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山
马鬃山又称甘肃北山,是天山东延的余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北侧,与走廊西端南侧的祁连山遥相呼应,由一系列平均海拔约2000米的低山及残丘断续相接而成,这些山丘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2583米。东至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罗布泊洼地东缘,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残丘,北迄中、蒙边境。经纬度范围在东经95°31′~98°26′、北纬40°42′~42°47′,面积为8.8万平方千米。
马鬃山隶属于北山造山带,经历古大陆裂解、洋盆演化及洋陆转换、板内伸展及裂谷盆地演化几个阶段,主要由中-晚奥陶世-志留纪火山岩,变质岩以及晚古生代的碎屑沉积岩组成。山区地貌形态包括剥蚀低山,基岩戈壁高地、山间剥蚀洪积倾斜高平原等。马鬃山地区深居内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降水量小,昼夜温差大,干燥多风。地区内栖息分布包括蒙古野驴、北山羊在内的多种野生动物,以及适口性强,具有药用价值的梭梭、胡杨等植物。
马鬃山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以红桥公路为代表的多条公路。地处河西走廊,是甘肃省唯一的边防地带,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在风景名胜方面,马鬃山地区有历史悠久的马鬃山玉矿遗址和保存较好的明水军事要塞遗址等历史遗迹,也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化石、岩画、公婆泉恐龙地质公园、瀚海戈壁等人文旅游资源。
命名
马鬃山,山形破碎,如马鬃状,故名。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地区的一处地理标志,又称北山。
位置境域
马鬃山是天山东延的余脉,横亘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北边缘,地处库伦草原、天山山脉、阿拉善盟古高原、柴达木盆地之间,行政区划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和内蒙额济纳旗。东至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罗布泊洼地东缘,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残丘,北迄中、蒙边境。地理坐标为东经95°31′~98°26′、北纬40°42′~42°47′,其地域面积为8.8万平方千米。
历史变迁
马鬃山地区隶属于北山造山带,位于新-甘-蒙交界处,连接着兴蒙造山带与新疆天山造山带。北山造山带被划分为九个构造单元,主要包括:雀儿山单元,旱山单元,马鬃山单元,花牛山单元等。其中,马鬃山单元主要由中-晚奥陶世-志留纪火山岩,变质岩以及晚古生代的碎屑沉积岩组成。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主要经历古大陆裂解、洋盆演化及洋陆转换、板内伸展及裂谷盆地演化几个阶段。
古大陆裂解阶段
北山地区从早寒武世开始逐渐处于伸展环境,早古生代洋盆开启。
洋盆演化及洋陆转换阶段
从早寒武世中期开始,北山地区大陆裂谷进一步发展,古陆壳被拉断,出现大洋。从志留纪开始古亚洲洋进入俯冲消减阶段,形成古亚洲洋域南缘的活动大陆边缘。而北山早古生代有限洋盆经历着南,北双向俯冲消减作用,发生碰撞造山,地壳被抬升发生腐蚀。
板内伸展及裂谷盆地演化阶段
从晚泥盆世开始,北山南部及北部先后进入碰撞后的板内伸展阶段。到了晚二叠世时期,北山地区海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北山大部隆升为陆,发育大面积陆相火山岩,但局部仍有一部分残留洋盆,形成海相沉积。晚二叠世末期,北山地区完全结束海相裂谷,裂陷环境,发生造山作用,至此甘蒙北山及邻区进入统一的陆内演化阶段。
地理特征
气候
马鬃山地区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降水量小(年平均降水量80.7毫米),但蒸发量大(年蒸发量3072.9毫米),同时又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日较差13.9℃),干燥多风。年平均气温3.9℃,年平均最高气温18.5℃,最低气温-11.8℃。平均风力4级,最大风力11级,多出现在冬季,风向主要是西风,为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
地质
马鬃山在地质构造上属北山块断带,由一系列雁行状山脉组成。在宽平向斜中常有中生代沉积。火山岩和花岗石的侵入普遍,有广泛的接触变质现象。其中花岗岩类岩体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4%左右,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
