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玉门关

玉门关

玉门关(Yumen Pass ),始建于刘彻元封三年,是中原地区古时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口,西汉的历史遗存。

玉门关伴随着中原王朝西方战略的发展及中西交通路线的变化,关址有过几次改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最早设置的玉门关在西汉酒泉郡西部、敦煌郡的东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石关峡,设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或稍后。刘彻太初四年(前101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之际,玉门关遂西迁至敦煌市西北一带,职能由负责商业往来、军事效用变更为只负责军事效用。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玉门关东迁至今甘肃省瓜州县双塔堡附近。魏晋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基本畅通,西域各道都以玉门关为共同起点。隋唐时期,玉门关距离今瓜州县双塔堡较东汉时期更远。五代十国宋初,玉门关又重新迁址回石关峡,位于敦煌西北一带的旧址随之废弃。明清时期,玉门关有过短暂复兴,后由于边防战争和吐鲁番盆地的崛起,其功能逐渐被嘉峪关取代。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尔克·斯坦因曾先后两次考察敦煌市西北的玉门关遗迹,而后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组于1944年在玉门关台地上发掘出有“玉门都尉”的半截简等物品。1988年1月,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包括小方盘城河仓城)合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门关位于敦煌市市区西北部90千米处,墙垣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平面呈方形,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北面有疏勒河水系,向西、向东都建有连绵不绝的长城,向南连接到阳关。截至2021年,玉门关遗址对外开放的有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和汉长城遗址。2022年4月,玉门关景区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评审。

玉门关是中国境内连接北方和西方最著名的关隘之一,也是连接中亚(西域)和东亚(中国)的咽喉要道。其作为丝绸之路上保存状况最佳、类型最完整且规模宏大的关隘遗址,不仅见证了两汉时期的交通管理、烽火传递以及长城防御等制度,而且还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的文化特征提供了历史见证。在该地区发现的文物,如超过2400枚的简文书和丝绸残片等,为丝绸之路上的广泛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确凿的证据。2014年6月,玉门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

玉门关名字由来有两种说法,说法之一为:玉门关在古代为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关口,相传古代西域和等地所产美玉由玉门关输入中原,故以玉门为名。说法之二为:根据“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山北水南为阴”的旧时传统,位于疏勒河南侧的玉门关应当名为阴关。又根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祖纪》《资治通鉴》等古籍的记载,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在成皋对战失利后逃跑,只身与夏侯婴夏侯婴共乘一辆车出成皋城的玉门,往北渡过黄河。城的北门俗称玉门,又称之为凶门,玉门关就是成皋北门,故以玉门为名。

历史沿革

两汉至南北朝

西汉玉门关设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或稍后,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赵破奴击败姑师、楼兰置玉门关,其最初的位置在西汉酒泉郡西部、敦煌郡的东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石关峡),由酒泉郡管辖,主要防御的地区是张掖、酒泉,防御对象是从北方入侵的匈奴。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为了防止匈奴对河西的威胁,武帝命李广利第二次征大宛,发兵十八万至酒泉市张掖市北,同时置居延、休屠县以守卫酒泉,并由玉门关军正任文将酒泉郡玉门关西迁至敦煌郡西,彼时敦煌西部已经修筑有尚未被命名的塞城。玉门关在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时是敦煌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无论是外国使节还是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者和军队,都必须通过此关。彼时李广利成功征服大宛后从玉门关返回西汉,该地往来人员繁杂给西汉边塞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西汉政府便在敦煌郡西部设置阳关、玉门关。具体变动如下:原来玉门关所在塞城被西汉政府更名为阳关,玉门关则北迁至敦煌郡西北;职能进行了细化——玉门关负责军事效用,阳关负责通使,西汉军队和专使经由玉门关,而外国客使经由阳关进出西汉内地,如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派遣开陵侯率领六国兵击车师,返回的军队就经过玉门关进入敦煌。

新朝王莽政权建立不久,古丝路曾一度不通,玉门关也随之封闭。东汉初期,西域大道北移,玉门关的关城再未复建。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玉门关从敦煌市西北故址向东迁徙210余千米,迁至今甘肃省瓜州县双塔堡附近(唐瓜州城北略偏东30千米许、疏勒河南岸)。新玉门关被设置后,敦煌西北的旧玉门关仍时被利用,并未彻底废弃。魏晋因袭东汉,丝绸之路基本畅通,阳关早已废弃,西域各道都以敦煌玉门关为共同起点。魏晋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丝绸之路时兴时衰,总体上没有断绝,玉门关还是唯一的口岸。

