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桥乡
太平桥乡位于丹巴县东部,东与小金县新格乡接壤,南与小金县汉牛区相连,西与半扇门镇交界,北与金川县曾达乡毗邻。总面积约161.8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3477人。太平桥乡的历史起源于旧属小金土司治地,经历了多次行政变更,最终在1984年定名为太平桥乡。
历史沿革
旧属小金土司治地。
民国二年(1913年),属丹巴县第四区。
1951年,设太平乡。
1960年,与半扇门上半乡合并为太平公社。
1966年,更名战斗公社。
1978年,更名太平公社。
1984年,改为太平桥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太平桥乡地处丹巴县东部,东与小金县新格乡接壤,南与小金县汉牛区紧连,西与半扇门镇交界,北与金川县曾达乡毗邻。区域面积161.8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太平桥乡境内地势呈“工”字状分布,主要为高山河谷地貌。
自然灾害
太平桥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雷击、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平均每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8月13日,沿河13户农户、长胜店村民活动中心、两所村级医疗站均有淤泥涌入,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有2座水泥板桥被淹没,38.2亩农耕地和约1000米的通村公路被冲毁;2700米安全饮水工程受到破坏。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太平桥乡辖太平桥、上宅龙、下宅龙、大石寨、三木扎、各洛寨、纳布、纳粘、一支、长胜店、丹扎、黑风顶12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太平桥乡下辖9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太平桥村。
人口
2011年末,太平桥乡辖区总人口4569人。总人口中,男性2318人,女性2251人。总人口中,藏族2647人,汉族151人;另有羌、回、彝、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5.2‰,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0.2‰。
2017年,太平桥乡常住人口4690人。
截至2019年末,太平桥乡户籍人口347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太平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4205元。
2019年,太平桥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农业
截至2011年,太平桥乡农业总产值458.7万元,粮食总产量1254吨。2011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13327头(匹、只),其中生猪6722头,牛3626头,羊2921只,马58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太平桥乡教育资源包括中心小学校1所、村完全小学1所、村分小2所,2011年在校生377人,教职工3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医疗卫生
太平桥乡卫生资源包括卫生院1个,村医疗点12个,医护人员20人。
广播电视
截至2011年末,太平桥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太平桥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682人,供养农村五保30人。年末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780人,参保率达92%。
交通
太平桥乡境内有303省道过境,通村公路实现全覆盖。
地名由来
太平桥乡因乡政府驻太平桥村而得名。
风俗民情
丹巴藏戏在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藏戏表演时,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