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海春秋

上海春秋

《上海春秋》是由曹聚仁创作的一部作品,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7年出版。曹聚仁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上海从事教育、写作、杂志编辑和新闻报道工作,共居住了超过二十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60年代初期通过《循环日报》的专栏文章,以个人经验和丰富史料,向海外读者介绍了上海市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发展。这些文章后来被家人收集并经学者审定,最终结集成册,即《上海春秋》。

内容简介

《上海春秋》分为开埠、四郊、洋场杂话、人物、报刊旧话、寺庙、名园、海上剧话、游乐场等十四个部分,涵盖了上海的古今变化、重要事件、著名人物、民俗风情、独特景观以及各种逸闻趣事。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精彩的地方史志随笔集,作者在处理海量史料的同时,也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评论被认为既有助于补充上海市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具有趣味性。

创作背景

曹聚仁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上海的生活,期间担任教师、撰写文章、创办杂志并作为新闻记者活动。他对上海的情感源于长期的居住和观察,他以外来者的视角和本地人的身份,深入研究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由于感受到海外对于上海的误解,他在60年代初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循环日报》开设专栏,以“土老儿”为笔名,用亲身体验和详实的档案资料,向国际受众讲述上海的故事,尤其关注近代上海的变化。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出生于浙江浦江(现属于兰溪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记者。1921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随后前往上海市,在女子工艺学校任教,并为《国民日报·觉悟》撰写文章。1922年,他记录了章太炎的演讲稿《国学概论》,并在《觉悟》上发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此后,他还参与了《涛声》半月刊的主编工作,协助陈望道编辑《太白》,并与徐懋庸共同创办了《芒种》。抗日战争爆发后,曹聚仁担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报道了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之后在东南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新闻报道。1941至1943年间,他在赣州市主持《正气日报》的工作。1945年回到上海市,在大学任教,并担任《前线日报》的编辑。1950年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为《星岛日报》撰写专栏,并转任新加坡南洋商报》的驻港特约记者。1956年起,他陆续编写了《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文集。1959年成为香港《循环日报》的主笔,后接替《正午报》的主笔职务。晚年的著作包括《听涛室随笔》,最初在香港《晶报》连载,后更名为《国学十二讲》在香港出版,1986年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增订发行,更名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聚仁逝世于澳门。

参考资料

上海春秋.豆瓣.2024-09-15

曹聚仁 Juren Cao.豆瓣.2024-09-1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豆瓣读书.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