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
嘉峪关,别名“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
嘉峪关建成了以关城景区为主体,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魏晋慕景区为辅助的文物景,景区拥有长城工牌、嘉峪关关照印版、木觚等文物。相传还有击石燕鸣、定城砖、冰道运石的故事。嘉峪关在当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时的后勤保障地、政府朝贡关口、更是民间通商口岸。
嘉峪关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嘉峪关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999年,嘉峪关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启动了关城文物景区的建设,2005年,嘉岭关市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亿多元建设旅游景区,嘉峪关市打造了“天下第一雄关一嘉峪关”金字招牌,带动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历史沿革
早期沿革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历史上,嘉峪关地区曾是西戎活动地,秦属乌孙,汉初为匈奴,刘彻派兵击败匈奴,设置酒泉市等河西4那,并修筑享障、烽憾,形成河西长城。嘉峪关属酒泉郡天依县。后改为延寿县。十六国时期,前凉、凉州、北凉先后据有此地。北魏至隋属福禄县,唐改属酒泉县。五代十国、北宋初属回鸽,不久被西夏攻占。元朝属肃州路。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征西将军冯胜在嘉岭山西麓置关设防,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约733米)。弘治八年(1495),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奉命筑嘉峪关关楼。正德元年(1506)奉命再筑关城东、西二楼及官厅、夷厂、仓库等附属建筑。嘉靖十八年(1539),尚书翟銮到西北视察防务,见嘉岭关只有小土城1座,且年久失修,防务极不完善,遂决定对其进行修茸,并修筑关城两翼长城,成为完备的成防要塞。《重修肃州新志》记载:“于壕内奏立边墙,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因使兵备道李涵监筑,起于卯来泉之南,迄于野麻湾之东北,版筑甚坚。”
嘉峪关位居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处的咽喉要地,距离嘉峪关市4.5公里,是长城全线保存最完好的关城。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只起稽查来往行人的作用。为加强西北边防,宋国公冯胜决定在此修建关城,不久,九眼泉地区平地而起一座黄土夯城,周长220丈,高两丈,宽一丈,这是嘉峪雄关的最早雏形。此后,朱祐樘时修建关楼。正德年间修建东西二楼,即光化楼和柔远楼。嘉靖时加固已有建筑并修筑关城两翼长城,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从1372年初驻土城,到1539年尚书翟峦加固关城,修筑两翼长城,嘉峪关断断续续修筑168年,成为较完备的防御城堡。
嘉峪关西北7.5公里处的黑山,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峡谷,长约10公里,最宽处不过200米,最窄处30多米,山势险峻,名石关峡。古代唐玄奘西去、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东进,都从这里经过。有学者研究指出,这里就是古代大名鼎鼎的玉门关。元明以前,西域使者进贡都经过玉门关,随着明代筑嘉峪关,玉门逐被废止。嘉峪关成为从哈密市入河西走廊,西域贡使前往明代中国唯一的法定路线。
隆庆二年(1568)于嘉关置守备驻防。爱新觉罗·弘历以前仍沿明制。康熙帝十三年(1674)改设游击;爱新觉罗·弘历四十年(1775)置巡检乾隆清统一准噶尔之战部叛乱后,嘉峪关失去军事防御职能,然官置仍旧,成兵则日减。关城及附属建筑,于雍正十二年、(1734)、爱新觉罗·弘历三十一年、四十年、五十七年,均有维修。咸丰三年(1853),又重修关城。清中叶以后,嘉峪关成为税卡。清末至中华民国初,仍设有游击。嘉峪关还是连接内地与新疆的重要枢纽。清代中原至新疆的一条重要商路是从西安市出发,经兰州市、嘉峪关、玉门关至哈密市。吐鲁番市的棉花、葡萄,准噶尔汗国的羊、马、骆驼、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等都经此路运往内地。内地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药材等也经嘉峪关运往新疆和中亚等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
嘉峪关市充分发掘长城资源,建成了以关城为主体的旅游景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未期,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发展文物旅游,尝试以旅游经营促进文物保护。1999年,嘉峪关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全面启动了关城文物景区的建设,为全市文物旅游发展莫坚实基础。2005年,嘉岭关市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以关城景区为主体,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魏晋慕景区为辅助的文物景,打造了“天下第一雄关一嘉峪关”金字招牌,带动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2010-2019 年,嘉峪关市仅文物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收入年增长率均保持在 20%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2016年,全市文物景区旅游人数首次突破百万,旅游收入次突破亿元。2019年接待游客达到172.88万人次,实现收入1. 43亿元,全市文化旅游经济强势推进,仅2019年旅游人数达1314.7万人次,旅游入96.4亿元。近三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共达3219.74万人次,年均增长23.35%,实现旅游收入225.3亿元,年均增长28.54%。
