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孙永生

孙永生

孙永生,男,河北省沧州人,生于1929年1月22日,中国数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数学教育和研究领域做出了显著贡献,尤其在函数逼近论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成就。孙永生教授不仅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培养了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同时也为其他院校培养了大量教学和科研人才。2006年3月22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人物经历

1947年高中毕业后,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48年1月,他在华北大学第二政治部学习并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结业后分配到华北大学工学院学习。

1949年10月又回到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赴苏联学习,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获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北师大数学系任教。他从1960年6月到1961年9月和1965年8月到1982年12月担任数学系副主任,从1983年到1993年担任数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从1990年到1994年任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999年4月离休。

主要成就

孙永生长期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1953年,他参加教育部委托开办的“全国高等师院算术代数研究班”,与张禾瑞教授一道为这个研究班开设了算术、代数与初等函数课,并分别与张禾瑞、赵慈庚严士健合译了《算术》《代数与初等函数》《初等代数专门教程》三本苏联教材。对提高中学教学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在1958至1962年期间,他参加了三届“分析研究班”的教学工作,主讲了泛函分析、实变函数论,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了大批教学骨干。

从1978年到1990年期间,他几乎年年开设高年级的选修课。1979年他为1977级本科生讲授了泛函分析课。他还特别重视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1984年他给一年级讲“数学分析”。这是本科生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门课。以前他也曾多次讲过数学分析。但他仍然一丝不苟、认真备课,多方收集材料把课讲得生动,内容丰富、有启发性,不仅受到本科生的好评,也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去听课,他们都为他的课叫好。

他还时常参加答疑,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他提议成立了讨论班,并为讨论班准备课外教材,当时他已年近六旬,在担负繁重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本科生教学工作操劳,这对于后辈人们是一个杰出的典范。

他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教材建设研讨会,探讨教材改革的新动向和改革的具体办法。他还曾推荐我系教师翻译苏联弗拉基米尔·卓里奇写的《数学分析》。由他促进,数学系教师承担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学教师进修高师本科的教材中的数学分析、实变函数论、常微分方程论等课本的编写工作。他自己为本科生编写了《泛函分析讲义》,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至今仍是我系本科生常用的一本教科书

自1978年以来,他共指导了来自全国地方师范院校的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34人,这些人大多已成为本单位的教学和科研骨干。

他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系统地讲授过三角级数、函数逼近论等专业基础课,并讲授过逼近论的极值问题、线性算子逼近理论、样条函数论、多元函数空间的嵌入理论等研究生专题课程。他本人学术造诣高深,而且备课讲课十分认真。所以他的学生们,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总感到特别受启发、特别有收获。

孙永生教授备课总要达到精熟的程度。他的讲稿总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而写成的。而他在讲解的时候,当然就不必再看稿子了。他总是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地抓住学生的思想,把知识系统地而又精练地传授给学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孙永生的课堂教学,已经讲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系统完整、深入浅出、一丝不苟、富有启发。学生们说,听孙先生的课,不仅能学到宝贵的知识,而且可以学到高超优美的讲课艺术。许多学生谈起从孙先生讲的课中得到的教益,总是感慨和称赞不已。

孙永生教授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十分执著。这表现在许多地方。例如,有的学生不懂俄文,他就把俄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发给学生。经他手译给学生的稿子,不只一篇,有的还相当长。他的精神具有巨大的无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他的学生们在感动和钦佩之余,不敢有丝毫懈怠。

孙永生教授对于本科教学的改革及现代化十分关注。他主持分析类课程的改革工作多年。他注意吸取国内外教改的经验,对这项工作采取谨慎、严肃和科学的态度,他主持举办了多期关于教改的研讨报告,使这项工作科学地稳步地进行。

由于他的优秀的教学成绩,他获得了1993年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与陆善镇合作),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7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孙永生早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就在函数逼近论的研究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苏联科学院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他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带领学生们研究学术领域中的大问题、难问题。函数逼近论中的宽度理论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一个非常艰深的领域。孙先生在这个领域中,在K-宽度、G-宽度、线性宽度等方面都做出了第一流的工作。特别是解决了美国数学家Melkman 和Micchelli的一个重要猜想,受到国内外同行和高度称赞。在全国第三届函数逼近论会议上,徐利治教授向大会介绍我国逼近论研究的进展时,专门介绍了孙永生在宽度理论中的重要成果。

1978年以来,他每年至少亲自撰写并发表两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至今已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数学年刊》,《逼近论及其应用》等国内学术期刊和《构造逼近》,《复杂度杂志》,《数学评论》等国际学术期刊杂志上。其中多篇被收入国际著名期刊索引SCI。他出版的译著《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已成为我国逼近论界广泛使用的教材。

他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为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树立了极好的表率。到目前为止,孙永生已培养了15名博士和18名硕士,还培养了一大批进修教师。他培养的学生,大都已成为我国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术骨干,有的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他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专著《函数逼近论》上、下两册(下册与他的学生合著)。这部书目前已成为我国函数论研究生广泛使用的一部权威性的教科书,并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他主持的研究课题曾5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3次获得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的资助。以他为首的研究项目《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和调和分析中若干逼近问题》,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人物评价

一位叫蒋艳杰的学生说:“有一次先生给我翻译了俄罗斯数学家V.M.Tikhomirov刚刚发表的题为《谐波和样条:作为逼近和回复的最优工具》的论文,译文达70页之多。先生的劳作为我最终完成博士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这个领域能够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与先生的培养和教导分不开。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受其影响格外深远的人。对我们而言,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导师孙永生。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那些年,导师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也教给我们许多其他道理,留给我们许多难以忘记、难以抹去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能够遇到这样的好导师,是我们今生的最大幸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