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负债管理

负债管理

负债管理是西方国家银行的一种经营方式,以积极出售债务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调整负债结构,增强资金实力。出售债务是指从不同渠道借入资金。银行资金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 ①推销可转化的定期存款单证; ②同业往来的欧洲美元市场;③发行期票和债券。银行主要从以上渠道取得资金,然后贷予客户,满足客户借款需求。采取负债管理的经营方式,可以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增强资金营运能力,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举债筹措银行营运资金,风险较大,而且会使短期借入变为长期借出,造成失控。

定义

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60年代,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由资产转向负债,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不足

这一理论的不足是:容易导致银行负债结构中的短期资金来源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含义

三个阶段的管理

第一阶段,资产、负债的总括管理;

第二阶段,资产、负债各个项目的具体管理,以求得各项目的最佳组合;

第三阶段,为实现利润目标的利差管理、间接费用的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和税收管理。

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

实质就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商业银行利差管理

即控制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净利息收入),使其大小及变化与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目标相一致。此即其狭义的含义。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风险和收益是衡量银行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志。收益主要来源于利差,利差又是银行潜在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反映,是资产负债综合作用的结果。风险则表现为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状况。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银行利差最大化(从而收益最大化),其波动幅度(风险)最小化,即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

银行管理者采取两种手段

一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

二是运用金融市场上转移利率风险的工具,如期限管理法、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整等保值工具,作为差额管理法的补充

方法

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方法意味着用借入资金满足短期流动性需要,也就是说,用借入资金补充一级准备,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的贷款需求。与资产管理的各种方法相比较,储备头寸的负债管理方法使银行可以持有较高比例的收入资产。因此,银行预期收入提高了,但也增加了两个风险:一是借入资金的成本不能确定;二是有时可能借不到资金。

全面负债管理方法也叫纯负债管理,银行用借入的资金持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全面负债管理方法实施的前提是借入资金有较大供给弹性,其条件是市场有足够的资金和参与者,单个银行的活动并不会对整个市场利率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实施全面负债管理的最大风险是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旦紧缩,实施全面负债管理的小银行的负债管理结构甚至会崩溃。

目标

负债管理的目标是为争取流动性大、稳定性强、吸存方式灵活多样的各种存款,以扩充银行的贷款能力,并不断调整负债结构,以短续长、以小聚多、以收益的多重变换来适应资产结构的需要。例如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有一套完整的立法,包括存款种类、方式、支付程序、银行与客户的权益关系,都依法进行管理。

银行负债管理

简介

负债是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业务扩张和其他业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传统负债管理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哪些渠道和工具来筹集足够的资金以支持贷款及公众所需要的其他金融服务;第二是如何控制负债成本,为实现银行整体盈利目标创造首要条件。这两个方面又相互联系;成本是制约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对于某种筹资工具的使用,也必须全面衡量其成本,力求通过合理定价,使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能够被银行与公众双方接受。

负债管理思想的提出

在早期银行的经营中,由于在金融资源的掌握上,银行业居于绝对垄断地位,因而从整体上看,银行业的负债管理也处于一种相对消极状态,负债工具只限于为数不多的几种简单的存款产品,被动接受客户选择、以既定的负债合理开展资产经营是银行管理的重点。尽管彼时不同银行之间在资金方面也存在着竞争,但竞争是初级的,负债产品的创新速度缓慢,负债管理思想保守。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主要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升,而银行业由于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脱媒”现象。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银行业对负债管理再也不敢掉以轻心。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通过创新负债产品吸引资金流入,一时成为银行业经营的时尚。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西方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

负债产品创新思路

银行负债可分为存款类负债和非存款类负债两大类。非存款类负债产品的创新首先受制于金融市场整体的发育状况,因此,负债产品的创新往往从存款类产品着手。从西方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的基本思路看,大致有以下4种路径:

1、将传统存款产品的特征重新组合,创造出兼具两方面或多方面优势的存款产品。

传统存款产品有活期(支票)存款、储蓄及定期类存款等。活期存款具有转账支付的便利,但没有收益或收益极低;储蓄及定期存款有较高的利息收入,但不具有支付上的便利。存款产品的这种泾渭分明的差异首先给那些不能经营支票存款业务的储蓄机构提供了一条创新思路:开发具有支票存款账户之实而同时又可支付利息的存款产品,以吸引存款资金的流入。于是,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等产品应运而生。这些存款产品首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由储蓄机构开发,直接目的是与具有经营活期存款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竞争廉价资金来源。由于绩效显著,这股创新浪潮很快席卷美国银行业,银行业针对原有存款产品的各种特点重新拆分、组合形式的存款创新就此全面展开,银行业存款经营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这一时期涌现的存款创新产品主要有: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现金管理账户;可支付利息的交易账户;股金汇票账户等。从这些创新的存款产品可以看出,此时金融机构在负债产品创新方面采取的策略主要是目光向内,力图通过对原有产品的某种改造和交叉融合增强银行负债的吸引力。