地理环境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区、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主要景观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离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
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东坡,该长城是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关城的防御,在黑山石关峡山脊上,就地取材附近的砾石、片石和黄土,用夯筑的方式修筑而成的长城。
工程完工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石关峡两侧各修成一段长城,统称为石关峡长城。石关峡右侧的长城,史称“断壁长城”,这段长城所修建的地方十分高耸陡峭,部分修筑于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上,从远处看长城犹如凌空倒挂,所以俗称“悬壁长城”,与石关峡左侧的“暗壁长城”共同封锁了石关峡口。
悬壁长城原墙如今只余一截,底阔4米,上宽2米,高0.5-6米不等,现存的750米长城为1987年重修。重修的一段,以片石、黄土魟为原料,修旧如旧。悬壁长城像北京市的八达岭长城,有“西部八达岭”或“小八达岭”之称,它们同为明代长城的防御据点。历史上,石关峡悬壁长城段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
长城第一墩
魏晋墓群
魏晋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大漠,有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是魏晋古墓群,古墓群东西依酒泉市的果园乡,西北靠新城乡。
黑山石刻
嘉峪关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西北20公里的黑山一带,全称“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岩画分布在四道股形沟、红柳沟、磨子沟、交河沟、焦蒿沟和石关峡几个地点。石刻一般出现在起伏的悬崖陡壁上和较平的崖面上,以平凿的方法浅琢在发亮的黑色岩石上。
大岩泉墩
大岩泉墩,位于今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西北的黑山东麓大岩泉一山顶上,月儿湾墩西南2.66千米处。墩台依山而建,石块垒砌而成,残高3.40米。墩台东面垒砌层长1.40米,山体长2.10米,高3.20米,墩台南面垒砌层长5米,底部利用山体充当墩基,墩台西面底长5.60米,高3.20米,墩台北面仅在墩顶为岩石垒砌层。墩顶南北长4.70米,东西长3.60米。此墩接月儿湾墩烽火。
庙
明清时期,嘉峪关修建了许多寺庙,如龙王庙、山神庙、关林、财神庙、湘子庙、马王庙、老君庙、鲁班庙、火神庙、北京都城隍庙、三官庙、娘娘庙、药王庙、土地庙等。
楼
嘉峪关关城的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和文昌阁,这四座楼阁的屋顶都采用了重檐的歇山顶,另外附属建筑中,位于外城关帝庙的牌楼、戏台的前半部分也都采用了歇山顶,采用大出檐,有利于遮阳避雨。屋檐微微向上反曲,屋角反翘,可以避免下泄的雨水冲毁台基,同时显现出一种轻巧活泼的形象。充分说明了嘉峪关关城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和海关功能。
文物景区
长城工牌
长城工牌——1975年发现于嘉峪关关城到石关峡段长城的城墙顶部夯土中,这段长城现在叫暗壁,它和关城南段的明墙在明代统称为肃州西长城,工牌发现的位置距肃州西长城北端一公里余。此牌现收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工牌为青石质小石碑,碑体较规整,高19厘米、宽11.5厘米、厚2厘米。两面阴刻文字,字体为楷书,端庄有力,形态秀美,共58字。工牌正面竖刻两行字,共22字,正中刻“弟一工起”四个大字,右边刻“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第一工” 一行小字;背面文字分上下两部分,共36字,上部刻四个大字:“蔡止梅起”,下部竖刻六行32个小字:“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
工牌作为长城修建历史的真实见证,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修建长城的翔实、可靠的历史佐证。从工牌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年修筑肃州西长城时,工程采用分工段逐级承包方式修筑,即把工程分为几个大工段,每一大工段又分为若干小工段,每个小工段由一个施工队承建。依工牌的内容及工牌出土的地段到肃州西长城北端一公里余可以推断,第一大工段约300丈,分为六个小工段,由六个施工队,在十天的时间内完成。这种由大到小的多层管理施工方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修筑长城的工程进度。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关照印版
