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史地系,2015年,地球科学系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现设有3个系,开设3个本科专业,在编教职工94人。
学院介绍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竺可先生创办的史地系。学院经历过抗战西迁、院系调整、四校合并,虽几经风雨依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且人才辈出。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院士有30余位,其中不乏有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奠基人,如叶笃正、施雅风、陈述彭、陈吉余、周志炎、涂长望、谭其骧等老一辈院士,也有新一代学科领军人物,如丁仲礼院士、杨文采院士、杨树锋院士、彭平安院士等。
通过八十年的发展,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综合性强的学院,涵盖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大气科学、地理科学四个一级学科;下设地质学系、地理科学系、大气科学系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系4个系;含有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气象信息与预测研究所、海底科学研究所7个研究所和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地球科学学院的师资队伍在不断扩大,质量在不断提升,现在编教职工人数已达到88人,另有博士后研究人员12人及团队聘用人员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6人、副教授(副高)34人;拥有院士2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教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求是特聘教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青年人才1人,国家青年1人,浙江省3人,百人计划研究员3人。另有,兼任院士(博导)5人,兼任教授(博导)8人。
地球科学学院现设地质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大气科学5个本科专业。拥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资源勘查与地球物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大气科学硕士点。
“十二五”以来,学院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优化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教学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建立了浙江省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和多个学生实习基地。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除了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学科交叉和地球科学平台类课程;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学院强调除了参与导师组的科研项目研究外,还鼓励他们进入多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地球科学学院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如与夏威夷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签订了3+2本硕连续项目协议,每年派出在校学生到国外大学进行为期1-12个月不等的交流学习,聘请国外著名大学教授担任讲座教授,开设了系列国际化课程。
人们始终用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孜孜研读着地球科学这本厚重的自然科学巨著。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将继续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围绕着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改革创新,发挥学院特色和学科优势,推动学院各项工作上新台阶,开创学院建设发展的璀璨未来。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院设有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理与空间信息研究所、天气气候与环境气象研究所4个校级研究所和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地学大数据与地球深部资源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近年来,地球科学学院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学科交叉,引入大数据、人工智慧新方法新范式,针对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在资源、能源、灾害及环境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凝练学科特色,形成盆地构造与油气资源、新生代构造与地表过程、大规模岩浆作用与动力学、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场处理方法与信息提取、资源环境遥感技术、GIS软件研发及其应用、土地与旅游资源的规划利用、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中小尺度天气过程和云降水等特色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实现了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奖励的重大突破,获得了多项千万级的国家重大项目和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与深部动力学、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控油气作用、深部地球中挥发分的分布和循环、烃源岩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制约、近地表地球物理学与资源和环境探测、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云模拟与大气降水大气辐射、大规模时空数据建模及其应用、遥感图象识别与资源环境应用模型、土地资源集约和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
发展简史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发展简史
专业设置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当代最热门的地球信息理论、地球信息提取与处理分析技术为培养方向,培养具有坚实的地球科学、数理化、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掌握数字地球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
办学特色
本专业为新兴专业,它系统地融合了传统地学和近代信息技术,产生了全新的数字地球科学新方法和新技术。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院士3人,教授20人,外籍光彪教授1人。教学条件完善,下设有5个研究所、1个资源环境实验中心和5个实习基地。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向课堂外延伸。本科生在学期间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并独立地完成研究项目,从而获得良好的实践锻炼。
国际合作
本专业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重点发展与国际名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间的国际互动。部分课程请国际知名教授任课。近年来,在德国政府的资助下,本专业不定期地组织15名学生赴德国图宾根大学地球科学系学习与交流。此外,经过严格选拔,每年有10%-20%的学生参加与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大学的一年交流学习并互认学分。
办学水平
本专业的毕业生有60%可进入研究生阶段和出国留学。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中已有一人获得院士称号,大部分成为研究院所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就业率100%。
就业前景
