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在世界上应用非常广泛。该枪的自动方式是枪管短后坐式,击发后,枪管和套筒扣合在一起后坐一定距离后,枪管和套筒解脱,枪管再向后运动少许便受到限制,而套筒继续后坐。其枪膛闭锁是通过枪管在垂直面内的起落来实现的;击发机构采用外露击锤式;发射机构有一推杆,它仅在弹匣被插入时才起作用,只能进行半自动射击。该枪设有防偶发和防早发保险机构。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是参与法国军队要求一种新型军用手枪,大容量(法语:GrandRendement)或称为大威力(法语:GrandePuissance)而设计的法国军队方面的要求是,武器尺寸必须是紧凑的,供弹具容量至少装填10发子弹一个弹匣分离装置(配用可拆卸式弹匣),具有外置式击锤,具有装在表面的手动保险火力强大而且分解和重新组装简单,能够杀死在50米(54.68码)以内可以看到的任何人。其最后的标准要求是发射的子弹口径为9毫米或更大,弹头质量约8克,而枪口初速为350米/秒(1,148.29英尺/秒)。它是实现这一切而且总重量全控制在1千克(35.27盎司,2.2磅)。

国营赫斯塔尔(FN)委托约翰·勃朗宁设计符合这些种种规格的一个新型军用手枪。但由于勃朗宁以前已经把他设计成功的M1911美国军用半自动手枪的枪械专利卖给了柯尔特公司,因此当时勃朗宁被迫绕过M1911的专利并且重新设计一把全新的手枪。

1922年,勃朗宁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研制出两种采用不同原理的原型枪,而这把手枪亦在1923年6月28日向美国方面申请专利,并且在1927年2月22日正式授出。其中一种采用简单的反冲作用原理设计,而另一种则是后膛闭锁及枪管短后坐原理设计。这两把原型枪都使用了新设计的双排左右交错排列式弹匣设计(由设计师迪厄多内·塞弗所设计)以增加弹匣容量超过10发而另一方面又不会过度增加手枪的握把尺寸或使弹匣的长度突出太长。

经过国营赫斯塔尔方面比较以后,认为采用后膛闭锁及枪管短后坐原理设计更为适合,于是在选择了后一种原型枪的设计以后再作出进一步研制和测试。改进型在原型枪的基础上缩短长度,并增加了外置式击锤、击针、手动保险和弹匣保险简化其分解步骤,并且由16发双排弹匣供弹。国营赫斯塔尔公司在1925年把该设计的原型枪提供给法国陆军凡尔赛评审委员会方面并且进行的多次试验,并且再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1928年,柯尔特公司原有的M1911手枪的相关专利均已期满,于是塞弗便把许多以前为柯尔特的专利特征与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加以整合了,由此推出了塞弗-勃朗宁M1928原型枪。这个型号的分解步骤与M1911手枪相似使用了M1911手枪的可拆卸式枪管衬套和分解程序。

到了1931年,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设计基本定型,改用缩短的13发可拆卸式双排弹匣,弯型后握把背部和把可拆卸式枪管衬套与套筒整合为一个整体。1934年,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设计已经完成并准备好投产。它最先在1935年被比利时军队采用,并正式命名为勃朗宁P-35。不久之后,比利时警察也开始装备该手枪,然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装备该手枪。

然而,法国军队最终却决定不采用该手枪,反而改为采用设计概念相似但是不论口径和弹匣容量都较小的Mle.1935手枪,大威力手枪是其中一把在推出以后的时间内最广泛使用的军用手枪,曾被50多个国家的武装部队所使用。

这把手枪被命名为“大威力”(Hi-Power)的意思是指该枪所采用的可拆卸式双排弹匣的容量是13发,再加上膛内的1发,几乎是当时同时代设计的手枪子弹容量的两倍,例如鲁格手枪或毛瑟1910手枪。大威力手枪通常被简称为“HP”(“Hi-Power”或“High-Power”的简称)或是“GP”(法国人的名称:“GrandePuissance”的简称)。正是因为这把手枪最初于1935年推出,因此经常又被简称为“勃朗宁HP-35”、“GP-35”、“P-35”或是“1935型”。它在比利时爱尔兰服役时,有时又被称为BAP(英语:BrowningAutomaticPistol,意为:勃朗宁自动手枪),但甚至是在比利时整个手枪系列仍然最经常被统称为“大威力”。