人们经常说“请多多关照”,那么关照究竟是什么?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一块木质牌子上有一个“关”字,指的就是关塞,而“照”字指的是凭证,组合起来就是“出入嘉峪关的通行证”,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
由于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史称边陲锁钥,也曾是丝绸之路的海关,中西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通行。“关照”的种类有很多,如屯民、客商、遣犯等,各持有不同要求和规范的“关照”。
据考证,明代的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
木觚
木为不规则形,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有七棱木觚一枚。通体汉隶212字,文字分两部分,前半部为诏书的一部分,计一百三十三字。后半部为书信,七十九字,内容与诏书无关。木觚中的诏书内容反映了西汉刘彻时期朝廷发往边关的急诏,涉及边关政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封检
封检是将简册书写完成后卷束,在外附“检”,以特殊材料捆扎,并在检绳上摁压泥团后加盖印章,以开展文书传递工作。官印加盖,由拟制文书机构及主管官员盖印。说明文书拟定过程中,主管官员与上级官员共同负责,实行领导负责并相互监督的责任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盖官印时,保持印章与封检垂直,印面文字与封检上下方向平行。文书简册的上情下达,以封检、缠束物和泥团组合的防泄漏、防作伪模式,直接组成了汉代文书传递的有效措施。虽是极为简单的材料组合,却构成了坚不可摧的牢固防线。进而形成了简册传递重要规则——封检制度。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石夯
当年修建长城的工匠特别辛苦,那时没有先进的机器,高高的城墙都是工匠们用石夯一点一点的夯出来的。石夯的运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人面杙
人面是修建长城时埋于城垣中镇驱鬼怪的小木桩,目的是通过避邪降魔,以保证城垣不能倒塌。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兽面纹筒瓦
兽面纹筒瓦是嘉峪关关城本体保护维修时从柔远楼拆换下的其中一件。制作时为筒状,成坯为半,一端为兽面纹勾头,一端有凹凸的瓦舌,个别有瓦钉孔。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历史传说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两燕出关,日暮,雌燕先归,及至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之声,也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击墙有“啾啾”的燕鸣声。从此以后,游人到此,都要击墙听燕鸣,以至墙面击痕累累。为了保护城墙,现在已将击墙改为击石,依然能听到燕鸣。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可知产生这种神奇现象的原因是由嘉峪关建筑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这些地方的墙角是砖砌的,结构严密,墙体表面平实,墙体又向上呈梯形倾斜,而墙角呈喇叭状,下小上大,又由于人们所站的位置与墙壁的距离不等,所以以石击墙,或两石相击,就会发出连续的啾鸣回音,这回音由快变慢,由低向高,最后消失在空中,使人听到似有一种“啾啾”的燕鸣声。古时候,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的燕鸣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以至于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求吉。
定城砖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就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者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
嘉峪关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忽悠道:“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冰道运石说的是在修建嘉峪关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发现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事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之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了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时间。工匠们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驼转
山羊驼砖正是利用山羊敏捷的爬山技巧把青砖驮到山上,这样既减轻了工匠们的搬运之苦,同时也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使得工程按期完工。
价值意义
历史文化价值
