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简称BAR)是约翰·勃朗宁设计的一款自动步枪。
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时的美国需要一款提升火力的作战武器,经过多方比较,由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一种可半自动步枪或全自动射击步枪的方案被军方选中为制式武器。优先迅速投产, 被命名为“M1918 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装备美国军队。勃朗宁自动步枪曾是美国的主力装备,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服役,1950年末,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武装美国军队后,勃朗宁自动步枪退出现役。但在一些国家,其使用寿命延长至20世纪70年代。
美国步兵对这种自动步枪十分信任:“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很少发生意外和出现故障,即使在丛林地带作战它也能达到所期望的冲击力。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和过程
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便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的装备除了M1903步枪和M1911手枪还算优秀之外,其他主要作战武器比起别的国家来说有点惨不忍睹。所以美国军队急需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武器。一开始,美军从法国购买了1915型CRSG轻机枪,但不久就发现该枪的性能极不可靠,而且火力不足。1917年,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的一种可半自动步枪或全自动射击步枪的方案被军方选中为制式武器。优先迅速投产, 被命名为“M1918 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装备美国军队。
生产与改进
世界上制造勃朗宁轻机枪的国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欧洲的比利时。由于研制太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有少量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服役,到1919年末共生产了10万支,主要由由寇特、温彻斯特步枪、马林等公司生产。比利时FN国营兵工厂于1930年进行仿制生产。1937年美国军队对M1918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个两脚架,安装折叠式枪托底板,全自动射击时使枪保持稳定,被命名为M1918A1。后在M1918A1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取消半自动步枪射击方式,全自动射击时射速两档可调,两脚架安装在枪口消焰器上,枪的重量增加到9.2千克,命名为M1918A2,于1941年投产。M1918A2是“货真价实”的轻机枪,它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期间共有20万支BAR交付军队。朝鲜战争期间BAR恢复生产,共生产了6万支。
装备历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0万支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装备美国军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勃朗宁自动步枪是美国军队在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改进后的型号被称为M1918A2,二战时,美国军队的步兵班需要班组支援武器,于是采用它为班用自动步枪,每排3支,用来构建火力支撑点,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
1950年末,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武装美国军队后,勃朗宁自动步枪退出现役。但在一些国家,其使用寿命延长至20世纪70年代。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勃朗宁自动步枪全长1200毫米,全重7千克,全枪约70个大小零件。枪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拉机柄位于机匣左侧,表尺为直立式。枪管膛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口径为0.30英寸(7.62mm),由装于机匣下方的2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采用导气式原理,可实施半自动步枪或全自动射击。后续的改进版本增加了一个两脚架,并安装折叠式枪托底板。
动作原理
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原理,能够实施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其工作原理为:在枪弹击发之后,一部分发射药燃气经导气孔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活塞连杆及枪机框后退,枪闩离开闭锁槽,整个机体后退,以实现枪机开锁。开锁后的枪机框带动枪机后退,并压缩复进簧,而拉壳钩将空弹壳从弹膛内抽出,弹壳底部碰撞退壳板而将弹壳抛出,直到枪机框与缓冲器相撞后退完全停止。在扣住扳机不放时,该枪的复进簧带动枪机框和枪机前进,枪机的推弹突从弹匣内推出一发枪弹进入弹膛,而枪机复进到位,枪机框继续前进,枪机后部上抬,进入机匣内的闭锁槽完成闭锁。在闭锁时,枪机框继续前进,撞击击针击发。如果继续扣住扳机,那么又会开始下一次循环。
