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锤头鹳

锤头鹳

锤头鹳(学名:Scopus umbretta )是鹳形目锤头鹳科的涉禽。

形态特征

锤头鹳是一种中型的涉禽,体长56厘米,翼展90-94厘米,体重415-430克。是锤头鹳科的唯一成员。该鸟的头、鸟喙与冠羽的形状合在一起酷似锤子,故得名锤头鹳。在飞行中,它与鹳非常相似,但其巨大的喙,末端略呈钩状,更让人想起苍鹭的喙。颈部和腿部比大多数鹳科动物短。尾巴短,翅膀大、宽,尖端呈圆形。总体而言,羽毛呈暗棕色或橙棕色,背面有紫色亮点。尾巴和翼尖颜色较浅。长腿呈黑灰色,头部上方有一个特殊的细长冠,构成了这种鸟的主要识别元素。

该鸟通体褐色,尾部有淡色斑纹。不同年龄、性别的锤头鹳之间外貌无显著差异。锤头鹳的鸟喙紧而薄,末端微微翘起,长度可达85厘米。早成雏的鸟喙一般为褐色,待长出羽翼则会变为黑色。锤头鹳的脖子与腿比其他鹈形目鸟类更短,其腿部为黑色,胫骨以上部分覆有羽毛。足部部分长有蹼,中间的趾头为梳状。其尾短,翅膀大而宽,末端为圆形。飞行时的锤头鹳会同鹳类一样伸长脖子,但会在振翅时将脖子缩至翅膀中间。锤头鹳的步态非常不稳,在走路时其颈部和头部会来回晃动。该鸟在步行时可能会张开翅膀以帮助保持平衡。在飞行中,它的轮廓很像鹳,但它的移动速度更慢,翅膀拍打缓慢,与滑翔飞行交替。

分布范围

原产地(留鸟):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刚果洪都拉斯吉布提厄立特里亚、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莱索托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游荡(非繁殖地):利比里亚。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特有种。其区域延伸至马达加斯加,也延伸至红海另一侧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海岸。

栖息环境

该物种选择多种栖息地,从森林到半沙漠,只要有水源。锤头鹳会寻找有树木的水生环境,生活在较浅的水体附近,例如红树林、溪流、河口湾、沼泽地、水库、临时季节性池塘、水产养殖池塘、灌溉设施和河口稻田等。坦桑尼亚的种群会在岩质海滩上生活,而阿拉伯半岛的种群亦会栖息于有流水和树木的干谷内。它们在浇水良好的稀树草原或林地中最常见,在森林中较少见,表现出对永久水域的普遍偏好,尽管也会在干旱地区使用临时湿地。

生活习性

锤头鹳在沙洲沿岸的浅水中、芦苇丛或漂浮植被中觅食,它们可以在稻田等灌溉地方找到,也可以在距离水源不远的大草原和潮湿的森林中找到。这种鸟是留鸟,有领地意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雨季旅行寻找最适合它的地方。当水坝或运河建成后,锤头鹳立即在由此形成的新水体中定居。

迁徙

锤头鹳鲜少迁徙,其往往会与配偶共同占有一片领域,但部分种群可能会于雨季迁徙至更为宜居的栖息地内。该物种是留鸟,但经常在半干旱地区进行局部活动并在雨季分散。

行为

通常在繁殖季节以外成对或以8-10只个体的小群体出现,有时也以超过50只的社会群体出现。锤头鹳一般是日行性鸟类,主要在白天活动觅食,但会在炎热的中午短暂休息,亦有可能是在清晨与傍晚活跃的晨昏性动物。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也可以形成小群体捕猎。有时栖止河马的背上,步行缓慢,飞时与鹭科不同,头颈伸直。它们用长腿检查河岸及其周围环境,利用其出色的视力观察各种水生猎物,并用横向压缩的喙捕获它们。有时它会缓慢地飞过水面,然后猛扑到受害者身上。

这种留鸟通常在浅水中或飞行中观察到。锤头鹳是不知疲倦的建造者:即使在不繁殖的时候,它们每个季节都会建造3到5个巢。这种丰富的活动给许多物种带来了欢乐。除了猫头鹰和白天活动的福特猛禽作为第一批使用者之外,蛇甚至诸如其他哺乳动物也随后占据了这些无人居住的地方。锤头鹳不怕人,且常会在村庄或其他人造生境内觅食。

成年锤头鹳有一种被称为“假交配”的社交行为,即一只锤头鹳站于另一只上方,看起来就好似在骑乘一样。在此期间,上方的锤头鹳有时会微张鸟喙或竖起羽冠。这种行为与交配毫无关系,锤头鹳会与不是自己配偶的个体进行这种行为,有时甚至是雌鸟骑在雄鸟之上或双方均是同一性别。成群的锤头鹳亦会帮彼此梳理羽毛。

声音

锤头鹳除了成群的时候,大多时候保持沉默。有在倾盆大雨前发出尖锐叫声的习惯。锤头鹳的鸣声是尖锐刺耳的金属声,还发出刺耳的很大的笑声,且在下雨前最爱鸣叫。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很吵闹,发声主要是喋喋不休或咯咯叫。它们在飞行时也会发出尖锐的叫声。独处的锤头鹳鲜少发出声音,仅会在飞行时发出尖锐的“咳”或“噫”声。然而,当身边有同类时时锤头鹳发出各种鼻音或是咯咯声。当3只以上的锤头鹳在一起时该鸟会发出一连串的“噫”声并用“噗”声结尾,其有时还会在发声的同时扇动翅膀。周围同类越多,锤头鹳的行为就越激动。

