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闯关东

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运动的简称,指的是肇端自清代,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早期掀起热潮的,大量人口从关内(山海关城门内地区)迁往关外(东北地区)生活的人口迁移运动。这场人口迁徙运动给东北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

顺治元年(1644年)随着王朝权力变更,清朝迁都北京,关外出现了土地荒芜人口稀缺的情况,清朝统治者鼓励关内百姓去关外开荒种地。但由于关外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清政府担心大量百姓涌入关外开垦,会破坏那里的生态环境。从康熙帝七年(1668年)开始,清政府便以长城为界,将关外设为禁地,禁止汉族百姓往关外迁徙。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关内人口迅速增多,出现了人多田少的情况,于是清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关外的封禁,允许一部分百姓到关外的偏远地区开荒。到了清朝中后期,民间灾害频发,地广人稀的关外地区有很强的吸引力,大量流民从关内向关外移民。咸丰十年(1860年)山海关区大门敞开,引发了闯关东浪潮,大量人口从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地,迁往关外,其中以山东人的数量最多。

这场运动持续了300多年,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并形成了独特的“闯关东”精神,新一代东北人在闯关东精神的影响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携手并进,在东北开发的进程中持续发光发热。

事件过程

移民原因

闯关东浪潮之所以持续数百年之久,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明朝时关东地区有两个含义,广义是指现今的东北地区,另一个指的是朝廷设立的辽东指挥司。闯关东中的关东,指的是山海关区以东、嘉峪关以西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也就是广义的关东地区;关内地区指的是山海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明中期,关外地区的人口不到四十万,之后人口剧增。明朝末年,八旗军队夺取了辽东,关外280万地方武装逃亡关内。随后金朝沈阳市定都,留在关外的汉人更加稀少。顺治帝元年(1644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从盛京(辽宁沈阳)迁都至北京。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的百姓随着八旗官兵一同迁往关内,关外地区呈现了地广人稀,大量土地无人耕种的现象。于是,清政府开始号召关内百姓到关外开荒。但当时由于关内战乱初息,各行各业都需要人口进行发展,再加上人均种地面积尚可,导致愿意响应政府号召出关的平民并不是很多。

闯关东的移民中,有80%都是山东人,他们之所以选择跨越千山万水到东北地区开荒,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个因素是山东地少人稠,自清代中期以来,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每家每户分到的土地面积过少。即使不是在凶年,也有大批农民因吃不饱饭而背井离乡,漂流至全国各处。第二个因素是天灾。根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历史中,山东共出现旱灾233次、洪灾127次、涝灾245次、潮灾45次,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关东与山东比邻,通过步行或航海都可以到达,交通相对方便。再加上关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也就成为了流民迁徙的首选之地。

事件经过

随着清政府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关内人口迁移东北可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大量移民、清中期封禁、咸丰年间以后大规模浪潮。

清朝初期移民潮

顺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东北有90多万人移居至关内,使东北成了地广人稀之地,有大量无主荒地。清政府允许少量的百姓到关外开垦荒地,在顺治元年颁布了诏令,“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顺治八年(1651年)又颁布诏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可到山海关区造册登记。顺治十年(1653年)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百姓到关外耕种。在这之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闯关东移民潮。

清中期封禁

后来,朝廷认为东北地区是龙兴之地,担心大量汉人迁入东北后,会影响东北的风水,对原有的习俗和社会秩序造成损害,于是开始推行封禁政策。康熙帝七年(1668年),政府废止了招垦令,开始对东北地区进行封禁,禁止流民进入。清朝政府为了限制汉民外迁以及蒙古族内迁,在顺治年间修建了900里长的“柳条边”城墙,设置了20座边门,每个门都配有常驻官兵数十人,对来往居民进行稽查。虽然禁令的内容日渐严厉,但是由于关内地少人多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依然有百姓进入东北地区开荒。在康熙末年一年的时间里,有十几万人从山东省到关外垦地。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有180万关内移民在东北谋生。

咸丰年间以后大规模浪潮

咸丰十年(1860年)之后,清政府开放了封禁政策,开始允许关内百姓到哈尔滨市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开荒种地。禁令放开后,成千上万的关内百姓涌入了关外,不管是否是开禁之地,都有大批的移民流入,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初,清政府在各地设立了垦务局,来督导开垦相关事务,在汉口、上海市天津市烟台市长春市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开垦禁令,鼓励百姓到关外移民。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闯关东的浪潮达到了高峰,从1921年到1930年的十年里,就有618万关内人到东北地区谋生。

移民安居乐业

闯关东的人口数量在3000万左右,其中大多是流民,山东人占了80%左右,其他人口来自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大量移民迁居东北后,与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结合,他们最初投身于农业,随着东北地区的发展,有些人开始从事工商业、交通业、重工业等,促进了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

