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意大利语: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的一个商人家庭,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他的代表作品是《马可·波罗游记》。

1271年,马可·波罗与父亲尼科洛·波罗(Nicolo Polo)和叔父马泰奥·波罗(Maffeo Polo)一行从威尼斯出发,渡过地中海,沿丝绸之路东进,历时三年半,在1275年到达元代的上都。之后,马可·波罗深受孛儿只斤·忽必烈的宠信,从此侨居中原地区十七年,长期在朝廷担任要职。1295年他与父亲和叔父返回威尼斯。1296年,马可·波罗在参加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的海战中被俘,在热那亚监狱期间,他把在东方诸国的经历与见闻讲述给同狱的比萨作家鲁思悌谦(Rusticiano),鲁思悌谦以法文记录下来,于1298年完成,而后出版,书名为《马可·波罗游记》。1299年,马可·波罗出狱,回到威尼斯继承父业,以经商为生,最终于1324年病逝,享年70岁。

马可·波罗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其所著《 马可·波罗游记》首次向西方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世界大门,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但是马可·波罗也受到了争议,有学者认为马可·波罗并未来过中国,且当时在中国的身份和地位也颇受质疑,而且《马可·波罗游记》只是他道听途说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254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的马可·波罗,自幼便对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为一种探险旅行的渴望。威尼斯共和国是风景秀丽的著名水城,也是意大利各城邦国家中贸易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诞生过许多闻名于世的巨商。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波罗和叔父马泰奥·波罗,曾在世界各地进行商贸活动,周游过许多国家,于1260年曾沿着丝绸之路东行,来到中国,直至1269年奉忽必烈大汗的旨意才返回威尼斯。父亲与叔父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对马可·波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神秘的东方世界和穿越大漠的丝绸之路,对马可·波罗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丝路之旅

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在父亲和叔父的带领下,从威尼斯共和国启程前往中国。他们从威尼斯航行到达地中海东岸的阿迦城,然后沿陆路东行。在他们到达亚美尼亚时,当时的教皇召见了他们,让他们带上书信和礼物前往中国,并派了两名学识渊博的修道士随行。这个小插曲让他们折回到君士坦丁堡,然后又经阿迦城到达亚美尼亚。这时巴比伦苏丹的大军正入侵亚美尼亚,两位修道士害怕危险,放弃使命,中途折回。但这并没有改变马可·波罗和父亲、叔父的东行。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丝绸之路”,绕过了亚美尼亚边境,继续前进。

从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早已发展成了干道和支道相结合的交通网络。马可·波罗一行,沿着这条历史悠久的古老丝道,由西向东,前往中国。他们穿越了叙利亚和两河流域,横越波斯(今伊朗)全境,走过了中亚沙漠地带,翻越了帕米尔高原,终于来到了东方的喀什。这里在古代是疏勒国,是丝路北道与丝路南道交会之处。他们在这里略作停留,然后继续前进,来到了叶尔羌汗国城,接着进入莎车王国,数日后到达和田。

马可·波罗一行沿丝路南道继续东行,在沙漠中跋涉了一个月,经过罗布泊,到达了敦煌市(今甘肃敦煌)。然后向东经过玉门到达了酒泉市(今甘肃酒泉)、张掖市(今甘肃张掖)。他们在河西走廊有近一年的停留和休整,去过哈密市青海省等地。然后由甘州北行,经过伊齐纳城、和林城,进入西凉国故地,沿着黄河向东穿越广阔的蒙古草原,经白城子,最后于1275年抵达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大汗建立的元上都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整个行程历时三年多。

元朝任职

马可·波罗一行到达元朝上都后,受到了忽必烈的接见。忽必烈对这个来自西方的英俊青年很有好感,优礼相待,予以重用。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1275年至1292年的17年间,一直在元朝政府供职应差。他还经常奉命巡视各省,到过山西、陕西、四川、川藏边区、云南、江浙、福建等地,作为钦差大臣出巡中国各地,并代表元朝政府出使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岛等国,同时每到一个地方即详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宗教信仰等信息。在1292年奉孛儿只斤·忽必烈的命令返回欧洲。