隋唐至宋元

隋朝时期,旧玉门关仍未废弃,《隋书·地理志》中《裴矩传》《西突厥传》等记录了新、旧玉门关的相关政治事件,《资治通鉴》卷181则记录了新玉门关的军事事件。在《西突厥传》中载有处罗可汗打仗失败后逃往高昌国隋炀帝裴矩送可汗的母亲向氏从长安向西走,经由玉门关前往晋昌城,这里的玉门关即为新玉门关。《裴矩传》中记载通往西域的各条路均“发自敦煌市”,而非晋昌瓜州县),即裴矩途径的并非位于瓜州北部的新玉门关,而应是敦煌西北的旧玉门关。《元和郡县图志》卷40同时记录了旧、新两座玉门关,并将旧关特别指明为玉门故关,以示与新关区别。玉门关虽从东汉永平十七年到唐末已东迁新址,但位于敦煌西北旧址的旧玉门关并未因之废弃,仍在中西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记录中原地区古代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唐僧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唐三藏在629年西行求经时抵达瓜州晋昌城,也就是后来的甘肃省安西锁阳城。玄奘渡过葫芦河,通过了河上的玉门关。据此人们普遍认为,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千米处,也就是瓜州县城东50千米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这里正处于交通枢纽地位,东通酒泉市,西抵敦煌市,南接瓜州,西北与伊州相邻。此外,隋唐时期的玉门关是夯筑,关墙内外散落着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砖块、花岗石石条、残石磨等。整个玉门关的残宽3.5米至4米,残高0.3米至0.75米,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开东、西两门,四周环以护城河五代十国宋初的时候,玉门关的地址又移动到了肃州城西35千米至50千米之处,也就是距离隋唐玉门关东边200千米一个叫“石关峡”的地方,在宋代初期的敦煌遗书等史籍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瓜州县敦煌市社会安定,穿越河西走廊来往的行旅皆经由沙州而往,而未见有人走第五道的,表明该道已弃之不用了,该道上设置的唐玉门关也随之废弃。赵祯景祐三年 (1036年) 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彻底消失于史籍。

明清至现代

明代前期,嘉峪关市成为丝绸之路的交通口岸,玉门关的名称和功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复兴,后在明代后期因边防战争和吐鲁番盆地的崛起,其功能逐渐被嘉峪关取代。此外,明代的文史资料中多记载石关峡为传闻中的旧玉门关,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陈诚、李受遣出使哈烈国,撰《西域行程》一书,在书中提及提及路过石关峡所在地时听闻其为旧玉门关。清代嘉峪关继续作为军事边关存在,而玉门关的名称和功能则逐渐淡化。对于旧玉门关的猜测,清代也有相关文史资料记录,如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陶葆廉随父经河西走廊巡抚新疆,沿途所见撰《辛卯侍行记》,该书中推测了石关峡为传闻中的旧玉门关。

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尔克·斯坦因曾先后两次考察敦煌市西北的玉门关附近汉塞遗迹和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并在其所绘的敦煌地图上编号为T1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号为D25)。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组夏鼐阎文儒先生在玉门关台地上发掘出有“玉门都尉”的半截简和木简削衣、麻绳、碎毡片等物品。

地理环境

自然地貌

玉门关地处祁连山脉前的党河冲积平原与疏勒河河谷平原,属基岩中低山洪戈壁倾斜平原、风成沙丘和风蚀地貌。在遗址的东北部党河汇合注入疏勒河。这一区域地势略低平,海拔1100~1450米。另外,玉门关西侧存在雅丹地貌,具体位于其以西68千米处马鬃山剥蚀残丘准平原的东西向断层谷地中。由区域中古湖相地层推测,该区雅丹地貌形成大概在中更新世甚至早更新世。在中更新世末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导致湖水向西撤退,随即被晚更新世的戈壁砾石层覆盖。晚更新世末发育了东西向古河道,以后由蒙古高原南下的强劲北风吹蚀而形成该区域雅丹地貌。该区雅丹一般高20~40米,为世界上所少见的大中型、密集的、形态奇特的雅丹地貌景观。

气候状况

玉门关在敦煌市境域内,属暖温带干旱内陆气候,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围,夏季炎热而干燥少雨,冬季寒冷而漫长,日照辐射值高,热量较丰富,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9.4℃,年极端最高气温43.6℃,年极端最低气温-28.5℃。无霜期142天左右,常年多东风和西北风,伴有沙暴的大风平均日数15.8天,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发量2505毫米。