还有来自美国塞缪尔·柯尔特、雷明顿公司的勃朗宁手枪,还是先介绍柯尔特的勃朗宁。

特点

自从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推出以来,已经经历过由国营赫斯塔尔(FN)的不断改进。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最初具有两款型号:一种是装有固定式瞄准具的“普通型”,另一种是具有可调节式切线表尺的“照门可调型”,后者还配有开槽式握把用以将木制枪托装在握把凹槽里。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商业版本仍然可以使用可调节照门,但是枪托连接槽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取消了,连带枪托式枪套并在同时停止生产。

1962年,其设计进行了修改,以外置式抽壳钩取代内置式抽壳钩,以提高其可靠性。现今生产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有更多瞄准具种类选择,例如使用者改为三点式夜间战斗瞄准具。

标准型大威力手枪使用的是单动操作式设计,并且装上了手动保险机构。与现代的双动操作半自动手枪不同的是大威力手枪的扳机与击锤并没有联动关系,因此不能实现扣扳机待击。如果一把双动操作手枪的击锤拉下子弹已经装填在膛室内和已经装填了弹匣,使用者只需简单地扣动扳机手枪即可发射。

与此相反,一把单动操作式手枪在这种状态以下发射第一发以前必须以拇指人手拉下或是通过拉动套筒到后方并且释放它。如果在上膛以后携行时必须关上保险因此,在常见的M1911手枪和大威力手枪上使用这种携带模式时通常都会将击锤待击并且关上保险(这种携行模式在美国通常被称为待击及上锁,而在英国则是“准备就绪”,有时也被称为条件)。

与许多其他勃朗宁手枪设计一样,勃朗宁大威力手枪采用了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操作原理和枪管摆动式闭锁机构枪管和套筒最初会受到后座力而后移直到枪管膛室下方的一个凸耳装置解锁使枪管与套筒分离与勃朗宁设计的早期型柯尔特M1911手枪不同的是,枪管并非由链的牵引下垂直摆动闭锁和开锁的而是由穿过枪管以下的手枪底把和在枪管最后面的膛室部分下方的底把开闭锁凸耳的插槽的硬化套筒连接栓轴来实现。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有两个缺陷:标准型的扳机扣力很重,尤其是对于作为一把单动操作手枪而言更为重要。这个缺点是由于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弹匣保险所导致的,这个弹匣保险最初是根据法国陆军在1935年的要求而增加的。标准型大威力手枪的弹匣保险连接到扳机,并且由弹匣表面将柱塞向上压顶释放,使扳机连杆重新与阻铁杠杆头部联接上。这个弹匣上的柱塞动作增加了其扳机扣力上的张力,以及具有这个功能而增加了的阻力的所需力度。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完全移除该弹匣保险(这种方法会导致手枪的保修期失效),或是在保险柱塞和弹匣之间的表面都抛光处理,售后市场的扳机簧也可以降低张力,从而解决扳机扣力问题。

除此之外,击锤在压下时,有可能会“咬”中使用者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合谷穴。这是由于击锤上直齿圆柱型所施加的压力,或是击锤柄部和握把背部顶端之间捏著所造成。许多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使用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改变或以尺寸较小的击锤取代原来的击锤,或是通过学习如何持有手枪,以避免受伤。虽然这一种常见的投诉与柯尔特“政府型”自动手枪的商业型号的直齿圆柱型击锤相类似,它的军用型号所具有的、更像是柯尔特“指挥官”紧凑型M1911使用的一种较小型、圆型“毛边”型击锤却没有这一个问题。

尽管如此,这把手枪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大容量可拆卸式双排弹匣的军用型手枪。其新设计的可拆卸式双排弹匣结构上为子弹双排左右交错排列能够装填13发9×19毫米手枪子弹,容量增加为柯尔特M1911的近一倍作为一把军用型手枪而言是非常理想的。

规格

一把后膛装填、半自动步枪、单动操作、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式手枪。勃朗宁大威力MkI型采用了13发可拆卸式双排弹匣。

口径:9*19毫米(.35英)

长度:197毫米(7.776英吋)

枪管长:118毫米(4.65英吋)

膛线部分长度:100毫米(3.94英吋)

阴膛(膛线)数量:6

旋转方向:右旋

高度(没有瞄准具,上弹):127.5毫米(5.02英吋)

宽度:

枪托装上:36毫米(1.42英吋)

枪托拆卸:25.5毫米(1英吋)

重量:

连空弹匣:900克(31.75盎司,1.98磅)

上弹:1,060克(37.39盎司,2.34磅)

弹匣容量:13发

发射模式:单动

枪口初速:350米/秒(1,148.29英尺/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