2、将存款产品与直接融资产品的特性进行某种组合,创造出在收益和安全性方面均有所兼顾的负债产品。

存款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安全性,但劣势在于其收益相对有限,尤其在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存款利率的上调明显滞后,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另外,银行存款虽具有存取自由、灵活的特点,但无法像证券产品那样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获得利率变化导致的价格收益。在市场利率持续波动的背景下,面对直接融资工具的挑战,银行业开始研究开发具有直接融资工具特点的负债工具。首当其冲的是可转让大额存单,这一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最成功的金融创新产品最早出现于1969年的欧洲货币市场,它的诞生使存款产品首次具有了二级市场交易,存单持有人不仅可通过交易将存单变现,而且还有希望获得利率下降时存单增值带来的收益。另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货币市场基金账户,这种账户的收益直接与货币市场工具的收益挂钩,同时兼具支票账户的特性,可在账户资金余额范围内以支票形式对外直接支付。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工具相互融合的另一极具代表性的银行负债产品是股票指数存款。这种存款的收益直接与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挂钩,存款人根据其对股市未来走势的预期选择购买牛市或熊市存单,到期银行根据期间股指的变动率及事先确定好的参与率计算该账户的收益率。在一般情况下,该类账户的本金是有保障的。显然,这类账户对那些既希望获得股市波动所带来的利益又对投资安全有一定要求的客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事实上,目前,在西方银行业,这类负债产品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收益预期高于普通存款。虽然很多这样的存款产品不能获得存款保险的保障,但就实际情形来看,还是比较安全的。

3、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开发针对特殊目标人群的负债产品。

负债产品创新的最新发展则是根据银行的发展战略,明确银行的客户重点,在对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推出量身定做的负债产品。此类负债产品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理财服务。它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根据某一类群客户的需求,结合各种短期金融工具的特点及收益,设计、开发收益较之存款利率高的集合理财产品;另一种形式是客户将自身的需求和条件述之银行,银行以一一对应的形式为其设计投资方案,力求使投资的风险、收益及流动性与客户的特殊需求相匹配。在综合理财账户下,银行还可以组合投资的形式,将客户资金在债券、存款、保险等多种产品中组合搭配,包括对每一类产品中不同内容的有机组合。这类负债产品有时并不能直接给银行带来可用于放贷的资金,银行从存贷中获得的利差也较为有限,但可给银行带来大量的交易业务,而这也正是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银行业收益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源自存贷利差的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率持续下降,各种市场交易所带来的价差和佣金收入快速上升,这或许是现代银行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4、针对客户的融资需求,设计、开发对应的融资产品。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不完全属于银行负债管理的内容,但其基本思路仍源自于通过筹措资金,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并以此获取银行盈利这一宗旨,是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投资与融资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银行对原有经营理念反思和调整的结果。随着市场的发展,资金盈余者的投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收益有更高要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更强;而资金短缺者也对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渠道有了更多利用,面对这种“脱媒”的市场发展趋势,银行感受的压力不言而喻。最有效的应对之策是参与其中,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有效地沟通、实现双方的投融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虽然不再能获得存贷之间的利差,但可以获得不菲的各种中介费用,包括融资方案的设计、融资产品的开发及市场推广、资金的后续管理等的佣金,并对客户关系的稳固大有裨益。

我国负债状况

客观而言,我国银行业对负债一向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负债管理基本处于一种粗放式经营状态;负债产品单一,负债产品的定价与账户的具体条件没有任何联系。当然,形成这一局面,政府的管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银行业加快改革进程的今天,政府的监管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商业银行正在获得更多在负债产品创新和定价方面的权力,这对提升我国银行业的负债管理水平无疑是有利的。在外部管制环境越来越宽松的情况下,借鉴西方银行业在负债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对提高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产品创新方面

近些年来,我国银行在负债产品创新方面已有了一定改观。资金的争夺战也带动了负债产品的推陈出新。细观国内银行业目前在负债产品方面的创新,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为储蓄账户提供各种转账支付便利。

在我国的银行存款中,个人储蓄占有绝对的份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转账支付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针对公众的这一需求变化,借助于银行卡的发行与流通,各银行相继推出了类似于招行“一卡通”这样的产品,使存款人可以储蓄存款为基础,凭银行卡在多个账户之间划转资金,更可以银行卡方便地进行各种对外支付。以客户授权为基础,银行也可以直接为客户从其账户中扣缴各种公共事业费用。这类账户和业务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客户,提高了客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对银行负债规模的扩张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开设各种理财账户,为客户提供综合理财服务。