马鬃山地层结构划分为3带,即(1)中心变质杂岩带:由前震旦系变质岩系和不同时期花岗岩组成,其上叠加早古生代火山弧;(2)南亚带为以加里东造山带为主的复合造山带:由榴辉岩包体、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岩和蓝闪石片岩组成;(3)北亚带为华力西造山亚带:由大型伸展韧性剪切带和变质核杂岩组成。
区内拥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铁、钨、锰、煤、重晶石等,已经发现各类矿床达128处,比如南金山石英脉型金矿、吐鲁—驼马滩煤矿带、金庙沟煤矿区、七角井大型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公婆泉铜矿床、马鬃山小型锰矿床、马鬃山煤矿区等。其中马鬃山小型锰矿床中矿石主要为硬锰,软锰矿,属热液型。马鬃山煤矿区中煤层为4层,煤层最大厚度8.21米,可采层总厚度9.03米。工业储量809.8万吨,远景储量2866.7万吨。
地形地貌
马鬃山区地处蒙新高原天山一内蒙古褶皱系北山褶皱带,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地势大致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部高而四周低。
根据地形发育特征,可划分为四个水平区域:马鬃山中低山区,马鬃山东南部基岩戈壁高平原区,西南部基岩戈壁高原与滩地区,北部准平原低山滩地区。
地貌类型包括剥蚀低山,基岩戈壁高地、山间剥蚀洪积倾斜高平原,砂砾戈壁倾斜高平原,流动沙丘及岛状山。
水文
马鬃山地区无常年性河流,但形成许多季节性雨洪沟谷,当降雨量大于5毫米/小时,均有洪水发生。一般年景总洪水量大于6885万立方米,不仅可解决季节性草场干旱缺水问题,而且对地下水补给稳定起很大作用。一般年景沟谷洪水量见下表。
马鬃山地区沟谷测洪流量计算表
马鬃山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沟谷洪水下渗补给。平均水位10-20米,最深50-80米,最浅0.5-2米。据水文资料概算,地下水储量约3618万立方米。分布于现代洪积沟谷、戈壁平原及盆地、低山丘陵及山前和山间地形低洼处。
另外马鬃山全靠地下水资生,对地下水质状况比较重视。根据普查,其水质可分淡水、微咸水、半咸水、咸水和苦水5个类型。淡水分布范围广,约占地下水的65%。硫酸根离子每升小于1克,矿化度每升小于2克,氮离子含量每升不超过0.55克,无色无味,人畜均可饮用,区内居民与牲畜饮水因此得到了保障。但其余类型水水质较差,人不宜饮用,牲畜勉强可用。
土壤
马鬃山地区主要分布有灰棕漠土、山地灰棕漠土、漠土、盐土等,pH值8.5~9.5,多为碱性土。其中灰棕漠土是河西走廊荒漠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自成型土壤,分布在海拔1300~1700米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山前洪积扇及祁连山脉北麓洪、冲积扇下部的细土平原上。
生物多样化
马鬃山地区内栖息分布多种包括蒙古野驴、北山羊在内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植物种类有23科54属86种,比如梭梭、胡杨等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且具有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低山残丘地带、洪积滩地带、洪积滩地带等区域。
动物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栖息分布野生动物174种,占甘肃省野生动物分布种类的58%。其中在马鬃山地区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蒙古野驴、北山羊、野骆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戈壁盘羊、荒漠猫、鹅喉羚等。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灭绝或消失的动物有普氏野马又名普氏野马,蒙古野马与戈壁棕熊,别名西藏棕熊。
植物
马鬃山地区植物种类有23科54属86种,比如梭梭、胡杨等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且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
低山残丘地带,零星散生着不成群落的红砂、霸王、针茅类等。
洪积滩地带,红砂和狭叶锦鸡儿植被群落。伴生有合头草、霸王、梭梭、珍珠、沙生针茅等,植被覆盖度为30%。
干河床,细叶亚菊和狭叶锦鸡儿植被群落。伴生有珍珠、多枝柽柳、红沙等,植被覆盖度为50%。
泉水露头下部地方,笈笈草植被群落。伴生有狭叶锦鸡儿、红砂、水草、戈壁针茅菜等,植被覆盖度为40%-50%。
砾质戈壁地带,红莎和白刺植被群落。伴生梭梭、无叶假木贼、珍珠、戈壁针茅、霸王、蒿属、合头草等,植被覆盖度为5%-10%。
有泉水的沟内、岸旁,分布有少量胡杨、灌木、沙棘与野杏。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西汉
西汉文帝时期,北部匈奴西逐月氏,占据河西走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域全属匈奴。公元121年,霍去病两次出征河西,击败匈奴,继而采取设郡、置防、屯垦等措施开发和保卫河西。先后设置武威市、酒泉市、张掖市、敦煌市四郡,当时敦煌郡管领着敦煌、广至、冥安、龙勒、效谷、渊泉6县。马鬃山大部分属渊泉县管辖,这种统属关系延至曹魏政权末期。