嘉峪关是我国大明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古称“河西第一隘口”,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明朝开国大将冯胜冯胜略定河西,在班师凯旋的途中选中文殊山西麓建嘉峪关以控制西域,并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设嘉峪关所,属肃州卫。
建筑研究价值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是目前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军事关隘,建筑得法,布局精良,它坐东向西,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五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层层设防、布局严密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大部分由黄土夯筑而来,所用的黄土全部都是取自黑山的黏土。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暴晒,将草籽晒死变成熟土后再进行修筑。在修筑过程中还要加入灰浆、棉麻、糯米汁等,增加墙体的黏结度。在建好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在一定范围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进城墙必须推倒重修,只有箭头触墙而落才证明墙体坚固合格。
民俗文化价值
嘉峪关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典故。常说的“关照”“多多关照”就源于嘉峪关关城;可歌可泣的“击石燕鸣”的爱情故事,也来源于嘉峪关;此外还有“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定城砖”等典故也来源于嘉峪关。
艺术作品
绘画
大漠风雨雕石艺画(简称石艺画),是采用天然风雨砺石为原料,唯有嘉峪关、酒泉市一带戈壁才有,运用传统镶嵌粘贴工艺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画。该画传承了中国古代“石材拼图”的手工技艺。据记载,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董玄宰收藏的“达摩像”用石材拼图作画的先例(见北京金盾出版社《中国石艺》(第二版)马驷骥、张二滨著书)。明清时代用石作画最为典型的是故宫御花园甬道铺设的石子画和明代嘉靖,扬州市的漆器工匠周筑的宝石画等,而后出现的用石材拼画、贴画等石艺画表现形式多在中国西北民间流传,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
诗文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峒。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
烟笼嘉峪碧,影拂昆仑万里遥。暖气常浮春不老,寒光欲散雪初消。雨收远和云湿,风度疏林带雾飘。最是晚来闲望处,夕阳山外锁山腰。《甘肃省·嘉峪关》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潦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殽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嘉峪关》
金锁严关绝塞开,旅人乘兴上楼台。天山雪影浮空去,瀚海风声卷地来。揽平生微有志,筹边万里愧无才。遥闻戍楼传呼急,内召将军拨马回。《嘉峪关感赋》
太华终南翠作屏,黄沙黑水万重经。春风杨柳三千里,一出长城不肯青。《嘉峪关登筹边楼时宁远查大将军入觐》
雄关今在望,相率倚窗看:三叠崇楼矗,千寻峻壁延。北门称锁钥,西城是喉咽。百代干戈息,长留胜景观。《出嘉峪关》
影视
嘉峪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域风情,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成为众多历史题材、西部风情电影的拍摄点和取景地,《新龙门客栈》《双城计中计》《金戈铁马》《火红的年代》《秘密列车》等影视剧都在嘉峪关有大量的外景拍摄,电影《小中年》更是全程在嘉峪关取景拍摄。
装置艺术
嘉峪关的主要城门都为砖券圆拱形门洞。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经在两河流域出现,在中国出现较晚,到西汉前期形成。到明清时,券、伏数已成为券门规模等级的标志,最高等级用五券五伏,嘉峪关的几座主城门都为五券五伏,体现了明清时期嘉峪关的地位。
每一道城门门洞下方都铺以厚重的花岗石条石做地基,石材取自黑山磨子沟,交错铺设,每块大约2米长,半米深,韧性好,坚固耐磨,承重力强。
历史人物
张骞
自酒泉郡建立后,大批汉使奔赴西域,大队汉军征战西域,大量人口迁徙河西。朝廷封张骞博望侯,博望是广博瞻望、高瞻远瞩的意思。就是对张骞高远战略眼光的肯定和褒奖,张骞眼光的最大成就就是发现了嘉峪关、酒泉市的独特价值。张骞是嘉峪关、酒泉的发现者,是河西走廊归中国版图的策划者,嘉峪关、酒泉市、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历史,因他而开始。张骞书写了汉朝向西开疆拓土史的第一页,中国西部版图里有他不朽的身影。
林则徐
九月初七日林则徐一行由肃州出发到达嘉峪关。《林则徐集·日记》:早饭后起身,出北门,镇、道以下皆送于城(肃州城)外关帝庙。此庙新修,甚宽敞。其后有大方池,池中有舟,可容八人之席,此间为难得,闻系本任总戍珠所浚也。座谈小顷,即别去。行三十五里为丁家坝,仅有数户居民,其前后则皆荒野,涉过涧河数道。又五里安远寨墩,又十里上腰墩,又五里大沙河墩,又五里嘉峪关,宿关之城外驿舍,梁牧遣丁具膳。是日行七十里,路不甚长,而小石砢,无一平路,尚喜大车在酒泉市城内已换长,左右车轮皆离车厢一尺,犹不至颠簸耳。此次大车车厢,长约五尺,宽约三尺,自地至车辕,量高三尺,自车厢至篷顶,量高四尺五寸。
