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历史讲堂续编
《清华历史讲堂续编》收录了十九篇演讲稿,分为五大单元:“人文与哲思”“文献与历史”“图像与诠释”“经济与社会”“思想与学术”。这些演讲涵盖了历史学核心领域及其相关的跨学科交流,展现了人文科学概论的最新发展趋势。
图书简介
作者:清华大学历史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印刷时间:2008年7月1日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108029331
包装:平装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专题课及影响力较大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基础,整理而成。在编辑过程中,保持了实录的精神,保留了口语化的风格和即兴发挥的部分,旨在还原现场气氛。通过这种方式,期望能够促进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让课堂的知识传播超越大学围墙,使广大读者有机会了解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发展的动态和前沿问题。
内容简介
虽然每篇演讲的主题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新思路、新视角和新问题的特点。书中涉及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人文科学概论的魅力与困境、古文字学的现状与展望、从图像看历史、早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原地区以及儒家思想的根源等。
媒体评论
陈平原认为,文史之学是一种不受外部条件限制的学问,它不需要考虑经费、前途或成果转化等问题,而是依靠研究者的个人意志和兴趣得以延续。在这种情况下,陈寅恪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容易得到体现,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中国学术界的巨变。他还提到,从事文史研究的人经常与文献打交道,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状态,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典籍及其背后的丰富人物。李学勤指出,为了推动21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的重大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学科的基础性研究。他批评了一种倾向,即过度追求新材料的新发现,而忽略了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问题。他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学术界的浮躁和空虚,不利于学科建设,尤其是阻碍了基础性研究的发展。荣新江分析了粟特首领墓葬图像的表现内容,强调了解读这些图像需要具备“通识”的态度,从多个角度、多种文化传统和图像特征出发进行阐释,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角度。他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利用图像资料研究历史,特别是在推动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上取得进展。李伯重提出,过去对中原地区经济史上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观点大多建立在19世纪西方思想家对中国看法的基础上。然而,随着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些观点被证明带有偏见,属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因此,历史学家和学生有责任为历史提供新的解释。陈来讨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政治结构的原因,还因为儒家思想本身就是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的产物。他强调,离开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的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
参考资料
清华历史讲堂续编.豆瓣读书.2024-11-13
清华历史讲堂续编.当当网.2024-11-13
清华历史讲堂续编.豆瓣读书.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