西晋
西晋初期(公元265一274年),在今党城湾曾设昌蒲县,管辖别盖、党城湾至沙枣园党河流域一带。马鬃山音凹峡一带属伊吾县。
隋唐
隋初在河西置凉、甘、瓜州县分领各县。公元605年改州为郡,今肃北马鬃山、党城等地属敦煌郡。
唐初沿用隋制,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敦煌郡为西沙州。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西沙州属陇右道。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改西沙州为沙、瓜二州,马鬃山地方属瓜州辖区。
明清
明洪武五年至十五年(公元1372一1382年),征西将军冯胜统兵定河西。为稳定关外各族人民,至公元1405年,明廷先后在嘉峪关外置关西七卫。其中肃北马鬃山南部、鱼儿红地方隶属赤金蒙古卫。而到了明朝中叶,关西诸卫屡遭吐鲁番盆地和瓦剌的侵扰,部众不能自存,明廷闭关弃卫。疏勒河流域包括肃北石包城乡、盐池湾被西喇郭勒蒙古族占据,党河下游、沙州、瓜州县及马鬃山地区则被哈密辉和尔的大小酋长占据。
清雍正时期,在关外设安西、沙州、靖逆、赤金、柳沟五卫。后将卫改称或合并为府、州、县。马鬃山一带划分在安西卫、府、州、县境内。
中华民国
1937年民国政府在酒泉之北地区设立马鬃山设治局。1938年甘肃省政府奉行政院命令,将马鬃山设治局易名为肃北设治局,属七区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马鬃山地区为肃北自治区第一乡所辖。1960年,甘肃省政府在吐鲁设立马鬃山乡。1963年,马鬃山乡改区。1969年,马鬃山区改公社。1971年,马鬃山公社为安西县辖。1973年,马鬃山重新划归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辖。1982年,马鬃山公社改区。1983年,马鬃山区辖明水、公婆泉2乡。1990年,马鬃山区改为马鬃山镇。
科考研究
马鬃山地区土地广阔,分布着大量人类文化遗迹及古生物化石遗迹。
1987一1990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在马鬃山垒墩山附近山洞中发现古人木乃伊一具,弓箭一付。
2001年9月15日,马鬃山镇明水乡德勒哈达山界内发现古生物鱼化石。
2004年6月,马鬃山地区发现一棵长约28米、直径约80厘米的木化石。
2011年,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玉矿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运输
马鬃山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古道、便道、公路几个主要阶段。
古道
肃北马鬃山地区早在汉魏晋时期就成为中原通西域的必经之地,位于其腹地中心的公婆泉则是通西域之路的重要驿站,后来又成为西藏自治区通外蒙古的孔道。
便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区内仅以骆驼、马、驴为交通运输工具,交通十分闭塞。到60年代中期,马鬃山区以公婆泉为中心形成十数条驼马便道。
公路
新中国成立之前,马鬃山地区有简易公路3条,即绥新公路、桥滚公路、马明公路。绥新公路,内蒙古自治区绥远(呼和浩特市)至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市),其中一段横贯肃北马鬃山全境,于1931年前后动工兴建,为肃北境内最早的公路。马明公路,安西县马莲井至肃北马鬃山明水,全长100千米,1945年8月开工,1946年6月完工。桥滚公路,安西县桥湾至马鬃山滚坡泉,全长154千米,1945年10月开工,1946年5月完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红桥公路,马鬃山红石山至瓜州桥湾,全长235.3千米。
马宁公路全称为“215国道”,也称“马宁线”、“马宁公路”, 中国普通国道网编号为G215。马宁公路最开始叫做“红格公路”,起点为甘肃省柳园镇,终点为青海省格尔木市,全长约641千米。后来这条公路向两端延长,北起甘肃省马鬃山,南至热带雨林地带的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途径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个省份,全长超过3000千米。其中马鬃山至桥湾公路是甘肃马鬃山口岸至云南宁洱公路的重要组成路段,是甘肃省境内唯一一条G7高速与G30高速的连接线,路线起点位于G7京新高速马鬃山北出口处,止于桥湾西3千米处,路线全长157.239千米。2022年9月20日, 马宁公路马鬃山至桥湾一级公路正式通车运营。
边防
肃北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而北部的马鬃山是自治县边境地区,是甘肃省唯一的边防地带,地理位置尤为重要。1924年外蒙古独立后,民国政府曾在这里驻军设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进驻马鬃山地区。
民国23年(1934年),安西县在马鬃山建立保卫团。
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中国国民党军队派遣191师573团以及三个营官兵共计970余人在马鬃山驻防,分别驻守音凹峡、通畅口、明水以及公婆泉。民国36年(1947年)10月,其中的一个营撤走。
