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卡纳蒂克战争

卡纳蒂克战争

卡纳蒂克战争(Carnatic Wars),发生在1746年至1763年间,英国法国在南印度卡纳蒂克地区展开的三次殖民战争。

历史背景

印度莫卧儿帝国时期,经历了大约150年的和平繁荣期,对外贸易吸引了众多欧洲商人来到印度。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首次抵达印度海岸,此后葡萄牙商人迅速占据了果阿邦达曼等地。荷兰、法国和丹麦等国的公司紧随其后参与了海岸贸易。各方竞相建立海岸贸易中心,向远至日本和新大陆等地的市场出口棉织品、蔗糖蓝草硝石。英国殖民者与荷兰人大致同期进入印度。1600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授权成立“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群岛贸易的伦敦商人的总裁和公司”,该公司享有15年内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英国商业垄断权,通常被称为“英国东印度公司”。16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在苏拉特附近击败了葡萄牙人,提升了英国人的声望,莫卧儿帝国因此颁布敕令,允许英国人建立永久代理处,自此英国人逐渐扩大影响力。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实力增强,它们在沿海地区开展贸易活动,拦截印度人的对外贸易和航运,甚至肆意劫掠印度船只,掳走沿海居民贩卖为奴。印度面临着被欧洲列强分割为殖民地和附庸国的风险。

莫卧儿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皇帝是最高土地所有者,通过征收土地税获取收入。皇帝私人占有相当于全国土地面积八分之一的耕地,其余土地作为封地赏赐给封建贵族。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国王政权与大封建主之间存在着公开或隐秘的持续斗争,即使在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也是如此。随着王位争夺战和反抗莫卧儿帝国起义的发生,帝国走向崩溃。在帝国废墟上,出现了像马拉特人那样充满活力的新国家,以及像孟加拉、奥德、海德拉巴那样独立的衰弱小国。

印度的虚弱和边境空虚被邻国利用。波斯纳迪尔沙听说印度富有,莫卧儿大帝拥有无数财宝,于是入侵旁遮普省,并未遭遇重大抵抗就进入了德里。纳迪尔在卡拉尔战役中轻松击败了莫卧儿军队,打开了首都大门。他抢走了德里的财富和莫卧儿大帝的珍宝,并迫使印度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他。卡尔·马克思在《印度史编年摘要》中指出:“满载宝物的纳迪尔回到祖国,使得莫卧儿帝国濒临完全破产。”继纳迪尔之后,阿富汗国家崛起。艾哈迈德沙·杜兰尼领导的阿富汗人在1750年占领了旁遮普西部四个省份,1751年征服了整个旁遮普,1752年征服了克什米尔,1757-1753年将其权力延伸至赛尔赫德,在劫掠了印度首都后,将莫卧儿大帝变成了阿富汗政策的工具。后来,马拉特人的大军出现在北印度,并攻占了德里,将阿富汗人驱逐到印度河之外。阿富汗人不甘心失败,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于1759年带着4万人的军队再次出现在印度,并重新占领了德里。1760年,马拉特人携带2,400头大象和多门大炮的10万名战士出现在北印度,不久就被阿富汗人彻底消灭。

18世纪中期,印度内部情况向法国人表明,后来也向与其竞争的英国人表明,从贸易转向领土侵略,再到公开掠夺的道路。英法海底隧道两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霸权和贸易专有权的斗争也波及印度。法属印度领地总督迪普莱克斯是第一个使用印度雇佣兵(印度士兵)组建军队的人。印度士兵在法国军官的指挥下,接受欧洲式训练,穿着欧洲风格的制服,成为了印度臣服于殖民主义的主要工具之一。印度各封建主之间的战争,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了广泛的干预空间。迪普莱克斯在印度王公中拉拢反英国的联盟者,然后制服他们。