食性

锤头鹳的捕猎方式取决于其环境。若水质清澈,锤头鹳会直接通过视力进行捕猎,但在浑浊的河水中其会直接将鸟喙插入水中,感知到猎物接近后立刻合上鸟喙。锤头鹳还会通过用脚搅水或者突然张开翅膀的方式将猎物赶出其庇护所。锤头鹳会反复抖动其在泥泞水域中捕获的猎物以清洁其上的泥浆,如周围有清澈的水域其亦会将其带去清洗。此外,锤头鹳还会在水域附近低空盘旋时用脚抓取水面附近的猎物并用鸟喙取食。锤头鹳还会和牛背鹭一样在水牛的背上捕食昆虫,也会停留在河马背上捕鱼。此外,有记录称锤头鹳会在缟獴捕食青蛙时在池塘边捕食逃窜的猎物。

虽然锤头鹳主要以鱼类和两栖动物为食(特别是爪蟾属的成蛙和蝌蚪),但其并不挑食,亦会捕食虾、昆虫与啮齿类等其他小动物。锤头鹳具体捕食的猎物则取决于种群位置,如非洲东部与南部的锤头鹳主要猎物是非洲爪蟾以及蝌蚪,而马里的种群则几乎只以小鱼为食。

生长繁殖

锤头鹳可能终生配对。繁殖期因地区而异,在尼日利亚是1-4月,南非是7月至翌年1月。但在旱季尤其频繁,繁殖高峰大多在雨季后期或旱季。筑巢季节因地区而异。相对于其体型而言,锤头鹳会建造一个非常大的巢。通常建在悬垂水面的树叉上,但也可以建在悬崖壁架、岩柱、地面或沙洲上。但也会在堤坝、河滩、山崖甚至是地面上筑巢。该物种偏爱在水中的死树上筑巢,通常栖息在巢穴内或巢穴附近。这对夫妇花了六个星期的时间才把它搭建在树上或悬崖上。这个精致的建筑有30厘米宽的墙壁和两倍厚的屋顶。鸟巢极为复杂而庞大,纵宽可达1.5米,甚至足以支撑一个成年男子的体重。该鸟会先用泥浆将树枝黏在一起以筑成一个平台,之后再修筑墙壁和顶部。完工的鸟巢底部会有一个约13厘米宽的洞作为入口,内部有一条约60厘米长的隧道通往主室。其主室面积足够双亲与早成雏在其中休息 两个伙伴互相帮助,其中一个将一根树枝推入建筑物,另一个则在它身边拉动。一旦所有的树枝都排列好(有的达到60厘米长),其中一只锤头鹳就会寻找泥土和藻类来巩固巢穴。然后,后者内衬一层香草床垫。巢的内部分成几间,实际是有深的通道和窝,直径13-18厘米,长40-60厘米,像个隧道。雌雄共同造巢,约需1-1.5个月完成,一个巢通常用几年。另外,每对鸟拥有自己的1-3个巢,仅其中一个用于产卵繁殖。

筑巢季节因地区而异。相对于其体型而言,锤头鹳会建造一个非常大的巢。其巢不像鹳鸟的巢那样扁平,而是顶部有一个圆顶,有一个通道和一个小内室。巢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中空木棍结构,通常建在悬垂水面的树叉上,但也可以建在悬崖壁架、岩柱、地面或沙洲上。该物种偏爱在水中的死树上筑巢,通常栖息在巢穴内或巢穴附近。锤头鹳建造的巢很受猫头鹰或昼间猛禽等鸟类的欢迎,如果可以的话,它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住进去。

每窝产3-7枚卵,其鸟卵一开始为白垩色,之后会变为纯白色。其鸟卵平均宽44.7厘米,重27.8克,但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鸟卵大小差距极大。锤头鹳会每隔1-3天产下一枚卵,因此各鸟卵会在不同时间孵化。孵化时间为28-30天。两只成鸟轮流孵化,然后共同喂养幼鸟。亲鸟的嘴像勺子样的一口一口地喂雏。早成雏孵化时身上覆盖着灰色的绒毛,会在破壳后约17天长出头部的羽毛,当它们长到30天左右长出躯干的羽毛并在破壳后44-50天离巢。刚离巢的幼鸟仍会在晚上返回鸟巢休息,在巢中停留20天,在此期间,父母双方均会哺育幼鸟。然后,幼鸟很快就会离巢散去,但成鸟通常会在第二年返回同一个巢穴,养育另一窝幼鸟。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千米,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趋势理由:总体物种数量趋势稳定或增加,但某些地区的数量趋势未知(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年)。

文化

非洲许多文化中均有关于锤头鹳的传说。有地方传说认为其他鸟类会协助锤头鹳筑巢。科伊桑人认为锤头鹳在其营地附近鸣叫意味着有亲朋好友离世,卡拉哈里沙漠的桑人则将锤头鹳尊为雷鸟,并认为破坏其巢穴的人会被闪电劈中。马达加斯加北部的马尔加什人称其为"takatra"。

爱思唯尔旗下的一家引文数据库Scopus得名于锤头鹳的属名,东非自然历史学会的期刊《Scopus》也是如此。

非洲原始居民不知为什么那样怕锤头鹳,大概是它奇异的姿态或它那令人刺耳的叫声吧。当地人还迷信地认为河湖干涸这种鸟就会消失,会带来厄运。因此,锤头鹳附近的居民,没有人不怕它的。

是相当常见的物种,其数量相当稳定。它有一个相当邪恶的名声,因为许多非洲人相信它会带来厄运。马达加斯加人相信,破坏锤头鹳巢穴的人会感染麻风病。这个岛上的一首诗称它为魔鬼鸟。卡拉哈里沙漠布须曼人坚信,偷窃锤头鹳巢穴的人将会遭到闪电击中。这些信念无意中有助于保护物种。

参考资料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