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出马鬃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设立马鬃山边防派出所。1979年2月,中国组建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甘肃省公安厅建立肃北边防武装警察大队即公安局马鬃山边防分局,管辖音凹峡、明水两个公安检查站和白泉、红泉、马鬃山三个派出所,1983 年1月纳入武警甘肃总队序列,为副团级建制。1992年10日,组建马鬃山边防检查站,为副团级建制。1995年12月,马鬃山边防分局升格为副团级。
畜牧
马鬃山地区设有马鬃山镇,全镇总面积3.2万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镇村居民共计318户、697人。全镇可利用草场2.8万平方千米,现有各类牲畜存栏4.3万头(只),其中羊2.92万只,骆驼5200峰。该区地广人稀,草场十分适合骆驼养殖,但由于气候干旱,水源有限,畜牧业可利用草场面积只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50%,畜种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当地牧民繁育良种,发展耐粗放型骆驼,截至2000年,骆驼数量达到9983峰。
环境问题与治理
草原环境问题
根据2010年基本草原划定结果,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天然草场7772.8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4367.37万亩,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和超载过牧、掠夺式资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影响,还有大面积的鼠、虫害发生,导致天然草场严重沙化、退化、盐碱化,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增加,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
由于一些大型企业入驻,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给草原造成了大量污染,再加上连年干旱,马鬃山草场出现了快速退化。
北山羊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物种濒危等级列为濒危。2004年的系统调查显示,马鬃山北山羊的种群数量在500到700只之间。2014年由于马鬃山一带干旱,造成北山羊栖息地饮水困难。
生态环境治理
肃北自治县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和新村教育;实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开设 "12369"环保热线电话;在工矿企业周围群众中聘请义务环保监督员,进行群众监督,乡镇、社区监督。1992年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草原管理办法》,建立沙生植被保护站、草原监理站和防火办公室,成立林业公安股;2001年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开展生态环境调查;2006年盐池湾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面积扩大3倍;新建马鬃山省级北山羊自然保护区,全面封闭禁采南山地区沙金,新建和续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休牧禁牧、“三化”草场综合治理等 重点草原保护建设项目。
治理成效
自治理以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全县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60万亩,其中工程性禁牧面积达到700万亩,行政性禁牧面积达到60万亩。草原、水源地和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加强,补偿政策从严落实,草原载畜量控制在限定范围内。肃北马鬃山省级北山羊自然保护区,启动北山羊饮水计划,在北山羊栖息的山地边缘建设人工涝池,解决北山羊饮水困难情况,逐步扭转北山羊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局面,同时也成为众多鸟类迁徙途中的停息地,维护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风景名胜
马鬃山区内文物古迹众多,不仅有多处岩刻画,马鬃山玉矿遗址与马鬃山明水军事要塞遗址为其中代表。区内的自然景观包括内蒙古高原戈壁和公婆泉恐龙世界地质公园等。
文物古迹
马鬃山区岩刻画
