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颈渡鸦
褐颈渡鸦(学名:鸦属 ruficollis)是鸦科鸦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
形态特征
褐颈渡鸦是一种体形较大的鸟类,体长52-56厘米,体重500-647克。有着光滑的羽毛,有独特的细长而尖叉的喉羽,以及一条大的稍微弯曲的厚鸟喙。冠部是光泽的黑色羽毛,饰有深绿色;翅膀、胸部、侧翼和尾部饰有紫罗兰色;而颈部、喉咙和上背部则是闪亮的褐色,饰有青铜紫色。下体黑色。鸟喙和腿爪黑色,虹膜棕色。
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但亚成鸟的不同之处在于羽毛较少光泽,头部和下半部较粗。
虽然在外观上与渡鸦相似,但褐颈渡鸦体型较小,翅膀较短,尖端较尖,头部和颈部褐色。
栖息环境
褐颈渡鸦生活在各种自然栖息地,包括热带沙漠、岩石地区、稀树草原、灌木丛、淡水泉水和绿洲,以及人工栖息地,如农耕地和城市地区,包括垃圾场。 它可以生活的海拔高度达3,700米。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佛得角、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索马里、南苏丹、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
生活习性
褐颈渡鸦是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见有数十只甚至数百只的大群。多在树上或地上栖息,也栖于电柱上和屋脊上。性机警,常伸颈张望和注意观察四周动静,对持枪的人尤为警惕,很远即飞并不断扭头向后张望。但无人的时候却很大胆,有时甚至到居民院坝、猪圈、打谷场、牛棚等处觅食,一旦发现人出来会立即发出警叫声,全群一哄而散,飞到附近树上,待人一离去又会逐渐试探着飞去觅食。有时甚至偷偷地紧跟在耕地的农民后面啄食从土壤中犁出的食物或站在牛背上啄食寄生虫。早晨和下午较为活跃,觅食频繁,中午多在食场附近树上休息。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山区、平原均可见到,是常见的留鸟。喜欢在林间路旁、河谷、海岸、农田、沼泽和草地上活动,有时甚至出现在山顶灌丛和高山苔原地带。但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在农田、村庄等人类居住地附近活动,有时也出入于城镇公园和城区树上。由于各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的影响,该物种在城市中极为常见,以路旁、公园中的高大乔木为落脚点。
作为一种聪明,多才多艺和适应力强的物种,褐颈渡鸦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觅食策略,经常访问红树林从其他国家体育场中偷窃卵,从垃圾堆中清除食物,并前往道路上搜寻道路杀手遗弃的食物,以及探测地表下面的昆虫和谷物。它们还以大型动物的寄生虫为食,甚至会加重其疼痛,并取食血液。此外,由于其智能程度高,褐颈渡鸦学会了合作捕猎,并且可以在高草丛中扫荡并惊起昆虫。像乌鸦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褐颈渡鸦会囤积食物,利用记忆找到隐藏的食物储藏点,使其在缺乏食物的时候能够存活。
褐颈渡鸦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食物包括各种类型,浆果和水果、昆虫、蛇、鸟类和小型哺乳纲,偶尔甚至是新生的羔羊和瞪羚。
繁殖
国家体育场非常像渡鸦的巢,巢一般建在大树顶上或悬崖上,有时也建在旧建筑物或柱子上。巢深碗状,外观粗糙,体积大,直径可达1.5米,由树枝及粗枝筑成,外层是树根、泥土及树皮,内层衬以毛发或撕碎的树皮并铺以软质物料,如鹿毛皮、羽毛等。雌性单独孵化。雄性只在一旁站立保护幼鸟。每巢通常产4-5只卵,孵化期在20-22天,幼鸟在第37或38天离巢,可以在42-45天内飞得很好。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