第一次战争

在科罗曼德尔海岸,英国人拥有金奈,法国人拥有本地治里,这两个地方都是设防城市,分别居住着约500名欧洲人和25,000名印度人。英国人还在本地治里南部不远处占据圣大卫堡。欧洲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导致英国与法国对立,两国的商业公司随之陷入交战状态。英国皇家海军印度洋捕获了法国船只,引发了英法海底隧道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当时,法国在印度洋没有舰队,约瑟夫·弗朗索瓦·迪普莱克斯向毛里求斯总督杜·布尔东奈求助,后者派出了一支由8艘战列舰组成的分舰队前往印度洋,改变了战局。英国舰艇不愿意也不愿意与法国人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离开了,这使得整个金奈海岸落入了法国舰队的掌控之中。于是,法国人从陆地和海上两方面包围了马德拉斯,英国人在陆地或海上与法国人作战的表现令人震惊,法国人以微不足道的伤亡占领了马德拉斯,这场胜利在南印度诸王心中留下了不可战胜的形象。迪普莱克斯还凭借数千名法国毛瑟枪兵击败了受英国人煽动的印度士兵,赢得了声誉,法国暂时获胜。

然而,由于胜利,法国人对如何处理马德拉斯产生了分歧。迪普莱克斯不仅不同意在收到相应赎金后归还马德拉斯,而且彻底洗劫了它。法国舰队意外遭受飓风袭击,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出印度洋。法国人的撤离使英国人重新获得了制海权,导致迪普莱克斯围攻圣大卫堡长达18个月的攻击失败。英国舰队为了报复法国洗劫金奈,从陆地和海上两路包围了法国人的商业据点本地洽里,但由于英军缺乏军事技术,加上雨季即将到来,英军被迫解除包围。当英军再次包围时,欧洲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签订《亚条约》而结束。根据条约规定,马德拉斯归还英国,换取英国人在法属加拿大夺取的路易斯堡。英法海底隧道之间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以任何一方均未获得领土而告终。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证明了制海权的重要性。根据他们的位置和实力,谁能掌握制海权,谁就能获得决定性和持久的胜利。当时,法国的实力实际上仅限于卡纳蒂克地区,而英国人在孟买和孟加拉拥有重要的殖民地,法国人处于不利地位。然而,迪普莱克斯从印度大军被少数法军彻底击败的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良好的纪律和新的装备比单纯的数字更重要;庞大的亚洲军队再也无法与数量少但装备精良的欧洲军队抗衡。如果法国拥有一支勇敢且纪律严明的军队,那么这支军队就可以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在印度王公之间发生冲突时,它可以成为决定性因素;如果能够得到一位印度统治者的威望和支持,法国人也可以战胜英国人。法国人暗自等待时机。

时机终于来了:海德拉巴和阿尔科特发生了王位继承之争,迪普莱克斯将法国傀儡扶上了统治地位。感激的统治者给予法国盟友适当的回报,任命迪普莱克斯为克里希纳河以南莫卧儿帝国全境的总督,并划给法国大片领土,使法国东印度公司迅速成为德干和卡纳蒂克地区的最高政府。附属国家成为法国人的青钱柳。迪普莱克斯本人从下属王公那里得到了200万印度卢比的“礼物”,并获得了广袤的土地。迪普莱克斯的助手们也效仿了他的做法,对附属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敲诈勒索。

第二次战争

英国人很快采纳了迪普莱克斯的战略,利用印度王公的力量打击法国人。英国人意识到如果不支持印度王公,让法国人自由实施迪普莱克斯的计划,英国人就会不可避免地失去在金奈的地位,因此英国人在新总督桑德斯的带领下全力以赴;与此同时,女王陛下政府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决定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支持他。尽管英法两国当时并未在欧洲正式宣战,甚至也没有公开承认敌对关系,但他们却在印度支持地方势力,进行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搏斗: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爆发了。

在战争中,法军围攻英军据点特里奇诺波利,久攻不下。英军为了营救这个据点,采用“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策略。受命执行的罗伯特·克莱武率领200名欧洲人和300名印度士兵,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阿尔科特首府,不出所料,法国确实派遣了一支援军去收复首府。克莱武英勇保卫这座城市达53天,直到包围他的部队撤离。占领阿尔科特这一勇敢的行为立刻提高了英国人作为战斗部队的荣誉,并严重损害了法国人的威望。负责包围特里奇诺波利的法国将军仓皇逃跑,被英国人反包围,派去增援的法军也向英军投降。法国将军和他的部队士气低落,很快就成了英国人的俘虏。英国人的胜利粉碎了迪普莱克斯的强烈希望,因为他的手下将领异常愚蠢和无能,他几乎已经到手的战利品都被浪费掉了。