方位布局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区西北部90千米处,确切位置在马圈湾遗址西南0.6千米处,即马圈湾与羊圈湾之间的地上,方位东经93°45′,北纬42°21′。玉门关遗址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的长城防御体系格局,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东西长45千米,南北宽0.5千米。墙垣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周长约102米,残高9.7米,上宽3.7米,东西墙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玉门关北面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水域,有5条水系,最大的就是北面疏勒河水系,从玉门关向西、向东都修建有连绵不绝的长城,向南边连接到阳关

具体构成

玉门关遗址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河仓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各类型遗存包括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8段长城遗址。

小方盘城遗址为古时防御用的障坞,平面呈方形,夯土版筑,四边长约26米,高约10米,面积约700平方米。障外有坞院,障东残存的南北向坞墙清晰可辨,障北有一风蚀台地。

敦煌市境内的汉长城是西汉边境的防御设施,全长约150千米,玉门关遗址内的长城烽燧位于其北边2千米处,为东西走向,为汉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长城烽燧由砂砾石夹芦苇(或多枝柽柳)间层叠压板筑而成,整体长约400米,残高3.25米,基宽3米,上宽1米,包含20座烽燧,长城线内侧有一条宽6米长7米的“天田”。

开发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政府对玉门关遗址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措施,1963年2月,玉门关遗址被列为甘肃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与敦煌市县文化馆合作,对敦煌以北的汉代长城烽燧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考察,并对玉门关以西十一千米的马圈湾烽燧遗址进行试掘。1988年1月,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包括小方盘城河仓城)合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正式成立敦煌市“玉门关汉长城(当谷燧段)管理所”,并于2000年制定出台了《敦煌玉门关保护管理办法》。2014年6月,玉门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1年,酒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玉门关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玉门关遗址保护的对象等内容。

具体的遗址保护措施方面,截至2017年,敦煌市官方陆续实施了玉门关遗址监测预警工程、境内长城烽燧抢险加固工程等,对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包括河仓城、小方盘城遗址和玉门候官管辖范围内的长城及烽燧遗址实施了围栏保护,共树立界桩350根、界碑6块。截至2021年1月,玉门关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为:北至疏勒河北岸,东至东条湖子西墩向东500米南北向延线,南至玉门关收费站东南向延线,西至显明燧西1000米南北向延线。

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截至2021年,玉门关遗址对外开放的有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和汉长城遗址。自玉门关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敦煌市官方筹资实施了玉门关游客中心改造工程,土建工程、内部装修、玉门关游客中心绿化、沉浸式影院建设、语音导览系统、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等工程,截至2017年9月已全部完工。此外,为了提升游客旅游文化体验,玉门关景区设有汉服表演、都尉迎宾、边塞战鼓表演等文化体验活动。2022年4月,玉门关景区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评审。

价值与影响

人文历史

玉门关遗迹位于祁连山的西部末端,紧邻疏勒河的南岸戈壁,它是汉代在河西走廊西部设立的关键关隘,具有“东西交通分界标志”地理地位。作为丝绸之路上保存状况最佳、类型最完整、规模宏大的关隘遗址,玉门关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包括交通管理、烽火传递以及长城防御等制度,这些制度为丝绸之路上的长途交通和交流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沿线多民族的文化特征提供了独特的见证。遗址中发现的简牍文书和丝绸碎片等文物,为丝绸之路上的广泛文化交流和科技传播提供了直接证据。

文学

玉门关的意象在中华民族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其最初出现在刘彻太初元年(前104年)的遮断玉门典故中。200年后,十三将士归玉门的铁血事迹与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长叹,已将玉门关意象蜕变为念念不忘故国家乡的象征。东汉南北朝时期,玉门关出现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如南梁诗人虞羲的《咏霍将军北伐》中写道“玉门罢斥候,甲第始修营。”此时的玉门关已有代表北方边塞边疆之意。到了隋唐,玉门关作为边疆地理文化名词频频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歌咏边塞,歌咏玉门关的名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门关这个意象不复开拓之初的悲凉,在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典制》其六中玉门关不再是畏途,已经成了华夏儿女行走边塞的交通要道。

社会

玉门关是中原地区古时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基于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在丝绸之路上开拓与对外交流铸就了沿线的繁荣景象,现代在对外交流方面则有了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同丝路沿线国家逐渐联系发展。

相关评价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地、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史及中国古代史上极具典范象征意义。千载之下,其文化内涵早已超出具体所指,成为历史文化感颇为鲜明的空间符号和丝绸之路标志性地物。(李并成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玉门关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变迁,但它从来没有与丝绸之路割舍开来,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留下了独特的边塞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文人墨客的创作激情。(玉门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评)