本专业下设有4个硕士点、4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优秀毕业生可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或直接进入硕-博一贯制研究生。约30%本科生可自主选择保送本系或中科院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50%的本科生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约20%的本科毕业生直接求职于与地球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毕业生适合在地球信息处理及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管理等部门工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旺盛,供不应求。
主要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物质基础、构造分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图形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信息探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环节
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研究训练计划、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此外,学生在学期间可以跟随相关教授从事地球信息的提取、信息处理与分析等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实践。
GIS技术(GIS)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众多政府部门和各种涉及资源、环境和区域管理的国内外企事业单位之急需,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GIS高级IT人才。同其它GIS专业相比,本专业特别注重计算机及GIS技术的训练和培养。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及GIS系统的实践技能和GIS软件的研究开发能力,熟悉并较好地掌握新兴的3S技术。本专业可授予毕业生理学或工学学士。
学科简介
GIS属新兴学科,为国家“重中之重”的高科技领域。其主要应用技术称为3S技术,即:GIS——各种资源、环境和区域管理所迫切需要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从卫星等遥感数据中分析提取地表信息的遥感技术,以及GPS——利用系列卫星实时高精度定位地面目标的定位通讯技术。3S技术也是倍受国内外高度重视的“数字地球”战略的主要支撑技术。gis或3S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外85-90%的政府部门、军事国防领域,以及涉及各种资源、环境和区域性管理或服务的大量企事业单位。
办学水平
本专业设有GIS博士学位和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内一流软硬件设备的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有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本领域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本专业的毕业生质量较高,国内就业和考研的形势相当好,优秀毕业生可免试保送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有兴趣赴美国等深造的毕业生可以申请获得攻读学位的奖学金。
就业前景
gis应用面极其广泛,就业潜力很大。但由于是新兴IT技术,目前很多有GIS人才需求,甚至有强烈需求的单位仍然处于空缺状态。无庸置疑,GIS人才,特别是GIS软件技术人才,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仍然是国内外85%以上的政府部门、军事国防领域,以及涉及各种资源、环境和区域性管理或服务的大量企事业单位所紧缺的人才。
主要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遥感与图像处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网络技术与GIS、GPS原理与应用、测量学、软件工程与GIS设计、国际GIS软件平台、地理信息科学前沿和GIS新技术等。
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备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房地产市场分析能力的技能性人才。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办学特色
本专业始终坚持严谨治学与科研项目带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本专业既拥有在学术界享誉海内外的终身教授,又有大批活跃于学术研究及社会管理应用的骨干教师。以土地利用与房地产估价、区域经济与旅游规划为两个重点研究方向,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机会参与科研实践。本专业每年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毕业生考取或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发挥专业所特有的综合运筹能力的特长,已经走上省市县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
国际合作
本专业正逐步实施面向世界、国际性、开放性的办学计划,重点发展与国际知名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高等院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学期间优秀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境外国际学术交流。
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获得较多训练,适合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土、旅游、计划、规划、环保等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或进入房地产、旅游、规划设计等企业机构。每年有1/3左右的毕业生考取或免试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或硕博连读。
主要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遥感与图像处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房地产评估、房地产开发与策划、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经济学等。
主要实践环节
实验分析、规划设计、软件应用、专业调研、专业设计、毕业设计等。此外,每年将有30%左右的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互换互访交流。学生在学期间可以跟随相关老师从事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市场分析、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实践。
大气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气象、海洋、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部队从事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环境及相关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简介
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大气中各种现象及其变化有声有色,极其壮观,所要研究的内容无穷无尽,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就业前景
约20%本科生可自主选择保送本系或中科院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20%的本科生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约50-60%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各级气象业务部门和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天气预报、气象保障和服务、研究和管理工作等。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十分旺盛,供不应求。
主要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遥感与图像处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环节
赴各地气象台站的认识实习、天气预报和服务实习、毕业论文等。此外,学生可自主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