1998年后,在存款利率仍由中央银行管制的背景下,市场利率持续低迷,存款收益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现象,各银行相继推出理财账户,吸引存款资金。这类账户一般以较高的存款额作为基础,账户所有人可获得银行提供的多方面金融服务,如投资咨询与设计、账户组合管理、汇兑、转账等,较具代表性的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账户、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账户、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账户等。银行的意图在于通过提供理财账户,吸引高端客户,而这通常被认为是真正能够给银行带来利润的群体。

负债产品定价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对储蓄客户提供几乎是完全免费的各项金融服务。在传统银行业务利润日益稀薄的今天,免费的金融服务使银行不胜重负。于是,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与存款相关的金融服务收费开始成为各银行共同的价格政策取向。但由于价格政策的转变激烈,社会反响很大,各方对能否收费、如何收费针锋相对,使银行在价格政策调整时不得不瞻前顾后,慎之又慎。

西方银行业负债管理创新带来的启示

对比西方银行与我国银行负债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丰富多样的负债产品以及关注负债成本、强调账户盈亏平衡是一个总体趋势。尽管如此,中资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较之于西方银行仍存在巨大差距。体现在:

负债管理理念方面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的传统经营之道,而现代西方银行早已突破这一盈利模式,经营理念变为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银行风险管理者、资产管理者这一角色日益突出。因此,适应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负债产品吸引客户,通过多种形式,包括贷款、账户管理、投资咨询、投资组合管理、交易代理等满足公众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以此实现银行的价值将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虽然我国银行业目前受分业经营的制约,一些业务,主要是交易类业务上尚无法涉足,但对这一未来的发展趋势却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

产品创新方面

从银行业的整体情况看,目前国内银行所积聚的储蓄资源仍保持在极高的比例。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存款,第一,使社会融资需求过度倾向于银行,银行面临放贷的极大压力,容易引发信贷风险和导致不良贷款资产的增长;第二,超大规模的存款也为今后存款的波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而一旦存款出现大规模流失,银行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第三,单一的存款品种使银行经营的利润主要依赖于存贷的利差,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竞争的加剧势必导致利差不断缩小。因此,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角度,银行都有必要继续推进负债产品的创新,既保持银行存款的持续生命力,又为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银行业负债产品欠缺的主要是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或可获得市场化收益的负债产品。从2003年下半年后,我国通货膨胀的阴影开始出现,物价上涨超过银行存款利率,负利率成为我国银行存款的威胁。开发能够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的负债产品,使银行负债的债权人获得市场化的收益,不仅有利于稳定负债资金来源,还可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银行的收入渠道。这要求银行对于各种金融市场工具能够灵活自如地进行交易和操作,并能有效控制交易中的市场风险,当然,前提是整体金融市场发育完善,管制较为宽松,商业银行有操控的余地。就最新动态来看,银监会已经放松在这方面的管制力度,商业银行已被允许以理财产品的方式进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售和操作,且实际运行良好,获得了公众的普遍认可。银行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的准备工作也在各银行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但由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都极为有限,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操作空间还较为狭窄,人民币的理财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银行负债管理

1979年以前,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存款,银行的负债管理基本上是存款管理,而且以吸收存款为主要内容。

银行吸收存款的方式有两种:

①行政手段。现金管理制度规定,一切单位都要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无论是转帐还是现金收入都要存入银行。因而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是银行的存款对象,有着法定的存款义务。

②自愿存款。银行按照存款自愿的原则,广泛设立储蓄存款机构,吸收城乡居民参加储蓄。银行吸收的各项存款,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分配使用,存款银行很少有独立的支配权。在这种体制下,对存款的管理一般只限于业务核算与检查存款指标完成情况的管理,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内容、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也缺乏普遍的持续的管理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1979年以后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行存款与贷款挂钩,实行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对存款的管理才普遍地引起重视。经过十年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存款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存款管理的现行原则

存款管理的现行原则是在业务经营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未上升为法律规范,但在实际中发挥着指导作用,这些原则主要是:

①存款第一原则。各级银行的资产业务,必须在存款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这是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在改革前,经营行只要有上级批准的贷款指标就可以对客户发放贷款;改革以后,一家银行即使有上级银行批准的贷款指标,但没有存款资金,就不能发放贷款,也就是业务经营中的实存实贷、先存后贷。

②扩展鼓励存款、方便存款的措施,促使短期性存款向稳定方向转化。

③提高存款利率,除财政预算存款外,实行普遍的有息存款制度。

④增加存款种类和确定不同存期,开办多币种的外汇存款。

⑤对存款进行结构、期限管理,保持贷款与存款的对称性。⑥充实和创新存款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如考核储蓄存款吸储比率、财政存款的最低保存率、派生存款比率、企业存款稳定率、存款存期结构和存款成本等等,从而使银行的存款管理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