关址争议

玉门关址在历史上几经变迁,关于它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学者一直没有停止考察和探讨。关址之争主要包含两个方向的争议:旧玉门关关址之争(汉玉门关关址)、新玉门关关址之争(唐玉门关关址)。

在“旧玉门关关址之争”中,考古及学术研究方向主要有敦煌市以东说、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说、小方盘西侧说。“敦煌以东说”以《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利率军西伐失利被刘彻得知,汉武帝大怒后派使者将李广利挡在玉门关”等史料为证据,推测旧玉门关在敦煌以东;“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说”以包含《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讨伐大宛时的史料为证据,推测旧玉门关在敦煌西北;“小方盘西侧说”以小方盘城汉代遗址南废墟文化层出土的汉简为证据,推测旧玉门关在小方盘西侧。

在“新玉门关关址之争”中,考古及学术研究方向主要有双塔堡说、马圈湾说、常乐古城说、其中“双塔堡说”认为新玉门关位于今瓜州县双塔堡一带;“马圈湾说”认为新玉门关位于马圈湾遗址内汉长城内侧的交通大道上,坐东向西;“常乐古城说”认为唐玉门关和墨离军驻地应在河西走廊西段的常乐古城。

相关文物

简牍

玉门关遗址及周边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简牍文书、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出土的简牍文献中涵盖了大量关于汉代西域各国的信息,如“车师”“乌孙”“尉犁”“卑陆”和“大月氏”等,同时涉及了“匈奴译”“乌孙使者”的粟特文文书以及卢文丝绸残片。此外,简牍中还包含了九九算术书、医药方、《仓颉篇》《急就篇》等医学著作,以及历法和天象、占卜等相关记录。这些资料与造纸术、印刷术、历法、医学知识以及药物等科学技术在丝绸之路上的广泛传播和交流有着直接的联系。

西汉纸

1998年,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出土了中原地区国内第4块西汉纸——西汉墨书麻纸,该纸长3.5厘米、宽2.4厘米,墨迹清晰,可辨认的有20多字。根据有纪年的汉简判断,这块麻纸当是刘骜刘骜绥和二年(前7年)的物品,比蔡伦东汉刘肇刘肇元兴元年(105年)制造并奏报朝廷的“蔡侯纸”早了113年。

重要景点

玉门关遗址景区对外开放的有小方盘城遗址、河仓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

汉长城

汉长城亦称塞、塞墙,修筑的时间约在刘彻元封三年(前108年)至太初元年(前104年)之间,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比东起山海关区西止嘉峪关明长城早1500多年,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完好、最古老的汉代长城之一。汉长城的境域西从今新疆罗布泊到甘肃敦煌市玉门关以南,沿疏勒河南岸进入瓜州县,然后向东到金塔县境,横贯河西走廊1000余千米,因主要在河西走廊区域,故也称“河西走廊长城”。

汉长城采取就地取材与防守相结合的办法,分区分段包修而成,修筑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而不是一律修大城墙。在修筑时,汉长城结构为柴草层加砂砾,利用当地所产芦苇、罗布麻多枝柽柳等植物与沙土砾石作为修筑材料,层层夯筑而成,柴草层厚约4至5厘米,砂砾层厚20厘米左右。其中保存在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当谷燧附近的一段长城较为完整,城墙残高2.6米,基地宽约3米。玉门关长城线上至今尚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烽火台80余座,烽火台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墩以黄土为基,上用土坯、石块加芦苇、红柳、胡杨等砌筑而成。高者达10米以上,低者也近3米。由于气候干燥,大部分保存完好。

河仓城

河仓城,又名大方盘城,是古代中国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河仓城西距玉门关12千米,坐落在疏勒河南岸高出河床2米多的土台上,整体建筑为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版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许,墙最高处为6.7米,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它隔成相等并连的三座仓库,仓库每间东西长42.5米,南北宽14.5米,墙厚1.5米。根据英国人马尔克·斯坦因和中国历史、考古学家阎文儒先后在此处挖掘的汉简及西晋碣石镇所记载的文字来考证,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的重要军需仓库,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