重回欧洲

1292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从福建泉州乘船起航,前往波斯。船队经过苏门答腊、爪哇、印度等地,航行了两年才到达波斯。马可·波罗一行完成使命后,没有东返,因怀念家乡而取道西行,经过两河流域、高加索,由黑海乘船到君士坦丁堡,然后继续西返,于1295年回到了威尼斯共和国。马可·波罗漫游东方的消息轰动了全城,大家争来看望。相传他们从中国带回许多金银珠宝、珍奇异物,还传说在他们的衣裤之中缝有许多宝石,因此,波罗一家成为威尼斯的豪门巨富,其住处被称为“百万巷”,马可·波罗被称为“百万家私的马可”。

著作诞生

十三世纪时,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了争夺商业利益,时常发生战争。马可·波罗为了保卫威尼斯的权益,自己出资装备了一艘战船,自任舰长,加入了威尼斯舰队。1298年9月威尼斯热那亚的舰队在亚得里亚海上发生激战,结果威尼斯大败,马可·波罗连人带船一起被俘,被关进了热那亚的狱中,关押长达一年。由于马可·波罗是从东方回来的旅行家,名声很大,在其监禁期间,不少人常往狱中访问他旅行亚洲的奇事。此时同狱中有一位比萨文人鲁思悌谦,将马可·波罗口述的东方游记用当时欧洲流行的法兰西王国语记录下来,这便是《马可·波罗游记》,也称《东方见闻录》。

病逝威尼斯

由于马可·波罗的游记流传,声名远播,热那亚人乃于1299年将他无条件释放。此后,马可·波罗安居威尼斯共和国,娶妻成家,并成为威尼斯大议会的议员。1324年逝世,葬于圣劳伦士教堂墓地。

人物影响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葡萄牙帝国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当时欧洲人相信,中国东面是一片广阔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欧洲老家了。马可·波罗东方之旅已经过去70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震撼着人们心灵,激励着人们不断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进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在由他所开辟的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上,并使之不断延伸拓展,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马可·波罗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

人物作品

作品内容

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时沿途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亚美尼亚、两河流域、波斯伊朗)、中亚帕米尔高原、天山南北等地的风土人情。第二部分记载元朝初年的政事和忽必烈所进行的那些战争,描述大汗朝廷的威仪,和北京、西安市洛阳市、开封、南京、镇江市扬州市苏州市杭州市福州市泉州市等名城的繁华。第三部分介绍中国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缅甸、越南老挝、逼罗(泰国)、爪哇、苏门答腊岛印度斯里兰卡(锡兰),此外还提到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等地。第四部分讲成吉思汗逝世后蒙古诸汗国之间的战争和俄罗斯的情况。《马可·波罗行记》广泛地介绍东方各国特别是中国的概况,给欧洲知识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它成书后人们争相传诵,很快就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不过当时欧洲还没有印刷术,《马可·波罗行记》起初都是手抄本。在翻译和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不有所损益,以致后来它竟有五、六十种不同的版本。因此,诠释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就成为一种很专门的学问。

作品影响

马可·波罗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的海陆兼程旅行家。他的著作,在中世纪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和国家,引起了对于东方的向往。学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更以它所提供的最新知识,来丰富自已的头脑和充实自己的著作。如一三七五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便是冲破传统观念,以《马可·波罗游记》为主要参考书制成的,图中的印度中亚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这部著作,成为中世纪最有价值的地图,以后的地图多以此为依据。

