傅昉、傅子良等人进山来作供养时,他又劝导妻子,发愿卖身救助会费。他的妻子刘妙光听了以后,并不反对,就说:“但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大通二年(528)三月,同乡傅重昌、傅僧举的母亲,就出钱五万,买了他的妻子。大士拿到了钱,就开救灾大会,办供养,赈济穷苦人。他发愿说:“弟子善慧,(傅大士又名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妻子,普为三界苦趣众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过了一个月,那位同乡的傅母,又把他的妻子妙光送回山中来了。

从此以后,许多人都受到他的感化,也有人捐供全部财产作布施,大士都为他们转赠于穷人或修道的人。

他的事迹,由此也传播开去。但是,“谤随名高”,污蔑他的谣言也愈来愈多。但大士不以为忏,反而增加他怜悯众生的悲心。后来萧衍多次召见他,备受敬重,并留下了他的许多神奇逸事。

这是历史上的记载。傅大士(傅翕)卖妻布施的慈悲精神曾经感染过无数的时人,他被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以增进一己之善,带动和激发他人之善,这就是智慧的实践。

偈诗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四相偈

生: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

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为怜迷觉性,还却受轮回。

老:

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咄哉今已老,趋拜复还亏。

身似临崖树,心如念水龟。尚犹耽有漏,不肯学无为

病:

忽染沉疾,因成卧病身。妻儿愁不语,朋友厌相亲。

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不知前路险,犹尚恣贪嗔。

死:

精魄随生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攀,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还源诗十二首

还源去:生死涅槃齐,由心不平等,宛尔有高低。

还源去:说易运心难,般若无形相,教君如是观

还源去:触处可幽栖,涅槃生死是,烦恼即菩提。

还源去:依理莫随情,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

还源去:何须更远寻,欲求真禅定,端坐自观心。

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

还源去:解脱无边际,和光与物同,如空不染世。

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休。

还源去:心性不浮沉,安住王三昧,万行悉圆收。

还源去:生死本纷论,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

还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烦恼病,自饮劝众生。

太清二年,大士复舍田园产业设会,为此土及十方世界,六道众生,怨亲平等,供养三宝,请佛住世,普渡群生,而说偈道:

倾资为善供,归命天中天,仰请亭光照,流恩普大千

三途皆禅定,六趣超自然,普会体无体,齐证缘无缘

心王铭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水中盐味,包裹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之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沉。

诸佛菩萨,了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无能改。是故智者,放空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好生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沉。

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尽在身心。

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

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锁六耗图

详称《缚心猿锁六耗图》,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大足区北的宝顶山大佛湾北岩,编次第19号的摩崖造像,高7.9米,宽3.6米。顶刻《缚心猿锁六耗图》六个大字,左右两端分别竖刻“傅大士作”与“弥勒佛化身”。中刻弥勒化身像端坐在莲座之上。莲座下方以六条绳索系住犬、鸦、蛇、狐、鱼、马,代表眼、耳、鼻、舌、身、意,是为锁六耗。其意以猿猴喻心,喻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是感应外界的“六个窗口”,总称“六窗一猿”。即所谓的“若能锁得六耗住,便是神仙大觉修”。此图在全国石窟中也未见他例。

古文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善慧大士者。婺州义乌县人也。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于双林乡,父宣慈家本名翕。

梁天监十一年。年十六纳刘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与里人稽亭浦漉鱼。获已沈笼水中祝曰。去者适,止者留。人或谓之愚。会有天竺僧达摩(嵩头陀)曰。我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因命临水观其影。见大上圆光宝盖。

大士笑谓之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

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矣。大士躬耕而居之。乃说一偈曰: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有人盗菽麦瓜果。大士即与篮笼盛去。日常佣作夜则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大日如来放光袭其体。大士乃曰。我得首楞严定。当舍田宅设无遮大会。大通二年唱卖妻子获钱五万以营法会。

时有慧集法师闻法悟解。言我师弥勒佛应身耳。大士恐惑众遂呵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梁高祖。书曰:

双林树下当来禅定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欲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亡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今闻皇帝祟法欲伸论义。未遂襟怀故。

遣弟子傅暀告曰。暀投太乐令何昌。昌曰。慧约国师犹复置启。翕是国民又非长老。殊不谦卑岂敢呈达。暀烧手御路。昌乃驰往同泰寺询皓法师。皓劝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进书。帝览之遣诏迎。既至,帝问:从来师事谁耶?

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

昭明问:大士何不论义?

曰:菩萨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复有何言。

帝又问:何为真谛?

曰:息而不灭。

帝曰: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有色故钝,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

曰: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

帝曰:居士大识礼。

曰:一切诸法不有不无。

帝曰:谨受居士来旨。

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归空。百川丛注不过于海。无量妙法不出真如。如来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视一切众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

帝默然。大士辞退。

异日,帝于寿光殿请大士讲《金刚经》。大士登座执拍板唱经成四十九颂。

大同五年,奏舍宅于松山下因双梼树而创寺。名曰双林。其树连理祥烟周绕。有双鹤栖止。

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取佛生日焚身供养。至日白黑六十余人代不食烧身。三百人刺心沥血和香。请大士住世。大士愍而从之。承圣三年复舍家资为众生供养三宝。而说偈曰:

倾舍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无边

陈天嘉二年,大士于松山顶绕连理树行道。感七佛相随。番荔枝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数顾共语。为我补处也。其山忽起黄云盘旋若盖。因号云黄山。时有慧和法师不疾而终。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大士悬知曰。嵩公兜率待我。决不可久留也。时四侧华木方当秀实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须慎三业,精勤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脱。常须忏悔。

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寝床。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镇于此。

弟子问:灭后形体若为。

曰:山顶焚之。

又问:不遂何如。

曰:慎勿棺敛。但垒作坛移尸于上。屏风周绕纱覆之。上建浮图以弥勒像处其下。

又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师之发迹可得闻乎?

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及傅普敏文殊菩萨,慧集观音,何昌阿难陀,同来赞助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

言讫趺坐而终。寿七十有三。寻猛师果将到,织成弥勒像及九乳钟留镇之。须臾不见。大士道具十余事见在。晋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钱镠遣使发塔。取灵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乃府城南龙山建华寺置之。仍以灵骨塑其像。

参考资料

乌伤名人苑|傅大士:乌伤居士 东亚弥勒.今日头条.2023-12-03

梁武帝执政受国师宝志公影响 大力提倡儒教-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