相关文化

玉女泉传说

相传玉门关西南原有一片水草丰茂的天然大草滩,其中有一池被称为“南大湖”的清水,附近住着单身汉放牛娃权旦。有一天他在草滩边午睡时突然听到池水中传来女子嬉笑声,醒来后躲在一旁草堆中观察情况时惊动了在池水中的三名女子,其中两名变作白鹤飞走,最小的尚未出池,衣服却被权旦抢走。女子不敢出池,遂告诉权旦她们是天上仙女,在此处洗澡,希望权旦能归还她衣物以蔽体出池,她愿与权旦成婚。权旦并没有遂该女子意愿,他将自己的衣物给女子蔽体,并将女子的衣物藏起来,女子后因看中权旦相貌而答应与他成婚。

二人婚后感情甚笃,但因仙女与凡人不能通婚,该女子私自与凡人结婚的事被玉皇大帝所知,玉帝遂差遣手持九节钢鞭的玉河将军前去捉拿女子,天地也因此出现异象。女子感知到该异象后意识到这是上天逼她回宫的信号,她非常难过,亦舍不得权旦,夫妻二人在南大湖池边抱头痛哭,女子哭得两眼滴血,血泪将池水染红。权旦抱着女子不让她离开,女子恐晚归为权旦招来杀身之祸,遂说出实情——她和权旦是命中注定的百日夫妻,如今百日已到,再不回天宫会连累很多人。权旦听后万般无奈,忍痛将藏起来的女子衣物还给她,女子遂变作丹顶鹤飞走,天地异象随之消散。事后权旦久久不能抒怀,遂抛弃一切在玉乡河畔的灵图寺削发为僧。以后在这一带放牧的人,经常见有一只白鹤徘徊在南大湖池水边,于是当地人就称这个水池为玉女泉。

马迷途传说

古代丝路小方盘城一带,地形复杂,沟壑纵横,白天容易中暑,晚上又难辨方向,容易迷路,因此这里被叫做“马迷途”。相传有一年,一支贩卖玉石的商队经过“马迷途”时发现了一只落在地上的白额雁,并不停地哀鸣,遂救了它,并准备走出“马迷途”后再放了它,但是商队却在此迷路了,走了很久都没能走出去。被救助的大雁见状后突然说话:“要想不迷路,方盘城上镶宝玉。”发现大雁能说人言,商人们惊讶不已,纷纷拿出价值连城的玉石,大雁叼了一块飞走了,不久人们便看到远处有闪耀的光芒,于是朝着有光芒的方向走去,来到了小方盘城,走出了马迷途,这才发现小方盘城城门之上镶嵌着一块玉石,人们才恍然大悟,于是把这里称为玉门关。

参考资料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2024-01-01

Dunhuang'sYumenPass,acrucialpointontheancientSilkRoad.cgtn.2024-01-14

【敦煌快讯】玉门关景区顺利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审.澎湃新闻.2024-01-1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1-11

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玉门关.百家号.2024-01-14

玉门关遗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1-01

陇上有名(二十八)|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中国新闻网.2024-01-14

【敦煌文化知识】舂风吹度玉门关一玉门关与汉长城.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4

敦煌玉门关景区.酒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2024-01-14

甘肃旅游丨玉门关让旅行成为文化体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24-01-14

玉门关遗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1-14

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进入“保护利用”新阶段.中国新闻网.2024-01-14

西汉敦煌郡玉门关的设置时间、名称来源与功能.中国甘肃网.2024-01-01

“玉门关”和玉无关?清华教授张国刚解读“玉门关”名字由来.澎湃新闻.2024-01-09

第三节 新朝.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1-22

【夯筑】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辞海之家.2024-01-22

敦煌概况.敦煌市人民政府.2024-01-12

非遗旅游: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玉门关遗址.央视网旅游.2024-01-01

文明的坐标丨“丝路重镇”玉门关.百家号.2024-01-22

甘肃古遗址丨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包括大方盘、小方盘).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2

【通知】关于印发《玉门关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澎湃新闻.2024-01-14

博物馆内“触摸”丝路印记 敦煌博物馆吸引众多游客慕名打卡.澎湃新闻.2024-01-14

玉门关的千年变迁.百家号.2024-01-22

玉门关如何成为唐代文人的“意难平”?.百家号.2024-01-22

春风已度玉门关:历史上的玉门关,几经变迁的沧桑.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2

玉门关址今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01-22

丝路印记 家国情怀——探访敦煌市博物馆.甘肃经济日报.2024-01-14

你在博物馆的“一眼千年” 藏着这些纸质文物的“劫后余生”.百家号.2024-01-14

纸对丝路文明交往的意义.百家号.2024-01-14

汉长城.中国国家地理.2024-01-13

河仓城遗址.国家艺术基金.2024-01-13

历史眼丨玉门关关名的传说.百家号.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