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达
杨伯达(1927年12月20日-2021年5月21日),乳名留栓,原名杨希善,出生于辽宁旅顺,祖籍山东蓬莱,是著名美术师、玉器及玉文化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1934年,杨伯达进入旅顺公学堂、旅顺高等公学校(中学部)学习。1945年,杨伯达在泰西县简师高小任教师。1946年后,杨伯达先后就读于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文艺系美术班、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华北大学美术系。1949年,杨伯达在华北大学担任美术系辅导员,1952年,杨伯达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调入展览工作室任副主任兼党委支部书记。1956年4月,杨伯达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部担任陈列室副主任。1972年,杨伯达开始了对皇家藏品的研究。1980年,杨伯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出版了《康熙款画珐琅初探》,这是国内首次对故宫画珐琅进行的研究。1984年10月至1987年6月,杨伯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993年,杨伯达出版了书籍《清代院画》,此书是他历时十多年,通过在故宫院画和档案资料中充分钻研所作。1995年8月,杨伯达在台北市做了古玉鉴考四个方面的讲座。1997年,杨伯达离休后投入到了玉器研究和推进玉文化活动中。2021年5月21日12时40分,杨伯达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杨伯达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等机构编写的名人传记收录。他四十余年来专攻艺术文物及美术史,研究领域较宽,侧重玉器、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清代院画等专项研究。杨伯达撰写专著50多部、论文480余篇。他主编的《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中国玉器全集》《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等学术著作成为相关学科领域内集大成之作。杨伯达带领的学者们结合史前考古对中原地区玉文化的研究进展迅猛,他们被誉为研究中国史前史的生力军,在中国史前史的重建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伯达1927年12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祖籍山东蓬莱。乳名留栓,原名希善(“伯达”是参加革命后所改)。20世纪30年代,杨伯达的父亲因经济萧条失业,为了生活,杨伯达被母亲带回了山东老家,一年后,经济好转,又回到旅顺。1934年,杨伯达进入旅顺公学堂、旅顺高等公学校(中学部)学习。后来,杨伯达的父亲、伯父和叔叔们都因为各种原因前后得病去世。大连的四叔回到山东省,悄悄加入了共产党,在收集情报的过程中身份暴露,被日本人枪毙在村子外。杨家父辈相继去世,家庭重任落在了杨伯达身上。杨伯达面对体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他不知道自己靠什么谋生,顿感前路迷茫。1944年,杨伯达开始接触到一些共产主义思想,之后他加入了八路军。1945年,杨伯达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冀鲁豫泰西县人民政府担任宣传队队员,还在泰西县简师高小任教师。
1946年,杨伯达为了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于是向泰西县领导请求到山东大学学习。之后由于战争的原因、区域的转变和大学的合并,杨伯达先后就读与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文艺系美术班、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华北大学美术系,先后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彦涵学习画画。
工作经历
1949年,杨伯达在华北大学担任美术系辅导员,同年11月,杨伯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杨伯达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调入展览工作室任副主任兼党委支部书记。后来,他前往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学习、考察、工作。1954年,杨伯达的论文《苏联博物馆陈列介绍》刊登在第4期的《文物参考资料》杂志中,详细讲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陈列展览介绍,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56年4月,杨伯达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部担任陈列室副主任。文革初期,杨伯达被下放到咸宁市干校劳动学习。1972年,杨伯达和其他故宫工作人员重新回到了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又开始了对皇家藏品的研究,并称这段故宫工作经历是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1980年,杨伯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出版了《康熙款画珐琅初探》,这是国内首次对故宫画珐琅进行的研究,具有开拓的作用,之后,他曾赴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台湾访问考察或出席国际会议及国际学术讨论会。1985年,杨伯达动用全博物院的力量举办了这次故宫博物院六十周年庆祝活动,故宫珍宝璀璨亮相,也让更多海外人士关注北京故宫博物院。到1987年,杨伯达先后任北京故宫博物院业务部副主任、陈列部主任、副院长。1990年,杨伯达离任被返聘。