《马可·波罗游记》对十五世纪左右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当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队的领导人曾经读过马可·波罗的书,并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激起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情。例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都看过马可·波罗的书。1492年哥伦布那次著名的航行,原是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要来中国和印度的,只是无意中航行到美洲。哥伦布到了后来所称的美洲,却以为是到了印度,所以他称当地的土著居民为“美洲原住民”,以后这个名称就以讹传讹地一直沿用了下来。而且一直到死,哥伦布都以为他所到过的古巴岛就是马可·波罗所说的日本。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哥伦布是在马可·波罗的影响下“发现”美洲的。

马可波罗的东游和他的著作,还是中西之间,特别是中意人民之间在中世纪友好往来的生动体观。他是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作出报导的人。他在书中以一百多章的篇幅,记载了中国四十多处的城市、地方,对其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

》出版前,中世纪最受推崇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取道陆路才能到达中国。而《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的“大陆的东部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沼泽,相反,它的东部是绵延的海岸线,可以乘船到达”这一观点,从地理学的角度初步揭示了地理大发现的可能性。

西欧的有识之士通过《》中的记载绘成了东亚地区的海岸线地图。地理学家们也绘制出一幅当时的世界地图,更为重要的是,地图上的各个地理位置是相对准确的,并且还从地图上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乘船取道海路绕过非洲就可以到达

除此之外,依托《马可·波罗游记》,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球仪;佛罗伦萨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提出了西行到东方的具体设想;最终,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完成了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在远航之前曾认真地查阅过许多著作,例如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地理学》和马可·波罗的《》,他根据前人的伟大发现,最终绘制出一张新的西行航海图,并最终下定决心向西航行。

人物争议

是否来过中国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马可波罗的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游记使他举成名,并成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但是根据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菲里德里克第二大学的丹尼尔·佩特里拉教授带领的考古小组的古学家们称马可·波罗一这位宣称在中国和远东生活数年的威尼斯共和国冒险家其实最远只到过黑海,从未到达过中国和远东。而那些流芳百世的探险事迹也只是在黑海沿岸,从去过中原地区日本蒙古帝国波斯商贩闲聊中听到的,随后马可·波罗便把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加以改编成书据为己有。并声称在1271年到1291年间他生活在中国,尤其是他还特别说明自己与当时的元朝君主孛儿只斤·忽必烈关系很密切。就这样在与中国相隔千里之遥的他,在黑海沿岸经过拼凑加工之后写出了使其成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1995年,英国学者伍德博士撰写出版的专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在该书中,评价说,“我认为,有关马可·波罗的最大疑点,是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汉语或蒙古语的史料中。当时中原地区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个小官吏都不会被漏掉,但马可·波罗一家压根儿没出现过。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波罗。两百年来,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都在竭力寻找,结果一无所获。这是一个大问题。”他全盘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事实,引起了有关学者的关注和国内外传媒的轰动。为此,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总编威廉先生亲自赶赴中国,邀请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与他一起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重游中国河西一带,途中很多遗存都证实了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回国后他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并被各大报刊转发。近期对莫高窟北区200 余个洞窟进行清理发掘时,专家们发现了叙利亚文《圣经》中赞美诗的一个段落,说明了元代确实有基督教传入,这与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所记载的相吻合,又成为了证明马可·波罗确实来过中国的证据之一。

在中国身份与地位的模糊

马可·波罗在书中记载中国元代的事件很是丰富,所到地区很广。马可·波罗在中国担任的角色,他自己说是使者同时治理扬州三年,但中国史志都找不出蛛丝马迹。杨志玖认为马可·波罗是一位色目商人中的“斡脱商人”,是官商,是“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的人”,因而与一般色目商人有所不同。书中的“奉使”应该是受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接见和委付,为皇室的生意人而非正式的使臣。这个层面上理解,马可·波罗的身份和地位不应全是虚构。