面对挫折,迪普莱克斯继续努力,积极采取军事行动包围了特里诺奇波利。但法国国内当局并不了解这位才华横溢的总督的明智政策的全部内容,而是对他这种政策造成的挫折和沉重财政负担感到不满,匆忙召回了迪普莱克斯,并与英国达成协议,双方都同意不干涉当地王公之间的纠纷,保持签署条约时各自的现有领土。这样,法国几乎失去了迪普莱克斯为他们赢得的一切。德干的贵族憎恨法国人,千方百计要把法国人赶出去,法国人仍在北方行政区维护了一些利益。

英国人和法国人之间的短暂和平使英国腾出手来觊觎印度最富裕的地区——孟加拉。普拉西战役恢复了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之前的立场,随后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法国。法国在孟加拉的属地昌德纳戈尔被英国人占领后,曾派舰队抵达印度领海,意图进攻金奈

第三次战争

英国人得知法国远征的消息后,立即派遣舰队迅速将增援部队送往马德拉斯,并抢先于法国人登陆。法国人开始包围圣大卫堡,迫使其投降,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在围攻马德拉斯的过程中,由于法军频繁发生饥荒骚乱,军官不服从命令,造成了长期的僵持局面。与此同时,英国舰队击败了法国舰队,失败的法国海军起初拒绝起航,后来擅自从本地洽里出发,使法国陆军失去了海上支援。英国舰队趁机重返印度洋,迫使法军立即撤出了对金奈的包围。罗伯特·克莱武抓住法国军队愚蠢地调离北方行政区的机会,从孟加拉派遣了一支部队向法国军队发起进攻,成功占领了北方行政区的部分地区,并与当地的统治者签订了有利的条约。

在卡纳蒂克,英国人也采取了攻势。法国舰队再次出现在印度洋,随即被英国舰队第三次击败,迫使法国舰队离开了印度洋。从此,英国人成为了海洋的主宰。1760年,英国军队来到马德拉靳,再次对法军发动攻势,在万迪瓦什堡垒附近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法国军队最终未能抵御。英国人通过征服法国人在卡纳蒂克的小块领地扩大了自己的战果,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法国人在卡纳蒂克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东西,只剩下金吉和本地治里。法国的残兵败将在本地治里被英国人从海上和陆地上封锁和包围。在生死存亡之际,法国人毅然与迈索尔执政的海德尔·阿里结盟。黑德尔派遣了一支军队支援法国人,但盟友们无法制定任何军事计划来对抗英国人,法国人的计划落空。在这种危机时刻,法军缺乏足够的资金,军队的官兵也无法团结一致,饥饿和绝望最终迫使本地治里无条件投降。战胜者们炫耀自己的威力,不仅摧毁了炮台,甚至连这座城市本身也被摧毁了。据说,“这座曾经美丽繁荣的城市,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没有一座房屋幸存下来。”

结果

本地治里投降后,马拉巴尔海岸的法国殖民地金吉和马埃不久也相继投降,法国人因此失去了他们在印度的所有领地,法国在东南印度的脆弱统治体系也随之崩溃。后来,根据结束七年战争的1763年《巴黎条约》,这些地区又归还给了法国。法国在印度沿岸保留的五个城市必须拆除其防御工事,尽管如此,这些城市仍长时间作为与英国人为敌的印度王公的基地,从这里向他们出售武器,并派遣教官和顾问。

相比之下,英国人在孟加拉建立了军事优势:最具威胁的法国人最终被赶了出来,英国人获得了授予的领土,可以维持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此外,英国还拥有对纳瓦布庞大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增长势头。英军司令罗伯特·克莱武因此身价倍增:当他普拉西获胜时,他还只是金奈总督和委员会的一员。1758年6月,加尔各答委员会自行提议,选举他担任孟加拉总督。到年底,这一职位因公司的任命而合法化。克莱武加强了对傀儡控制的有效措施。使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霸权保持了近百年。

参考资料

印度文明的转向者:葡属印度面面观(上) .搜狐网.2024-08-19

英国征服印度之始:卡纳蒂克战争.哔哩哔哩.2024-08-19

卡尔纳提克战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