瞄具装具
勃朗宁自动步枪前部和后部装有器金属瞄准器。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精确射击。
弹药类型
勃朗宁自动步枪口径为0.30英寸(7.62mm),由装于机匣下方的2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欧洲比利时FN公司的仿制型号采用7.92mm口径枪弹。
其它
勃朗宁自动步的枪机上还设计有子弹带,其上有4个口袋,每个口袋中可装入两个弹匣,而且子弹带上的索环还可加挂手枪套、水壶和急救包等物品。后续的改进版本,增加了两脚架,和折叠式枪托底板。
性能数据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曾是美国的主力装备,1930年,比利时FN公司仿制生产后,也受到比利时、奥地利等一些国家的欢迎。
实战运用
一战期间
勃朗宁自动步枪服役以可靠性好,坚固耐用受到前线士兵的欢迎,但是由于研制太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有少量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服役。
二战期间
1937年美国军队对M1918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型号为M1918A2,成为了“货真价实”的轻机枪。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美国军队步兵班的班组支援武器。每排3支,用来构建火力支撑点,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
二战后
作为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参加了朝鲜战争。勃朗宁自动步枪M1918还出口到不少国家,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巴勒斯坦内战、越南抗法战争、猪湾入侵、柬埔寨内战等战争中使用。在一些国家,其使用寿命延长至20世纪70年代。
衍生型号
M1918A1
M1918的改进型,于1937年定型。增加了一个两脚架,安装折叠式枪托底板,全自动射击时使枪保持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是美国军队的制式装备。
M1918A2
M1918A1的改进型。1941年定型。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该枪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起落式,弹匣装于枪的下方,表尺式样为直立式的,枪的两个前脚架装在消烟器与枪管的结合部,枪的前托较宽。而有快射(射速为600发/分)、慢射(射速为350发/分)和单发3种发射方式。
wz. 1928
wz.28轻机枪是柯尔特公司商业型BAR的进一步发展,按照波兰军方的要求进行了多个实用的改动,导气机构是重新设计的,采用新的气体调节器,气体调节器上有3个大小不同的导气孔。活塞的形状也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活塞包裹在气体调节器周围,新设计的活塞能够解决美国原始设计中活塞筒与活塞受热不均匀导致的故障,可以无故障地射击3万发。1934年左右,新生产的wz.28开始换装鱼尾形枪托,并增加了准星护圈。中国抗日战争时期,wz.28轻机枪通过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流入中国,这些波兰军火源自1939年苏联红军波兰战役东部的缴获。
M1930
全称为M1930式7.92mm勃朗宁轻机枪,与原版相比,口径从7.62mm扩大到7.92mm;改进后的M1930式勃朗宁轻机枪有3种射速:快射(射速600发/分)、慢射(射速350发/分)、单发。
M1930式配有气体调节器,枪管用特种钢制成,耐高温,在战场上不必更换枪管,分解结合时,不需要专用工具。拉机柄在枪的左侧,抛壳窗在枪的右侧。后来,比利时FN国营兵工厂在它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制造了D式勃朗宁轻机枪,其改进处有:增加了提手、握把;气体调节器上刻有1~9的分划线,对正9时为最弱。M1930式和D式勃朗宁轻机枪均发射7.92mm尖弹或重尖弹,弹头初速为800m/s,表尺射程为l500m,由20发弹匣供弹,4条右旋来福纹,枪全长1130mm,枪管长550mm,全枪质量9kg。
柯尔特公司商业型
柯尔特公司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约翰·勃朗宁自动步枪(BAR)的主要生产商之一,一战结束后不久,柯尔特公司继续与勃朗宁合作,在军队使用的BAR基础上进行改进,推出商业型BAR。柯尔特公司最先推出的商业型BAR是M1919,该枪按照约翰·勃朗宁的建议把复进簧设置在枪托内,而不是原来的活塞处。后来推出的M1924式毛瑟步枪,部分枪支上增加了手枪式握把、抛壳窗防尘盖等,有的枪管上还加装了散热片。M1925则是柯尔特公司推出的最完善的商业型BAR。M1919到M1925都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安装两脚架,从M1924开始还可以安装射速调节器。如果说最初的BAR是作为单兵使用的自动步枪而设计的,那么到了M1925,可以说已经更接近轻机枪了。
评价
美国步兵对这种自动步枪十分信任:“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很少发生意外和出现故障,即使在丛林地带作战它也能达到所期望的冲击力。(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杂志 评)
这种枪杀伤威力强,弹匣换装迅速,具有持续射击能力,在欧洲战场深受士兵的钟爱。而德军在当时还没有类似武器能与之抗衡。(现代兵器·秦治忠 评)
参考资料
Browning M1918 BAR (Browning Automatic Rifle).Military Factory.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