作品是否为伪作

对马可·波罗的质疑之声,早在《马可·波罗游记》成书之时已然出现。书中对中国地理、事物的描述,远超出当时欧洲人的认知极限,保守的欧洲人认为这只是一本“荒诞不经的神话”。存于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的抄写者阿梅利奥·博阿吉西,在1392年甚至表达出这样的态度:“我所抄写的威尼斯共和国马可·波罗先生的书到此为止⋯⋯这本为消遣和排忧而抄写的书,尽管看起来难以置信,但他所说的不是撒谎,甚至他谈的也不是一些神迹,他所谈的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我不相信。”这种质疑之声在现在看来,完全归咎于当时西方人的认知局限。《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当时中原地区社会、事物的描绘,虽有一些夸大成分和不准确之处,但仍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而且对某些制度、技术详细的介绍甚至与中国史料中的记载无异。当时的元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经济、科技鼎盛发展的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远远超出当时欧洲人的所见所闻,一些欧洲人产生怀疑也在情理之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中西方交流不断加深,《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描绘也得到了证实;之后此书不但受到西方人的大力推崇,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奇书”。

人物评价

法国汉学家雷慕沙(Abel Rémusat)这样评价了马可·波罗:“在15世纪之前赴我们旧大陆东半部旅行过的所有旅行家中。马可·波罗是最为著名和最受普遍尊重者。由于确实可靠的之发展,他的名望远没有降低,随着人们学会更好地考察他描述过的地区,大家还发现了崇拜其游记之准确性及坚信其真实性的新理由。他同时代的人,曾把有关位于世界另一极的一个幅度辽阔和力量强大的帝国的前所未闻的记述,指责为夸张。大家只是逐渐才得以坚信这名观察家既谨慎又可靠,他没有杜撰一个掺和于记述中的谎言。他也如同一样,以同样的忠实而介绍了他看到的和别人向他介绍的事物”

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拉纳在《马可·波罗与世界的发现》中对马可波罗的评价:“在合作者鲁斯蒂谦的笔下,马可·波罗对自身的情况却缄默不语。但我确信,马可·波罗的无声胜于雄辩,他的个性、同情、正直及思想的宽容都彰显于他的无声和文字之中。”

东方杂志》的编者史久润在创办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中发表关于马可波罗的是“灌输亚洲事情亦如欧洲者第一人”,也因他的介绍成吉思汗丰功伟业“又成吉思汗之恩人”。

家族关系

“马可”是马可·波罗的名字,“波罗”是姓。马可·波罗的祖父共生下了三个儿子:大儿子老马可(Marco,elder),由于他与其侄子马可·波罗同名,所以称其为“老马可”),次子尼科洛·波罗(Nicolo Polo),三儿子马泰奥(Maffeo Polo)。马可·波罗是尼科洛的儿子。

后世纪念

马可·波罗奖

美国志愿者协会为了表彰那些以志愿者身份到中国来工作的专家,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设立了一个以马可·波罗命名的“马可·波罗奖”。美国前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曾担任过“马可·波罗奖”评委会的主席。飞利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摩托罗拉等许多国际著名企业都曾得过此奖。

马可·波罗纪念馆

为了纪念马可·波罗,中国扬州当地成立了马可·波罗纪念馆。纪念馆就坐落于美丽的古运河畔,南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东门遗址,马可·波罗当年就是从这里的城门进入扬州城。塑像底座的碑文上写道,“马可·波罗是700多年前唯一走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外国人,是叩开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大门的第一人。”

马可·波罗广场

马可·波罗广场始建于1910年,以马可·波罗命名,位于河北区的原意租界(于1902年设立,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南临海河,北到京山铁路,占地2200平方米,位于原马可波罗路(今民族路)和但丁路(今自由道)交会处。广场为典型的意式圆形街心广场,中心设有和平女神像,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影视形象

(仅举例部分与马可·波罗相关的影视剧)

参考资料

马可·波罗 Marco Polo (1982).豆瓣电影.2023-10-04

马可波罗 第一季 Marco Polo Season 1 (2014).豆瓣电影.2023-10-04

马可波罗 第二季 Marco Polo Season 2 (2016).豆瓣电影.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