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岗峰
甲岗峰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境内的一座山峰,海拔6444米,属于冈底斯山脉支脉申扎杰岗日山脉的主峰。它位于东经88.6度,北纬30.8度,距离申扎县城约10公里,从县城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甲岗峰所处的申扎县属于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2915.5小时,夏季每天日照时数可达十二小时以上。从拉萨市乘汽车沿318国道至日喀则市,再经过约300公里的公路即可到达申扎县。
山峰简介
甲岗峰,海拔6444米。系冈底斯山支脉申扎杰岗日山脉主峰,地处东经88.6度,北纬30.8度。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境内。距离申扎县城仅约10公里,在申扎县内可以清晰的看到甲岗峰。申扎县距离日喀则直线距离约185km,公路约300km,一天可以到达。
甲岗峰所在的申扎县不仅经申南公路与南木林县、日喀则市相连,同时也通过省级公路与尼玛、班戈县、那曲市相连。那曲有青藏公路与拉萨市、帕那镇、格尔木市相连,青藏铁路在那曲也有车站。交通相对便利。
申扎县属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地势较缓,丘陵、高山与盆地相间。丘顶与山地的相对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之间,坡度较大,有些地表多为风化的冻裂碎石堆和岩屑坡。南部和北部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中部偏低,海拔均在4700米左右。境内格仁错(湖)面积约700多平方公里。色林错(湖)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羌塘高原第二大咸水湖,也是申扎县与班戈县的界湖。地表植被的主要形态为草甸,草场面积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一半左右。
申扎县城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年流动人口约在3000人以上,设有邮电、气象、银行、医疗等单位。
气候
甲岗峰所处的申扎县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 2915.5小时,夏季每天日照时数可达十二小时以上。年降水量298.6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两月,且多为阵性(局地性)降水,很少系统性降水。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104.3天,但基本都在冬春季节,夏季最大风速一般为三到四级(10米/秒以下),盛行风向为西风、西南风。霜期持续天数为279.1天。主要气象灾害为风、雪、干旱等。
进山路线
从拉萨市乘汽车沿318国道至日喀则市,路程约300公里,正常情况下约需七小时。
从喀则沿公路向北经南木林县,继续向北沿申南公路(土路,不过路况比申扎到那曲市的要好,且更稳定)抵达申扎县,从日喀则至申扎县约300公里,大概需要一天时间。
从县城向西南渡过窝扎藏布江,卡车直接开到山脚,选址建营。从申扎县到本营距离约8公里。开车(卡车或摩托车)大约20分钟,步行约需两小时。
申南公路在目前所能找到的地理图册、交通图上均未见标出。也可从那曲绕行或从纳木错北侧绕行两条路线(都是地图上明确标出的,但也是土路),但都比经申南公路远两百公里以上。在申扎县城了解到的情况表明,县城人出行更常借重的反而是这条不见刊载的路线,本县公共交通极不发达,只大约每星期有一班那曲市的车(全程两天,需在班戈县过夜),县城人零散的出行常常搭乘到南木林县的运输车辆(如菜车、兵站车等)。
攀登历史
(不完全统计)
2007年7月20日、21日,北大登山队共有13人登顶,实现了人类对这座未登峰的首登。
2018年7月26日上午10点55分,北京大学2018甲岗峰登山队的4名队员成功登顶,并开辟了一条新路线。
2018年8月10日,2018厦门大学甲岗峰登山队的5名队员成功登顶。
地形及攀登路线
从甲岗峰东山脊进行攀登。
具体高程(m):BC: 4880,ABC:5500,C1’: 5900,C1: 6100,TOP: 6444。
分段描述:
大本营(BC,4900)
主要危险:无
本营选在海拔约4900米的山谷末端洪积扇上,位置靠近山脚,上图为在攀登路线上对本营的俯拍。此处地形主要为草坡(坡度约10度左右),卡车从山下绕过河漫滩即可直接到达本营的位置,这使得建营和撤营都十分方便。本营北侧(照片中左侧)即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用水十分方便。此处与县城相望,手机有很好的信号。此处建立本营的唯一缺点在于与雪线(换鞋处)的距离太远,(雪线位置在海拔大约5700米左右,详后。)直接从此处出发要经过大段上升才能到达冰川,而在雪线以下设立的前进营地(ABC)则部分的弥补了此项不足。
大本营-前进营地
(4900)-(ABC,5500)
直线距离:约3km;海拔上升:600m;主要危险:滚石;时间:3小时;通过方式:单独通过