1993年,杨伯达出版了书籍《清代院画》,此书是他历时十多年,通过在故宫院画和档案资料中充分钻研所作,书中对重要院画作品作了分析研究, 对作品背景, 画中人物作了详实考证。1995年8月,杨伯达在台北市做了古玉鉴考四个方面的讲座,其中有关于中原地区远古北南两系玉文化的交融、汉代帝王玉两大系列、辽金玉与宋玉的异同和伪古玉与古玉的专题讲座,台湾“中华文物学会”还专门印刷了他的讲演稿。1997年,杨伯达离休。
离休创作
离休后的杨伯达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玉器研究和推进玉文化活动中。1998年,杨伯达出版了《古玉史论》,1999年5月,杨伯达参加了在安徽巢湖召开了“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预备会议,会议上杨伯达首次将中国玉和玉器的研究提升到玉文化、玉学的理论高度,向来自海内外的古玉学者正式提出从玉、玉器转到玉文化、玉学的崭新研究课题。2002年-2004年,杨伯达出版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1-6册,选录之器物均为各时代精品,除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兼顾历史艺术及考古价值。其2009年出版的《中国古玉辨伪》精心收集了九十九件不同时期的赝古活化石和盘托出,逐一揭露作伪伎俩,与其他近两百件各朝代标准器相对应,让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掌握辨伪方法之后,能够从容淡定面对“捡漏”的诱惑,走上科学辨伪之路,减少经济损失。2011年,杨伯达出版了《巫玉之光续集》,书中对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重新鉴别、审视,从玉文化、玉学的角度加以诠释,在玉器的定名,以及巫玉的内涵和形式的释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新颖的见解。2013年,他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了《中国史前玉神器探微》。2016年,杨伯达出版了《中国史前玉器史》,书中讲述了玉器的六大成因、俗世玉器—巫玉的基石、巫玉之萌发与成长、东北地区夷古国玉神器的发展与繁荣打造了巫玉史上的第1个高潮、昊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的缓慢发展、兼摄北南巫教玉器之长的淮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等内容。
人物逝世
2021年5月21日12时40分,杨伯达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2021年5月25日上午10时,杨伯达先生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兰厅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国家文物局以及相关文博单位分别通过唁电和花圈致祭,并对杨伯达先生家属表示慰问。数十家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代表,故宫博物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广大干部职工,杨伯达先生的亲友、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共百余人出席告别活动,表达对杨伯达先生的追思和缅怀。
个人生活
杨伯达的父亲是山东蓬莱大杨家村人,曾祖父是拥有二百多亩地的富有人家,但是到了爷爷手里,杨家只有三十多亩地。爷爷要养活四个儿子和一个闺女,当时土地产量低,地少人多,生活实在不容易。杨伯达的爷爷就让三个儿子出外闯关东。杨伯达的父亲和伯父、叔父来到当时被日本人管制的旅顺和大连市,定居了下来。不久,杨伯达的父亲开了个洋服小作坊,以加工服装为生。杨伯达的母亲是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没读过什么书,父母就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杨伯达身上。杨伯达的前妻是一位美术编辑,第二任妻子是何丽。杨伯达的女儿叫杨华,杨华从小就住幼儿园,幼儿园毕业了以后小学又在姥姥家长大,跟杨伯达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
社会任职
1987年到2007年,杨伯达为北京故官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古书画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导师、研究员等,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会长,以及中国宝玉石协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徐氏艺术馆、新加坡收藏家学会、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中华文物馆顾问,为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
主要作品
书籍
仅作部分展示
期刊论文
仅作部分展示,以上参考:
主要成就
杨伯达四十余年来专攻艺术文物及美术史,研究领域较宽,侧重玉器、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清代院画等专项研究。在雕刻、清代院画、玉器、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及鼻烟壶等诸多方面都有著述。曾主持、参与金玉珠宝大佛、不空羂索观音、翡翠《蓬莱仙境》以及珍贵宝玉石的鉴定评估。杨伯达将工艺美术史与艺术历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理论相结合,撰写专著50多部、论文480余篇。他还曾多次牵头组织海内外知名学者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他主编的《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中国玉器全集》《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等学术著作成为相关学科领域内集大成之作。