事件影响

百姓大量涌入关外地区,让东北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这也使“闯关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类迁徙活动,缔造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跨越,也对东北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

积极影响

东北地区原本地广人稀、物产丰富,随着移民人口的到来,劳动力与自然条件得到了充分结合。迁入东北的移民,起初投身于农业,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工商业和交通业之中,让东北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

农业方面

随着移民迁入、荒地被开垦,东北的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咸丰元年(1857年),吉林省辽宁省的耕地面积分别为1439600亩和11524200亩。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吉林省的耕地面积增长到了49324179亩。宣统二年(1910年),奉天省(今辽宁省)的耕地面积为68226611亩。时至今日,东北地区依然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因耕地面积的迅猛增加,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也随之猛增,向其他地区输出了大量农产品,如豆制品、野兽皮毛、药材等等。

工业方面

东北除了有军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采矿业,还有因农产品的丰盛而发展起来的大豆加工业、面粉厂等轻工业。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闯关东带来的人口增长,丰富了东北的劳动力资源,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文化方面

语言

东北地区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以山东和东北的方言为主。山东人习惯用“俺们”来称呼自己,用“闺女”称呼年轻的女子。东北方言中有许多生动的描述,比如用“蹶子”形容“不管不顾”,“油葫芦”表示“中看不中用”。

民风

东北地区民风古朴雄浑,这跟东北人和山东人的豪放性格有关,他们真诚直率,意志如钢。东北人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通过喝酒来赢得相互间的信任。东北人出手一般都很大方,在外地人看来很爽快。

民俗

随着关内移民的大量涌入,东北原有的少数民族习俗与汉族的习俗之间,进行了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在婚俗上虽然带有满族的特点,总体上以汉族习俗为主。在育儿的习俗上,有睡扁头、挂悠车、躲百岁、抓周的习俗,同时具有满族和汉族的特点。在丧葬习俗上,东北地区逐渐从以火葬为主,改变为以土葬为主。

文艺

东北经过关内和关外的人群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有歌舞、曲艺、游艺、竞技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民俗音乐吉林省鼓吹、民间戏曲二人转等。另外,闯关东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的融合。比如,东北二人转就来源于东北的扭秧歌和河北省莲花落,随着闯关东的浪潮在东北传播开来。在东北地区,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闯关东精神

闯关东精神在近代东北地区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东北抗联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共同构成了东北的精神源泉。在闯关东的过程中,东北移民与东北本土人团结一心,与自然的荒寒和外敌的入侵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当代,闯关东精神依旧激励着无数东北儿女,在东北振兴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节点中发光发热。闯关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闯关东的人所经历的苦难,形成了一种文化印记。流传在山东省辽宁省吉林省等地的传说“秃尾巴老李”,就反映了山东人与东北人团结合作的友好情谊。

消极影响

闯关东的移民给关外地区带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带了一些消极影响。

社会方面

庞大的流民群体进入东北地区后,有些人因为生活艰难,转而放弃正业,沦为乞丐或做了土匪。东北地区山林居多,地形上有利于土匪藏匿,马贼们常对周边佃户进行抢夺,有些地区的农民因忍受不了马贼的长期扰乱,继而远走他乡。就业机会短缺的妇女还可能沦为娼妓,造成了关外地区娼妓横行。这些都滋养了东北地区的社会陋习,影响社会稳定。

环境方面

闯关东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大量移民涌入后,东北工业得到了发展,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东北的环境污染也很严重。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依赖的是自然环境的消耗。另外,大量的树木的砍伐,也对东北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

后世纪念

电视剧《闯关东》

《闯关东》这部电视剧再现了闯关东路途中的艰难和险恶。山东省到关外的路有两条,分别是水路和旱路。在这部剧中,朱传文他娘和二儿子朱传武、三儿子朱传杰坐船走水路,大儿子传文和未过门的儿媳谭鲜儿走旱路。

闯关东文学

闯关东文学指的是以闯关东为历史背景,围绕迁徙者的迁徙过程和生活场景进行的文学创作。

代表作品

《闯关东》

《闯关东》是出生于辽宁省的作家高满堂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朱开山一家人在义和团和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时期内的经历。

《科尔沁旗草原》

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是作家端木蕻良以科尔沁旗草原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以来农民在民族危机之下的生存状态。

《闯关东的女人》

《闯关东的女人》是作家王毅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女人的故事,她们在百年前从山东省迁徙到大连市

《边陲线上》

作家骆宾基的这篇小说《边陲线上》描述了东北地区土地上闯关东的汉子,与东北本土人组成义勇军,英勇抗战的故事。

黑龙江省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

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位于平度村,这里是黑龙江北部的“闯关东移民村”。2010年,孙吴县共投资140万余元,将平度村村史馆改造为展厅面积154平方米的新村史馆。2013年,平度村村使馆由黑龙江省文化厅批准更名为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