该段路线地形较简单,5400米以下多为10~30度的草坡,以上多碎石坡。河谷均为V形谷,河水下切的侵蚀和搬运很厉害。上图为跨过河谷后到ABC的路线,部分从ABC向上的路线亦可见,图中曲线即攀登路线。过河的位置在图中不可见。碎石多为风化作用形成,且较为年轻,越往上,风化作用越显著。草坡在雨后有滑倒的危险,碎石坡有滚石的危险,须小心通过。河水一般在下午水量大且湍急不易通过。若无法过河,一直沿河谷南侧(图中左侧可见)上行亦可到达ABC,但碎石坡的路线更陡更长。整个路线约需3到4小时,轻身则可能2小时即完成。
前进营地
(ABC,5500)
主要危险:滚石
前进营地海拔约5500米,此处为河谷中隆起的一块平地,两侧均有冰川融水的溪流(溪流比营地低约1到2米)。图中可见部分向上攀登的路线,路线上方即高约百米的断崖。断崖后的冰川不可见。这里没有山洪或落石的危险,取水也极为方便,但到冰川末端仍有一段距离。如果将本营设置在此处,对攀登过程将带来很大方便,但所有物资将需要雇牦牛进行搬运。
前进营地-C1
(ABC,5500)-(5860)
直线距离:约2km;海拔上升,400米;主要危险:滚石,滑坠,冰裂缝;时间:3小时;通过方式:单独+结组+修路
前进营地向上,从左侧或右侧绕开断崖均可到达冰川末端。右侧情况如上图所示,冰体位置较高,碎石坡和冰坡的坡度均较大,且没有合适的换鞋处。从下方观察,觉得这一侧冰体也较为破碎,因此选择了地形更简单的左侧路线。
向左经过一小段碎石坡的爬升之后(上上图),即到达百米断崖下——准确地说,是一个坡度极大的碎石坡,下部有大面积的倒石堆,很难直接越过。下图可以看到断崖的部分情况。下图拍摄位置即前进营地处可见的碎石坡的顶端。按照图中路线即可到达换鞋处。这条乱石中的路线两侧都是凹地。
换鞋处往上即冰川末端。此段平均坡度约30度,部分路段可达约40度。冰体之下的山体为碎石坡,冰体厚度视降雪等天气情况而变,连续晴天后其下的碎石清晰可见,几乎大半露出。冰川左侧有一条明显的裂缝,右中图已标出,选择从冰川右侧向上攀登。这段冰坡少有积雪覆盖,一旦滑坠无法制动,因此从底端到顶端要全部修路。因为冰况很不稳定,每次通过前,都需要检查冰锥。此段修路350米。
修路到达冰坡顶端后,向右前方绕过碎石山体(如上图所示),即到达冰原。也许可以说,从这里,甲岗的攀登才真正开始。
上图给出了冰原上可见的全部路线,包括冲顶路线。此处前行有一个不大的下降(山谷中的路线不可见),越过山谷后穿过裂缝区(暗裂缝上的积雪清晰可辨),在裂缝区内选择安全区建立了C1营地。这一段均为结组通过,路线上的裂缝处均安置了路线旗。
上图给出了自C1向上修路时回望可见的冰原上的路线及C1的准确位置。冰川上近于均匀分布的垂直于冰川运动方向的裂缝清晰可见。这些裂缝大部分宽约1米,均有雪桥覆盖,积雪不多时很容易辨认,绕行可通过。这段路线的西侧有雪坡和断崖(上图中左侧),其上即为6392峰,从路线上看不方便攀登,若打算攀登此峰,从其右侧绕行也许可行。C1处附近的裂缝较远处更小,与周围的雪坡也都有一定距离,是较理想的营地。上图中C1右侧(东侧)的山谷冰川一直向外延伸,其末端未经侦查,也许也是可行路线。
C1至顶峰
(5860)-(6444)
直线距离:2km;海拔上升,544米;主要危险:裂缝、滑坠、流雪;时间:4~5小时;通过方式:结组+修路
如上图所示,从C1出发首先是一个雪坡到S1点,平均坡度约20度,也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暗裂缝,有的甚至横贯整个雪坡或两两交会。通过时,在有暗裂缝和坡度较大的地方架设了路线绳。此段修路约200米,主要使用雪锥。从S1向上,原计划从右侧曲线所示路线攀登,但到达S1向上探路时,发现原以为是雪原的路段(即曲线上的横切)满布极不规则的冰裂缝,寻找雪桥或绕行也难以通过。而从S1处横切,到达S2后向上,经过一段很陡的雪坡的爬升(平均坡度60度以上,长度50米,架设了一根路线绳),自S3进入裂缝区,此处裂缝的情况相对简单一些且裂缝区路程更短,因而选择了这条路线进行攀登。S4即 原定C2营地处,已在裂缝区边缘。
S3到S4之间的裂缝区是本次攀登技术上的最难点。裂缝区的情况可参看上面两张照片。裂缝宽度大多在一米以上,甚至三四米以上,而且路上观测过的裂缝在裂口以下都是倒U形形状,深不见底,气温较高时雪桥或冰面的可靠性也很低。裂缝走向大多大体与山体坡度方向垂直,但交错的也很多,因此,没有充足的裂缝区地形经验,是很难穿过这一区域的。建议在通过时全程修路,尽量绕行避开裂缝较宽处,并选择雪桥较坚实时通过。其中一条较宽也无法绕行的,选择架设金属梯。架设中在其两端各设置了两个保护点,其上也拉了路线绳。这一段共修路约400米,以雪锥、冰锥和小冰镐设置保护点。雪锥的数量需求较大。(约20以上)
S4处海拔6100米,地形平坦,无明显裂缝,但地面受外力冲击时震动很大,估计雪层很不稳定或下面是空的,且其后方有横贯整个雪坡的雪层断层,断层下应该有冰河收缩裂缝,并不适合建营,只可短期停留。
S4向上地形马上变得简单,经过一个陡雪坡的爬升,到达山脊后沿山脊攀登就能到达顶峰。山脊上也有一些短小的裂缝,都很容易跨过。雪坡平均50度左右,最陡的地方大约60度,上下均结组通过,下撤时交替保护。山脊均有冰雪覆盖,没有冰岩混合路线,因此一路均未用岩锥。山顶地形狭长,原本以为会有裸露岩石,但也全部是积雪。如果积雪情况变化,山脊和山顶仍有可能有裸露岩石,因此攀登中准备岩锥还是必要的。
从S4处结组冲顶约需1.5到2 小时,从C1到S4处如果已架设好路线绳约需3小时,全程约4~5小时。下撤到C1需要3小时左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