人物影响
杨伯达带领的学者们结合史前考古对中原地区玉文化的研究也进展迅猛,他们被誉为研究中国史前史的生力军,在中国史前史的重建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史前文明也意味着人类智慧的起源,杨伯达开拓的中国玉文化研究已触及这一神秘地带。可以说,他的学术研究正在影响着中国史前史的研究。杨伯达就佛像、金银器、珐琅器、玻璃器、象牙犀角雕等领域都有长期研究,并对其历史发展进行梳理,找出规律,总结特点,这些原本不被重视的工艺品,因为杨伯达用科学的方法阐述其在学术上的地位,揭示了其在美术史上的艺术魅力,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
人物事件
玉灵魂金文化
杨伯达为了编写《中国美术全集》,组织了一个编委会,他是主任委员,为了这个工作,他看了很多书,看完之后就发现玉器不是一件器物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书编写完之后,玉器的研究还是要坚持下来的,干脆就专门组织一个机构来研究玉文化,于是他们就成立了一个玉器研究委员会。经过几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玉是有文化底蕴的,中国文化的第一块奠基石就是玉文化,并总结出“玉灵魂、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祖先。玉器研究会有关玉文化的研究开了五次会议,并出版了四套书。刚开始认同的人很少,甚至好多人都报以怀疑的态度。最后一套《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上、下册》,荣获2007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文集奖。
谢根荣伪造玉衣事件
谢根荣先是伪造了两件文物“玉衣”,之后,他出钱请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位专家估价,而杨伯达等5位专家仅“隔着玻璃看了看”就给出24亿元估价。谢根荣因此取得银行信任,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
人物荣誉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社会关系
以上参考:
人物评价
杨伯达先生的辞世,是故宫博物院乃至文博领域的重大损失。(故宫博物院评)
虽然故宫博物院人才济济,但像杨伯达这样精通多类皇家文物的人才,在故宫博物院还很难找到第二人。(周珺评)
杨伯达创出了一套依据美术史、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三者相结合的古玉鉴定方法。除了玉文化研究,杨伯达在清代院画、金银器、玻璃器、鼻烟壶、雕刻等方面也有诸多著述,以资料翔实、考证严谨、立论科学著称于学界。(南方人物周刊评)
参考资料
杨伯达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2024-10-29
杨伯达先生逝世-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官网.2021-06-07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故宫博物院.2024-10-29
杨伯达 Boda Yang.豆瓣.2024-10-29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上下).豆瓣读书.2024-10-29
巫玉之光.豆瓣读书.2024-10-29
杨伯达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2024-11-01
清代院画.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3.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古玉辨伪.豆瓣读书.2024-10-29
巫玉之光续集(全二册).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史前玉器史.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史前玉巫教探秘.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古玉辨伪(修订本).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古代玉器鉴定.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美术全集 28 雕塑编.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史前玉文化.豆瓣读书.2024-10-29
杨伯达说玉器.豆瓣读书.2024-10-29
杨伯达说翡翠.豆瓣读书.2024-10-29
杨伯达论艺术文物.豆瓣读书.2024-10-29
捐献大家叶义.豆瓣读书.2024-10-29
杨伯达论玉-八秩文选.豆瓣读书.2024-10-29
古玉鉴定-隋唐至明清.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玉器全集(上中下).豆瓣读书.2024-10-29
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5.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6.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豆瓣读书.2024-10-29
中国美术全集 工艺美术编10金银玻璃珐琅器.豆瓣读书.2024-10-29
故宫文物大典(全四册).豆瓣读书.2024-10-29
文物鉴定凭的是什么?.中国新闻网.2024-10-29
黎冰鸿.中国美术学院.2024-10-29
王式廓.艺术中国.2024-10-29
罗工柳|以刀笔为武器,为人生而艺术(下).百家号.2024-10-29
著名版画家彦涵作品在扬州博物馆展出.百家号.2024-10-29
杨伯达:任岁月打磨|逝者.腾讯网.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