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隼
灰(学名:Falco ardosiaceus)是隼科、隼属的鸟类。体长30-33厘米,雄性体重205-255克,雌性体重240-300克。是一种小型粗壮的灰色福特猛禽。成年雄性的羽毛完全是石板灰色的,有浅色鳞片图案和深灰色条纹。翅膀相当短且尖。下体的飞羽和直羽呈淡灰色条纹。大头比身体略显苍白。喙呈黑色,有黄色蜡质。眼睛是褐色的,周围有宽大的裸露的亮黄色眼环。腿和脚也是黄色的。雌性的羽毛相似,但比雄性稍大。
栖息于有大树或棕榈的稀树草原和开阔的林地中。低空飞过空旷地区,甚至在树林中,进行快速、浅浅的拍打翅膀,穿插着短距离滑翔。以各种猎物为食,如大型昆虫、小型爬行纲、小型鸟类、啮齿动物、两栖动物和节肢动物门。分布于塞内加尔,东部至埃塞俄比亚,南部经肯尼亚西部和坦桑尼亚西部至安哥拉,赞比亚北部、纳米比亚北部和博茨瓦纳西北部。
形态特征
灰隼体长30-33厘米,体重雄性205-255克,雌性240-300克。是一种小型粗壮羽色均匀的灰色福特猛禽。成年雄性的羽毛完全是石板灰色的,由于浅色的羽毛边缘有浅色的鳞片图案,整体上有狭窄的深灰色条纹。翅膀相当短且尖。
初级飞羽的尖端呈黑色。下体的飞羽和直羽呈淡灰色条纹。大头比身体略显苍白。喙呈黑色,有黄色蜡质。虹膜褐色,周围有宽大的裸露的亮黄色眼环。腿和脚也是黄色的。雌性的羽毛相似,但比雄性稍大。幼鸟的羽毛呈灰棕色,腹部颜色较浅,面部皮肤呈淡绿色而非黄色。
这种红隼可能与烟色隼混淆,但灰隼的颜色更重、羽毛更紧凑,翅膀较短,栖息时不会到达尾尖。
栖息环境
栖息于有大树或棕榈的稀树草原和开阔的林地中,通常靠近可以狩猎的烧毁地区。该物种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地方活动频繁并且 常见。
生活习性
行为
灰隼在栖息地的大部分地区是留鸟,没有证据表明有规律的迁徙,除了西非,灰隼会随着降雨向北移动,在旱季向南移动。该物种低空飞过空旷地区,甚至在树林中,进行快速、浅浅的拍打翅膀,穿插着短距离滑翔。这种小猎鹰以缓慢的勘查飞行方式飞行。像大多数隼科物种一样,它们能够通过敏捷的翅膀进行快速的空中追逐,并且经常在空中捕获昆虫。然而,这个物种很少盘旋。通常在高处、暴露的栖息处捕猎,主要是在一天中温暖的时候,此时猎物很活跃。一旦发现猎物,它就会从栖息处飞下来,在地面、低矮的树枝或树叶上捕捉猎物。它们也会沿着地面寻找白蚁。
声音
灰隼在筑巢时会发出高亢、刺耳的颤音“咯咯咯”,有时还能听到口哨般的尖叫声。
食性
灰隼以各种猎物为食,如大型昆虫、小型爬行纲(蜥蜴、蛇和避役)、小型鸟类、啮齿动物、蝙蝠、两栖动物、节肢动物门(螃蟹)和多种昆虫。有时可能会吃油棕果。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但成群结队的白蚁通常会吸引觅食的群体。
分布范围
原产地(留鸟):安哥拉、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刚果(布)、洪都拉斯、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利比里亚、马里、毛里塔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和赞比亚。
游荡(非繁殖地):马拉维。
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节开始时,灰隼雌雄双方都会进行空中表演。它们一起翱翔,其中一只扑向另一只,另一只在背上翻滚飞行,同时向上方的鸟伸出爪子。交配发生在巢中,在繁殖季节,双方通常都栖息在巢中。在此期间,它们具有领地意识。繁殖季节因分布范围而异。西非通常发生在1-4月之间,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安哥拉通常发生在8-10月之间。
在树洞或废弃的旧木棍巢中筑巢,但最常见的是在锤头鹳的巨大而陈旧的木棍巢中筑巢。它们甚至可能驱逐居住的其他鸟类。雌性每窝产下3-5枚白色的卵,上面带有深色的斑纹。孵化主要由雌性进行,孵化期26-31天,在此期间,雄性在巢中为配偶提供一些猎物。孵化时,雏鸟身上覆盖着白色绒毛。它们由父母双方喂养,孵化后约一个月就长出羽毛。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趋势理由:灰隼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灰红隼在该地区的几个地区以及自然保护区和大片自然栖息地中相当常见。该物种受益于热带雨林的砍伐,经常可以看到在农业区狩猎。灰隼目前没有受到威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