马鬃山区内共发现12处,包括格格乌苏岩画,布都呼鲁斯特岩画,古恩乎都格井岩画,老道乎都格岩画,古恩乎都格井岩画,仓库沟口岩画,山德尔岩画,霍勒扎德盖南1号岩刻画,柳沟岩画以及同古图岩画点。大量岩画凿刻在裸露于地表的巨石上,内容多为野生动物群体,还有一些岩画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放牧生活的画面。表现了在岩画创作年代,生活在当地的民族已经由狩猎为主逐渐演变为以驯养繁殖家畜的放牧业为主。
马鬃山玉矿遗址
位于马鬃山镇滚坡泉村村委会西20千米马明公路南侧戈壁滩处。是甘肃省境内所发现的唯一一处早期玉矿遗址,为研究河西走廊地区乃至甘青地区玉器制作的矿料来源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目前已经发现的矿坑有124处,分布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2400米,南北宽约2000米,面积4.5平方千米,地表可见大量矿石堆积。遗址西段附近发现大量的夹砂陶片和白骨堆。2008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有关人员,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从遗址周边所采集的夹砂红陶、灰褐陶等遗物特征和矿井的开采方式等方面推断,属于青铜器时期至魏晋玉矿开采遗址。
马鬃山明水军事要塞遗址
该遗址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民国后期以来扼守中蒙边境的重要军事工程,也是民国时期保障兰州市至新疆军需物资补给输送的生命线。遗址分为3个部分,其中明水1号军事要塞遗址的两处遗址平面呈圆形,直径2.1~3米,面积28平方米。堡用石块垒筑而成,残高0.6米。明水2号军事要塞遗址内有土块构建的房屋18间,碉堡22座,掩体8个,除屋顶、门窗被拆除外,城墙、掩体、碉堡、哨所等基本完好,遗址周围多处可见深0.6米的战壕。明水3号军事要塞遗址内有3处用大石块垒筑的碉堡。碉堡基庄呈圆形,表面部分因风雨侵蚀,表皮剥落,直径均4.5米,残高0.6~0.8米,四周有射击孔,面积 38.25平方米。
自然景观
瀚海戈壁
马鬃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属于八百里瀚海—莫贺延碛的组成部分,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黑色戈壁滩,形成独特的大漠奇观,塞外风光。马宁公路蜿蜒伸展在戈壁与山脉之间,车辆可沿此公路经玉门、瓜州县深入戈壁腹地,在适当的光学条件下,还可领略到大漠“海市蜃楼"奇观。
公婆泉恐龙地质公园
该地质公园位于马鬃山境内,是2005年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开辟的省级地质公园。园区内为一大型中生代陆相盆地,地层中产有的恐龙、鱼类、植物和恐龙蛋、恐龙足印等古生物实体及遗迹化石。目前发现化石点30余处,发现的恐龙最大个体长达13米,最小个体仅1米。化石群落组合面貌丰富多彩,国内外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赵彦成的赋《马鬃山》以及诗歌《肃北十景之边塞风光》描述了马鬃山的雄浑壮阔与对马鬃山的热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彦峰的散文《拜马鬃山》描写到:“黄河以西,走廊以北,横亘的山脉昂扬起伏,形似奔腾万里,昂首长嘶烈马鬃毛一般飘逸,山头一律呈深褐色,荒凉而又充满了活力,飞扬的鬃毛在阳光照射下定格成一团团火焰。”
历史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黑喇嘛丹毕坚赞活跃于中国西部边疆,却于1923年后销声匿迹。众多赴中国西部探险的外国人记载了他的故事,并引发了后人对他的研究。
黑喇嘛本名丹毕坚赞(Dambijantsan),亦称丹宾坚赞、丹宾,又称假喇嘛或扎喇嘛。关于其“假喇嘛”之称,一称是来自对丹毕喇嘛身份的怀疑,亦称是来自蒙古语“坚赞”的发音。“坚赞”是对宗教上层人物的敬称,蒙语发音“Jaltsen”,音似“假”。也有人称其为丹毕诺颜,则或是因他曾被八世哲布尊丹巴封为诺颜活佛(Noyon Khutagt)之故。
黑喇嘛出生在俄国西蒙古杜尔伯特部。早年在伏尔加河过着游牧生活,曾被沙皇关进监狱,但他成功脱逃,远远躲到西藏自治区,研习密宗教义,自称获得了高超法力。1920年的冬天,黑喇嘛带着自己的部落,走出中蒙界山,来到了中国西北地区新疆、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最大的无人定居区黑戈壁。随后在黑戈壁上的马鬃山南的碉堡山修建著名的要塞—丹宾喇嘛的城堡。
参考资料
马鬃山苏木基本概况.额济纳旗人民政府.2023-07-24
肃北县志. 第一章 地理环境.67.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甘肃马鬃山地区梭梭林分布特征及植被恢复技术初探.中国知网.2023-07-24
[图辑推荐]四季马鬃山.中国网.2023-07-24
马鬃山口岸志.中国期刊服务平台.2023-08-01
北山造山带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国知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二章 自然资源.125.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十七章 交通运输.559-562.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5