左宗棠
左宗棠率数万三湘子弟兵西征新疆,进入河西走廊后发现越往西越荒凉,尽是戈壁荒漠,大军走过后,要不了多久,风沙会将路掩盖起来,不利于后续大军跟进。于是,左宗棠想了一个办法:沿途种适合本地生长的树木;一来可以治理沿途的沙漠,保护道路不至于被漫漫黄沙所掩盖;二来可以作为道路的路标,为后来的部队和行人指引方向。所以,他就号召全军上下各部将士,沿着西去新疆的漫长道路广植树木。
现在到嘉峪关关城,可以看到,东闸门下还有一颗高大的杨属,据说这棵树就是由左大人亲手栽植的,数百年来一直守护着这座“声震华夷”的魏巍雄关。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嘉峪关市整合境内嘉峪关文物景区、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新城墓群、黑山岩画等文物资源,以长城文化为主题,以大漠风光、绿洲田园和边关风情为依托,以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为主体景观,将嘉峪关市长城文化带逐步打造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经济带。
嘉峪关市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加大区域合作交流。加强与酒泉市的联合营销,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就节会赛事的合办、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共享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合作开发。配合全省《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2018-2025)\u003e的实施,加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嘉峪关市突出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积极筹建嘉岭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视察嘉岭关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办、国力《关于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通知》部署和省上关于长城国家公园建设的工作安排,积极进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岭关段》的前期项目筹备及规划工作。借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带动作用,突出长城文化主题,不断放大我市作为明长城西端起点的区位优势,打造嘉岭关长城文化龙头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整合境内嘉岭关文物景区、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新城慕群、黑山岩画等文物旅游资源,以长城文化为主题,以大漠风光、绿洲田园和边关风情为依托,以关城域、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为主体景观,将我市长城文化带逐步打造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经济带。
保护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嘉峪关关城曾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保护和维修。1986年至1989年,国家又投资近千万元,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修缮。1987年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11年,中国政府投入20.3亿元,开始对嘉峪关关城以及周边长城等进行为期三年的保护和维修。国家文物局将嘉峪关保护维修列为未来几年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工程,主要包括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三大项目。
2012年嘉峪关保护维修实施了4项工程,包括长城第一墩文物保护防洪工程、关城木结构建筑修缮工程、关城古建筑油饰彩画重绘工程、西罗城保护维修工程等。修建单位以保护为前提,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少干预的原则,在文物本体保护维修中尽可能地保存历史信息。
截至2017年12月,历时五年之久,投资约3.05亿元人民币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史上最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工程收尾。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重现历史上雄浑壮观的原貌。
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亮岭关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直接责任单位清单》,做到了文物安全工作人员到位、职责清晰、责任明确。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公示和消防公开承诺制度,组织全市各文博单位在显著位置设置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和《消防安全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了文博单位文物安全与消防安全责任。对全市境内所有野外文物包括长城、墓葬、岩画等均安装了保护设施,共架设围网135余公里,树立保护标识碑166块,界桩1259根,宣传警示牌8块,通过这些防护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嘉峪关市田野文物保护水平。
近几年,结合嘉峪关长城的保护情况,文物保护机构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长城保护方式从“看守保护”不断向“科技保护”转变。文物保护工作者通过文物本体监测及环境监测等措施,借助科技设备采集的各项数据,分析研判病害成因、发展趋势等,以便及时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
旅游路线
旅游公交专线是根据关城景区、悬壁长城、第一墩景区特点制定串联各景区线路,以关城景区为首未站点,连接悬壁长城、第一墩景区的运行模式关城景区往返悬壁长城、第一墩景区单程约22公里,投入6合车辆(4台为正班车辆,2台为代班车),均为新源纯电动公交车,其中,关城景区西门-悬壁长城,旺季(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9: 00首班车对发,每30分钟一班未班19: 30发车。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 9: 00发首班车,每2小时一班,末班17:30发车,悬壁长城一关城景区东门,旺季9: 00首班车对发,末班20: 00发车: 淡季10: 00首班车对发,末班18:00发车,长城第-墩一关城景区东门,旺季9: 00首班车对发,未班20: 00发车; 淡季10: 00点发首班车,末班18:00发车。
政策
自2023年12月1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嘉峪关文物景区门票半价优惠,同时嘉峪关市将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据了解,嘉峪关市将于12月20日通过OTA等平台发放1万张面值50元的文旅消费券,支持方特丝路神画冬春季开园,刺激冬春季文旅市场消费。同时,结合对外推介活动,在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地发放景区门票。针对冬春季旅游消费,各景区实行门票5-6折优惠政策,其中嘉峪关文物景区在上述时间段内执行冬春季门票五折优惠政策,同时凭票可不限次数入园。方特丝路神画门票实施6.5折优惠,购买游客可凭票免费游览嘉峪关文物景区。针对50人以上研学团队,冬春季预定星级酒店享挂牌价5折优惠,四星级酒店每间客房不超过280元;三星级及以下酒店每间客房不超过150元。
参考资料
中国的世界遗产.央视网.2023-12-10
嘉峪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8
嘉峪关文物景区.甘肃省人民政府办.2023-12-10
重走丝绸之路‖ 天下第一雄关 扼守丝绸之路要冲.澎湃新闻.2023-12-10
嘉峪关关城旅游持续火爆 创新科技手段接力守护长城.央视网.2023-12-10
探秘嘉峪关古长城.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2023-12-10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12-10
【欢迎观看】“嘉峪关市魏晋墓地下画廊” 文化之旅 —戈壁遗珍.澎湃新闻.2023-12-10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澎湃新闻.2023-12-10
给游客发“关照”、古今地名张口来,嘉峪关守关“将军”火了.澎湃新闻.2023-12-10
嘉峪关用途变迁史.光明网.2023-12-10
保护长城遗产 发扬传统文化——嘉峪关市长城保护利用成效显著.甘肃省人民政府.2023-12-10
嘉峪关市长城保护利用成效显著.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12-10
坐上动车去旅行吧!这一站,嘉峪关!.澎湃新闻.2023-12-10
嘉峪关关城简介.中国小康网.2023-06-05
走进嘉峪关黑山 探访石头上的“史书”.凤凰网甘肃.2023-12-10
明清时期嘉峪关祠庙及民间信仰.中国甘肃网.2023-12-10
嘉峪关关城的建筑艺术特色.腾讯网.2023-12-10
从那块600多年谁也不敢动的砖说起.......澎湃新闻.2023-12-10
650岁的它,是嘉峪关最为夺目的风景.澎湃新闻.2023-12-10
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介——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制作工艺.澎湃新闻.2023-12-10
古诗《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原文赏析.品诗文.2023-12-10
关于描写《甘肃省·嘉峪关》古诗词赏析大全.品诗文.2023-12-10
张骞与嘉峪关.甘肃省文化博览局 .2023-12-10
东南谁比此关雄——林则徐过嘉峪关180周年(1842——2022)记.中国甘肃网.2023-12-10
【嘉峪关故事传说】左公杨.澎湃新闻.2023-12-10
嘉峪关: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澎湃新闻.2023-12-10
长城嘉峪关进行建关后最大规模维修.中国新闻网.2023-12-10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大修重现历史雄姿.半月谈.2023-12-10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科技手段“呵护”天下第一雄关.新浪财经.2023-12-10
关城景区至悬壁长城、第一墩旅游专线开通.嘉峪关日报.2023-12-10
嘉峪关文物景区门票半价优惠,50万元文旅消费券激活冬春旅游市场.腾讯网.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