肃北县志.第十二章 军事.385-386.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族群流动与社会平衡:20世纪上半叶马鬃山在河西走廊多民族分布格局中的意义.中国知网.2023-08-01
马鬃山地区侵入岩体渗透性能分析.中国知网.2023-08-01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中文期刊服务平台.2023-08-05
肃北县志.第二章 自然资源.145.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二章 自然资源.150.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 第一章 地理环境.78.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二章 自然资源.119.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二章 自然资源.120.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二章 自然资源.121.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二章 自然资源.121-122.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五章土壤》.张掖市政府门户网站.2023-08-01
肃北县志.第二章 自然资源.126-129.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 第一章 地理环境.85.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三章 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154-156.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甘肃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读秀.2023-08-05
肃北县志.第三十三章 文物 旅游.983.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三十三章 文物 旅游.984.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G215|寂寥荒芜冷漠风光壮丽,堪称中国的66号公路!.甘肃交通12328.2023-08-07
G215线马鬃山至桥湾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通过交工验收.中国甘肃网.2023-08-07
马鬃山镇机关简介.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8-01
肃北马鬃山镇大力发展骆驼养殖业.中国知网.2023-08-01
肃北县志.第二十章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659.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二十章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660.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陇原环保世纪行|边疆重镇酒泉马鬃山 守护北山羊甘肃栖息地(组图).中国甘肃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二十章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661.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三十三章 文物 旅游.1011.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三十三章 文物 旅游.1002-1004.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三十三章 文物 旅游.993.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三十三章 文物 旅游.997-998.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走进马鬃山.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2023-08-08
肃北县志.第三十三章 文物 旅游.1011-1012.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肃北县志.第三十二章 文录.938-939.酒泉地情信息网.2023-07-24
诗歌|肃北十景之 边塞风光.肃北宣传.2023-07-25
拜谒马鬃山.中国作家网.2023-07-25
黑喇嘛研究综述.中国知网.2023-07-24
摩旅新疆(一) 探寻黑喇嘛城堡.中国知网.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